香港:明日大嶼願景
香港東大嶼人工島填海計劃_劉德華粵語旁白香港,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1104平方公裡的陸地面積上,住著750多萬人口。其中,旺角的人口密度創下每平方公裡13萬人的世界紀錄。
在這個彈丸之地,擁有一處安身之所,對大多數人來說只是一個夢想,很多人蝸居在幾平米的劏房裡。
香港房價高,不只是地少人多,關鍵是,很多土地囤積在開發商手中。
為了解決土地供應問題,香港特區政府放了狠招——填海造島。這個造島項目又一個好聽的名字:明日大嶼願景。如果項目完成,島上的住房可供70萬~110萬人居住。
2019年3月19日,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公布了「明日大嶼願景」的預算,整個計劃的成本至少624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5300億元)。
投資6240億港元,香港政府要填海造島
黃偉綸在記者會上表示,近日,香港特區政府已經向立法會提交了相關文件,就中部水域人工島相關研究和成立大嶼山保育基金資訊發展事務委員會。
明日大嶼願景(圖片來源:香港特區政府官網)
據介紹,明日大嶼願景建議在交椅洲附近開發人工島。
在住屋方面,交椅洲人工島將提供1000公頃的土地,預計可提供15萬~26萬個住宅單位,其中70%是公營住房。
交椅洲人工島不僅是讓香港人有房住,還要住得更好。
2018年1月的政府數據顯示,香港家庭人均居住面積為15平方米,是全球人均居住面積最小的地區之一。即便如此,全香港還有21萬人住在劏房中,劏房總量達到了9.27萬間,他們的人均居住面積中位數僅5.3平方米。
此外,香港的大量樓宇迅速老化。預計到2046年,大約有32.6萬套私人住宅的「年齡」將達到70年以上,比2016年增加300倍。因此,交椅洲人工島有助於推動舊區重建,調低市區的人口密度,提升社區設施等。
按黃偉綸的話說:
交椅洲讓社會有條件探討如何提高居住面積,令香港人可以住大一點……進一步提高香港市民的生活品質。
除了住房,人工島還會提供約400萬平方米的商業樓面面積。
這場記者會上,最受關注的還是工程造價問題。按2018年9月的價格計算,總工程造價6240億元。其中:
交椅洲填海費用約1500億港元,基建費用約1160億港元;
欣澳填海、龍鼓灘填海、屯門沿海開發區,填海所需費用是340億港元;基建費用約610億港元。
優先推展的交通運輸網絡共6個項目,總造價2730億港元。
那麼,人工島會帶來多少收入呢?
根據香港測量師學會早前估算,賣地收入約為9740億~11430億港元。這還不包括基建的收入、以及公營房屋收入。此外,三個核心商業區預計還會提供20萬個就業機會。因此,黃偉綸說,該項目絕不是在「掏空庫房」。
開發商大量囤地,政府很著急
住房貴,是香港的老大難問題。
林鄭月娥就職香港特區行政長官以來,直面住房難題,甚至在公開場合,也不掩飾強硬的態度。
比如,去年下半年香港房價下跌之後,有人希望政府「救市」。林鄭月娥卻公開說,樓市下跌是好事,政府會出招救市的幻想「可以停止了」。
今年1月,林鄭月娥再次表態,以2018年整年計,香港樓價仍是上升,因此政府一定不會撤「辣招」,亦不會「減辣」,即是那些額外印花稅、買家印花稅、雙倍印花稅等。
香港房價高,主要原因是土地供應不足。但這不完全是因為香港土地不夠了,而是大量土地囤積在開發商手中。根據政府估計,包括恒基地產、新世界發展、新鴻基地產在內的大開發商手上至少囤積了1000公頃的農地。
