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今數十萬年前,地球經歷了最近的一個冰河時期,大約三分之一的陸地都被厚厚的冰雪所覆蓋。在那個時期,由於大量的水體都被冰凍在冰川裡,所以當時海平面要比現在低130米左右(當然這個數據只是推測)。我國沿海大陸架都是露出海面的陸地(現在的渤海,黃海,東海的大部分區域都是陸地)。從我國的山東可以直接「走路」到達朝鮮半島,臺灣島和亞歐大陸是一個整體,甚至古長江的入海口都在距離現在長江口800多公裡以外的衝繩海槽。隨著冰河時期的結束,海平面的上升,才形成了現在的海陸分布狀況。
位於臺灣海峽中間澎湖列島曾經是「臺灣海峽大陸橋」中途的重要一點,遠古人類和動物曾經經過這裡進入臺灣島(臺灣海峽海底近年來發現了古陸地生物化石,可以證明這一點)。現在的澎湖列島也是臺灣海峽中非常重要的中轉站和補給點。澎湖列島和臺灣本島之間隔著一個寬度大約在40公裡左右的「澎湖水道」。由於有這個水道的存在,澎湖居民的雖然在島嶼上修建有通用機場同外界溝通,平常也能通過渡輪來往各地,但是遇上天氣惡劣的情況出行就存在困難了(澎湖水道因為有流速較快的洋流,海況惡劣,時常發生翻船事故,被早期移民稱為「黑水溝」)。所以能否從臺灣本島填海造陸40公裡到達澎湖列島,使得澎湖列島成為臺灣本島的一部分,同時在澎湖群島周圍進行圍墾,擴大島嶼面積,使澎湖列島成為臺灣海峽,甚至我國沿海重要的補給站和港口?答案當然是可行的。
澎湖水道是一個由北往南逐漸加深的水道,在北部區域70-160米左右,到了南部區域最深處可達1000餘米,落差極大。考慮到工程施工難度,我們「填海造通道」主要在水道的北部淺水區進行。
我們可以從臺灣本島東部的濁水溪下遊區域附近往澎湖列島方向填海,因為這一區域距離澎湖列島的距離較近且附近海域深度較淺,在離岸十幾公裡附近的海域平均深度只有20-30米左右。我們從地勢圖上可以看到,通道附近海域只有在澎湖水道的中心線附近海域深度才會達到100米左右。我們都知道,澎湖水道是臺灣海峽內部重要的航道,每天來往的船隻很多,也是洋流循環主要的通道。如果我們不計後果地把中心區域的水道給填了,將會失去寶貴的航道資源,同時會對海洋生態造成影響,並且對於100多米深度來說也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所以我們可以在這十幾公裡的海域修建跨海大橋,來給航道和自然留一條大通道。跨過中心海域後,水深又只有幾十米,這時候我們可以繼續進行填海操作。總的來說,澎湖到臺灣本島的「填海造陸通道」主要分為填海區和跨海大橋區兩部分組成,總距離大約40公裡。
如果該工程建成後,澎湖地區和臺灣本島之間的交通往來受天氣等因素影響就少了,還能縮短交通的時間,對現代社會「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來說是十分必要的。仔細觀察上面臺灣海峽地形圖的讀者還會發現,澎湖列島的西南方向一直到大陸沿岸的「U」字型海域的深度都很淺,也十分適合填海造陸。如果有一天台灣海峽陸路通道開始修建,我們可以藉助這一有利的海底地形,修建跨海大橋或者海底隧道或者填海造通道的方式連接澎湖列島,再藉助澎湖列島這一跳板到達臺灣本島。
希望有一天這個工程能夠開始修建,造福中華民族。以上內容純屬筆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討論。大家如有觀點請積極留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