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羅湖福田一帶的深圳河,往北看,高樓密密麻麻;往南瞧,田園池塘,綠色一片。臺灣風土作家劉克襄寫了一本書,叫做《香港的四分之三》,大讚香港還留有那麼多的綠地,是對大自然的孝道。其實,七百萬人口的香港,有苦難言,市民擠在市區,很多人住在面積一二十平方米的劏房。住,一直是這個國際大都會難以啟齒的痛。為了解決市民居屋難的問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了在未來的十五年,在東大嶼海域以填海建設面積達1700公頃所謂的明日人工島。
方案一出,得到讚許也遭到強烈反對。而在卓坊間主人看來,此舉不應該是香港政府想做就做的行為,徐納入國家環境保護部的監管之列。畢竟這麼巨大的工程,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影響的不僅僅是香港本身。
特首林鄭月娥的《施政報告》力推「明日大嶼」計劃,在大嶼山填海1,700公頃,造價勢達萬億元。為守護下一代的未來,10月14人(周日)午逾二萬人上街向表達反對填海之聲,不少人更帶同年幼子女參與。他們喊著「明日香港,我們話事」促撤回計劃。
但林鄭月娥堅持自己的主張,認為今日不填海,愧對後一代。
在周日一個論壇上,不少市民炮轟「明日大嶼」為「天地人不容」,即是不理氣候、不理成本效益及犧牲了這一代人的利益。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在論壇上指出,在海中間填海會犧牲生態服務價值,並指出有外國科學家發現,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十至十五米,反問花上數千億到萬億港元,興建一個不可持續城市是否值得。
前立法會主席、建制陣營重量級人物曾鈺成,於一個記者會上透露,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事前不知「明日大嶼」方案,「睇到施政報告先知有咁嘅事」,《施政報告》發表后土地小組開會,由主席到各成員都對有關建議感意外,由於有關方案不在他們的諮詢範圍內,難免令小組受人批評,亦令小組成員感詫異和失望。
稍早,香港天文臺前臺長林超英,對於在大嶼山東部水域填海興建人工島,表示強烈反對,他認為在海水上升的情況下,於海中心興建人工島是「逆天行道」。
近日他在相關文章中,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山竹」襲港期間,在港島以南的海怡半島拍得的短片可見,來自南方海面的海浪恍如小山,浪頭高達10層樓。根據香港天文臺推算,橫瀾島不同重現期的海浪高度,以十年重現期計算,橫瀾島浪高會是22米,林超英指即使「打五折」,人工島或要面對的海浪高度參考值亦有11米之高。假如以一百年重現期計,橫瀾島浪高會達34米,人工島的浪高參考值就會是17米。他批評,有關智庫的報告作出浪高只有約兩米的結論「是輕率和嚴重的低估」,指顧問只計算了本地海域由風吹起的波浪,忽略遠處傳來的颱風湧浪,反映他們不懂氣象學和海洋學。
不過,我的好朋友、「電視師傅」程鶴麟認為林超英是個「極端分子」,言論不一定可信。
林鄭月娥在TVB節目《講清講楚》中繼續為填海方案辯解,指過去十幾年香港沒有進行大型填海,開拓新增土地也有困難,更聲稱即使填海1,700公頃,若分20至30年進行,情況亦不是驚人。
對於外界批評人工島計劃會用盡儲備,林鄭反指有市民透過傳媒接收偏頗訊息,叫市民自行閱讀全份《施政報告》,並反駁外界稱起人工島會甪盡儲備、倒錢落海等「全部不是事實」,「如果純粹透過傳媒,我不是批評傳媒,但傳媒有傳媒的演繹方法,如果純粹透過傳媒或一些時事評論員,或一些社交媒體傳播嘅訊息去了解這份《施政報告》,恐怕有點偏頗。說燒完儲備、倒錢落海,或畀發展商好處,做什麼大灣區人,全部不是事實」。至於1,700公頃是否填海規模的上限。
大公報:填海能治樓荒 遠水可救近火
近期香港住宅樓市狂態大為收斂,新樓盤銷售顯著放慢,而二手樓市場則呈現減價之風,除了受累利率上升與股市大跌之外,上周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一千七百公頃土地,將足以填補未來二至三十年住宅發展用地供應的缺口,對穩定樓市也起著重要作用。
即使填海屬於長遠增加土地供應方案,但卻有助逆轉市場對住宅供不應求的預期,對穩定當前樓市具有一定效用,遠水也可救近火!