而「明日大嶼願景」中人工島的作用就是加大土地供應。
事實上,填海造島的計劃,也是林鄭月娥在去年10月發表《行政長官2018年施政報告》時提出來的。別忘了,在2007年到2011年間,林鄭月娥出任過發展局局長。
這份施政報告大篇幅討論了房屋和土地供應問題:
土地供應不足,不單導致房屋供應短缺,同時也影響市民的生活質素,從幼兒中心到安老設施;從基本的教育醫療服務到消閒的休憩空間和文娛康樂設施;從維持傳統行業優勢到推動新經濟產業,無一不需要土地。簡言之,社會的整體民生、經濟以至運輸基建發展,均倚靠土地資源才能成事,否則一切的策略和計劃只會流為空談。
在提到「明日大嶼願景」時,施政報告指出
大嶼山是香港最大的島嶼,香港國際機場坐落於此,是我們通往世界各地的大門。待港珠澳大橋通車後,香港與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交通將更為便捷,大嶼山會成為通往世界和連接其他大灣區城市的「雙門戶」。
(明日大嶼願景)為香港經濟發展、民生改善,為市民安居樂業燃點希望。我們會透過以下五項政策方針,並作出投資,實現這個跨越未來二、三十年的願景。
填海要地是特區現實的選擇
但是,香港近十幾年來最大的問題,恐怕就出在任何規劃出臺後,馬上會有無數「但是」從四面八方湧來。林鄭月娥的施政報告語言剛落,「大白象工程」、「破壞環境」、「人工島在天災面前不安全」之類的反對聲已經如期而至。可以毫不困難的想見,在港珠澳大橋、深圳-香港高鐵項目後,這又會成為香港反對派的一個新「靶子」。
在分析諸多反對理由是否合理之前,筆者要坦承,如果僅從單純的理想規劃角度,筆者其實也認為香港向新界北、東北地區拓展大規模開發用地,是比在大嶼山周圍填海造地更佳的選擇。
新界北區、東北區不但有香港目前最大的低開發度平原、河谷地帶,基建開發的成本最低,工程周期最短;而且與深圳核心市區僅有一河之隔。深圳已經有成熟的國際級都市基礎設施,和在全球都極強的創新產業能力,無論是對新界北區居民的生活便利,還是對全港經濟的拉動助益,都是近在咫尺,俯手可得的。
香港新區北、東北地區與深圳部分市區衛星地圖
然而,多個額外的現實因素,導致理論上最理想的方案在實際中卻並不是最優。香港尤其是新界土地性質相當複雜,背後更有各個強大的利益階層,丁權丁屋、棕地、郊野公園,都不是一朝一夕一屆特區政府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的。
香港大多數居民雖然都認為香港房價過高,人均居住面積達於狹小,嚴重影響了居民的幸福感和本地經濟發展潛力。但同時,他們又強烈希望繼續保持香港回歸後基本維持原狀的法例和司法制度。這就決定了特區政府基本上沒有創新手段的可能,只能在既有的框架內儘量的騰挪彌補。
例如現今在香港頗受爭議的丁權和丁屋,其權利就清晰明確的載於基本法第40條和122條,更是數十萬有丁權的新界居民決不可能退讓的核心利益。
又如棕地,很多香港的反對派人士在抵制特區政府的用地規劃時,往往喜歡泛泛的大談香港有多達42平方公裡即4200公頃左右的閒置農地或廢棄工業用地,即所謂棕地。只要善加利用足以滿足用地需求。然而具體到棕地個案檢討修改規劃——轉為商用地或居住用地的必需程序——之時,則又必定高舉反官商勾結的旗幟,堅決要求按高價補地價,反對公私合營,甚至找人發起訴訟拖延進程。造成現下香港多數居民希望開發棕地,特區政府和地產持有者也希望土地轉換用途,然而全港數百幅有意見調整規劃的棕地,卻都泡在城規會和法院裡無休無止的爭議。
而且很大一部分棕地實際也並未被真正廢棄,而是做為貨櫃堆場、停車場、汽修場等,對香港關鍵性的港口服務貿易具有相當意義,並不好隨便削減。