事實上,「明日大嶼」人工島填海計劃並非紙上談兵,已定出了初步規劃方案與落實時間表,包括首階段填海工程在七年後動工,十四年後便有首批住宅單位入夥,提供總數四十萬個房屋單位,令市民大眾可以看到未來公私營房屋供應大增以至建立一個土地儲備庫的遠景。
推進填海造地是施政報告重點內容,這不單止突顯特區政府根治「樓荒」的信心與決心,還可藉此有效管理市場預期,有助樓市逐步降溫。
經濟日報:要以理據 釋「明日」疑慮
「明日大嶼」連日掀起爭論,既因耗資至少約財政儲備一半,市民關注公帑是否用得其所,亦因港府準備的細節與理據不足,引起疑慮並陷於捱打。市民疑慮屬情理之中,因「明日大嶼」填海造地規模,不但較港府《香港2030+》預計需要的1,200公頃大近41%,開支更「相信至少4,000億至5,000億港元,以預計明年3月底財政儲備約達11,300億元計,即開支近財政儲備一半;若以坊間估算的1萬億元,更幾約全部財政儲備。社會更未必明白開支是跨越以十年為單位計的年份。
財政儲備是港人數十年來努力積存,並要用來應付未來經濟周期與逆境,市民自然高度關注「明日大嶼」是否物有所值?會否變「大白象?」
港府至少要在3方面釋除市民疑慮。其一,填海有所必須。港府亦要有大量土地作後盾,才能推使持有宗地和農地的發展商合作,故此遠水亦有助救近火。要取得大片土地,又不動郊野公園,填海無可避免。
其二,在建屋包括公營房屋上,填海並不較發展宗地昂貴。現時新界農地賠償每呎達1,000元,港府要大舉收回宗地,業主叫價肯定不止此數,而現時填海成本每遲1,300至1,500元,再加上宗地上作業重置、農地安置等等,故港府若不發展「明日大嶼」,而將2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改於宗地農地興建,成本恐怕會更高。
其三,港府要回答市民,動態上「明日大嶼」將如何影響政府財政。
地球不斷升溫,人類已經為自己拉響警報。在全球如此這般垂死掙扎的聲浪中,香港卻高舉填海大旗,與大海爭空間。看了一下,很多聲音反對填海,並不是從環境出發,而是出於對公帑的吝惜,認為政府這麼燒錢,將來會不會對市民的福利有所影響。只有極少部分人對未來的環境擔憂。
卓坊間主人@卓越兄認為,即使有一國兩制、基本法撐腰,但是香港的任何一寸地、任何一片海,也是這個國家的資源。填海這種舉動,影響不會僅僅是香港本身,若產生副作用,鄰近海域與地區勢必不能獨善其身。而且填海計劃歷時十幾年,建設中、建設後對生態的侵害,會是個持續漫長的過程,跨過香港「不變的50年」。圖一時之快,忽視了不可預知的惡果,殃及鄰居池魚,逆天害人又不利己。何必呢?
最近,內地政府把環境保護提高到比經濟效益更高的高度,很多地方侵略環境資源,被環境保護部巡查團約談、被官媒曝光、被問責處罰。深以為這是一種對老天爺對未來負責的態度。
個人覺得,環境保護部應該把香港諸如填海這種幹擾環境的動作統管起來。畢竟,香港的海不是一個小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