至於佔了全港面積近一半的郊野公園,這不僅是環保團體不容觸碰的逆鱗,也是多數香港居民心中的驕傲,在可預見的將來,如想將部分郊野公園轉為開發用地,需要消耗的政治和社會資源都是特區政府很難負擔得起的,屬於典型好看但不能摘的薔薇。
相比之下,填海造地不僅不存在產權糾纏問題,除了環保因素外,反對派很難找到尋求司法訴訟,拖延項目的介入點。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一次性獲得面積廣大的整片土地,這對於儲備用地極其緊缺的特區來說,目前幾乎是找不到其它替代方案的。
填海本是香港所長,重為馮婦何樂不為
其實香港在歷史上也曾是填海造地的大戶。現在香港約6%的土地就是由人工填海而來的,總面積有約7000公頃,佔了香港已開發土地的四分之一。在這些土地上容納了27%的香港居民,以及多達70%的香港商業活動。旺角、油麻地等商業鬧市,先後兩個主要機場啟德機場和赤臘角機場,曾名列世界第一的葵青碼頭區,以及荃灣、沙田、屯門、大埔、將軍澳和東湧六個新市鎮(香港戰後一共發展了9個新市鎮),都全部或部分依賴於填海取得發展土地。
但從1990年代中期,香港的環保運動興起,開始出現強大的反對填海力量。1995年香港「保護海港協會」成立,1996年該協會徵得17萬個公眾籤名,壓力政府擱置了青洲填海計劃。同年該會呈交《保護海港條例》給時任港督彭定康,該條例在1997年6月最後一次立法局會議上通過成為香港法律。
回歸後香港反對填海的風氣更盛,特區政府不得不放緩了多項填海計劃。尤其是2004年,保護海港協會在香港終審法院上推翻了灣仔北填海計劃。香港法院並確立填海三原則,即必須有迫切及凌駕性的當前需求;沒有其他可行辦法;對海港的損害減至最少。受此影響,在2004年後香港的填海規模急劇縮小,到2010年以後更幾近於可有可無之間。
香港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也指出,香港目前可供開發的土地資源稀缺,並因此導致房價飈升,很大一個原因是十多年來香港填海規模和速度明顯放緩。
對比與香港條件最為相似的新加坡,現有土地的22%是由填海而得,總面積達140平方公裡,足足是香港的兩倍,且未來仍有大規模的填海工程,計劃到2030年將新加坡的土地面積擴大到776平方公裡。
而另一個最常被香港人提及對比的城市上海,所轄的崇明島在建國初只有不到600平方公裡,但經過幾十年堅持不懈的圍墾,現在面積已經超過1200平方公裡。1990年代以後,上海的圍墾更加提速,幾大代表性的基建項目如外高橋港區、浦東國際機場、洋山深水港,用地主要都來自於填海造陸。而上海東南的臨港新城,更曾以133平方公裡的填海計劃名列世界上最大的填海項目(後來排名被面積三倍的唐山曹妃甸填海項目代替)。
再加上中國前兩年在南海南沙島嶼上展示的「鬼斧神工」,更證明了即使大嶼山海域的水深較深,本身又是離島,但從技術上說,建設上千公頃的大型人工島並沒有任何難以跨越的障礙。即使香港本地企業的儲備不足,聘請外腦、採購或租賃專門設備也毫無困難。
而在資金安排以及財務可行性上,香港發展局局長黃緯綸在回答提問時指出,現在香港填海的成本大約是每平方尺約1300-1500港元,則初步預估一期約1000公頃土地的造價是一千多億港元,而特區政府不久前公布截止上一財政年度,特區的財政儲備達到11029億港元,而且整個填海工程歷時以十數年計,撥款自然也是分期分批撥出。儘管在交付開發之前應當還有巨額的基建費用支出,特區政府也完全有財力承擔。
林鄭型「八萬五」是喜是悲?
多年來,香港「居不易」始終是香港社會最突出的民生矛盾。多數特區特政長官對此也都竭盡所能,然則各種因素制肘下,一直難以扭轉反而愈加惡化的趨勢。林鄭月娥應當是吸取了前任的教訓,在上任第二年,本屆特區政府衝力尚足的時候就放出了勝負手。
與其徒勞無功的追求說服反對派和各種利益集團以香港大局為重,實務卻停滯不前,以至民眾愈見失望,施政資源更加困窘,還不如哪怕暫時頂著所謂強烈的社會反對聲浪,在確實認真推敲過得失利弊之後,毅然推動重大政策,反而也許更容易得到香港多數民眾的理解和支持。當年,首任特區行政長官董建華的「八萬五」計劃功敗垂成,很多港人對董一度深懷不滿,但如今香港的俗語裡卻多了一句「做人不要忘本,買樓要謝董先生」。經過那一段教訓,認為香港市民仍然和十多年前一樣,仍舊會被某些利益集團操縱輿論隨意擺布,就未免對香港社會的修復能力太過於悲觀了。
當然,「明日大嶼願景」也並非是完美無缺的規劃。以筆者看來,其最大的弱點就是收益期太長。按現在的方案,第一批住宅最快也要到2032年才能上市。雖然在計劃通過並進入實質工程階段後,持有大量土地或物業的開發商應當會受到提前拋售的壓力,但在中短期,或者說在她本屆剩餘的任期內,大嶼山的遠水還是難解香港普通居民,尤其是首次置業的年輕人連「上車盤」都負擔不起的渴求。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等待十幾年後再一次性解決,於他們來說實在是有些望梅止渴了。
為香港未來三十年開發足夠的土地儲備固然是特區發展的長久大計,但要護送大填海計劃衝破各種阻礙,真正不可逆的成為可以代表一個時代的超級工程。林鄭月娥恐怕還必須採取更多堅定有力的中短期措拖,例如,尋找合適機會,啟動徵收粉嶺高爾夫球場的程序,以回應香港居民當下對於高房價壓力的焦灼心態,贏得多數市民的更大信任。如此,中短期應急措施,與數十年的長期策略互相呼應,持之以恆的標本兼治,才能有望終結香港的「地產霸權」,林鄭月娥也能在香港的歷史上就此留下濃墨重彩的華章。
普通話 - 團結香港基金【強化東大嶼都會】計劃(2018.8.17)
歷史連結:
2018年10月10日,特首林鄭月娥公布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其中正式提出「明日大嶼」發展計劃,形容這是「跨越未來二、三十年的願景」,並爭取首階段填海工程於2025年展開。雖然,該計劃目前還在最初期的醞釀階段,但已惹起熱議。(詳細內容可按以下連接:【施政報告懶人包】一文看清林鄭月娥施政報告發言全文)
雖然誰都無法預計二、三十年以後這個計劃到底會是什麼樣子,但正如林鄭月娥所說,只要有一項措施得罪了10%的人,就會引來不滿,而且如果她任內的第二份《施政報告》都不提出長遠計劃,那也就沒什麼機會再提了。
首先,向大家介紹一下「明日大嶼」發展計劃:
擬2032年入夥 可安置110萬人口
政府提出發展大嶼山,包括在中部水域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興建約1700公頃的人工島、大嶼山北岸和屯門沿海地帶、重新規劃後的內河碼頭區和龍鼓灘等多個發展區。另外,會分階段制訂落實全面的大嶼山遠足徑,連結島上文物、生態和康樂熱點。欣澳則會舉辦超大型活動和競賽盛事,吸引旅客,與迪士尼樂園形成協同效應,發展成休閒和娛樂樞紐。
項目涉及本港未來2、30年的規劃,可提供26至40萬的住屋單位,讓70至110萬人口居住,當中70%土地會用作興建公營房屋,預料可創就34萬個就業職位,政府將會以增加土地供應、運輸基建先行、推動經濟發展、提升環境實力及增加休閒設施5項政策方針作出投資。
政府計劃明年中申請撥款進行研究,預計首1000公頃會分2階段進行,預計2025年開始會進行首300公頃的填海工程,先於交椅洲以東位置建人工島;第二階段的700公頃人工島則於遲1至2年後動工。預計首階段和次階段人工島分別於2032年和大約2034年入夥,2個人工島合共提供十多萬單位,容納40至70萬人。其餘2個人工島則建於喜靈洲上下,合共填海700公頃。至於原本包括於計劃內的梅窩則不會進行填海,在東大嶼都會亦會建成規模如中環的核心商業區。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觀察者網
- THE END -
—————————————————————
【灣區時間】
關於灣區丨About Bay Area.
+
微信號:wanquzhang 【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