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將香港填海納入國家整體環保監控 | 卓越兄

2021-02-08 卓坊間




站在羅湖福田一帶的深圳河,往北看,高樓密密麻麻;往南瞧,田園池塘,綠色一片。臺灣風土作家劉克襄寫了一本書,叫做《香港的四分之三》,大讚香港還留有那麼多的綠地,是對大自然的孝道。其實,七百萬人口的香港,有苦難言,市民擠在市區,很多人住在面積一二十平方米的劏房。住,一直是這個國際大都會難以啟齒的痛。為了解決市民居屋難的問題,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提出了在未來的十五年,在東大嶼海域以填海建設面積達1700公頃所謂的明日人工島。


方案一出,得到讚許也遭到強烈反對。而在卓坊間主人看來,此舉不應該是香港政府想做就做的行為,徐納入國家環境保護部的監管之列。畢竟這麼巨大的工程,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影響的不僅僅是香港本身。


特首林鄭月娥的《施政報告》力推「明日大嶼」計劃,在大嶼山填海1,700公頃,造價勢達萬億元。為守護下一代的未來,10月14人(周日)午逾二萬人上街向表達反對填海之聲,不少人更帶同年幼子女參與。他們喊著「明日香港,我們話事」促撤回計劃。


但林鄭月娥堅持自己的主張,認為今日不填海,愧對後一代。



在周日一個論壇上,不少市民炮轟「明日大嶼」為「天地人不容」,即是不理氣候、不理成本效益及犧牲了這一代人的利益。


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在論壇上指出,在海中間填海會犧牲生態服務價值,並指出有外國科學家發現,2030年全球海平面上升十至十五米,反問花上數千億到萬億港元,興建一個不可持續城市是否值得。


前立法會主席、建制陣營重量級人物曾鈺成,於一個記者會上透露,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事前不知「明日大嶼」方案,「睇到施政報告先知有咁嘅事」,《施政報告》發表后土地小組開會,由主席到各成員都對有關建議感意外,由於有關方案不在他們的諮詢範圍內,難免令小組受人批評,亦令小組成員感詫異和失望。


稍早,香港天文臺前臺長林超英,對於在大嶼山東部水域填海興建人工島,表示強烈反對,他認為在海水上升的情況下,於海中心興建人工島是「逆天行道」。



近日他在相關文章中,進一步闡述自己的觀點。「山竹」襲港期間,在港島以南的海怡半島拍得的短片可見,來自南方海面的海浪恍如小山,浪頭高達10層樓。根據香港天文臺推算,橫瀾島不同重現期的海浪高度,以十年重現期計算,橫瀾島浪高會是22米,林超英指即使「打五折」,人工島或要面對的海浪高度參考值亦有11米之高。假如以一百年重現期計,橫瀾島浪高會達34米,人工島的浪高參考值就會是17米。他批評,有關智庫的報告作出浪高只有約兩米的結論「是輕率和嚴重的低估」,指顧問只計算了本地海域由風吹起的波浪,忽略遠處傳來的颱風湧浪,反映他們不懂氣象學和海洋學。


不過,我的好朋友、「電視師傅」程鶴麟認為林超英是個「極端分子」,言論不一定可信。


林鄭月娥在TVB節目《講清講楚》中繼續為填海方案辯解,指過去十幾年香港沒有進行大型填海,開拓新增土地也有困難,更聲稱即使填海1,700公頃,若分20至30年進行,情況亦不是驚人。


對於外界批評人工島計劃會用盡儲備,林鄭反指有市民透過傳媒接收偏頗訊息,叫市民自行閱讀全份《施政報告》,並反駁外界稱起人工島會甪盡儲備、倒錢落海等「全部不是事實」,「如果純粹透過傳媒,我不是批評傳媒,但傳媒有傳媒的演繹方法,如果純粹透過傳媒或一些時事評論員,或一些社交媒體傳播嘅訊息去了解這份《施政報告》,恐怕有點偏頗。說燒完儲備、倒錢落海,或畀發展商好處,做什麼大灣區人,全部不是事實」。至於1,700公頃是否填海規模的上限。


大公報:填海能治樓荒 遠水可救近火


近期香港住宅樓市狂態大為收斂,新樓盤銷售顯著放慢,而二手樓市場則呈現減價之風,除了受累利率上升與股市大跌之外,上周施政報告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在交椅洲和喜靈洲附近分階段填海一千七百公頃土地,將足以填補未來二至三十年住宅發展用地供應的缺口,對穩定樓市也起著重要作用。

即使填海屬於長遠增加土地供應方案,但卻有助逆轉市場對住宅供不應求的預期,對穩定當前樓市具有一定效用,遠水也可救近火!

事實上,「明日大嶼」人工島填海計劃並非紙上談兵,已定出了初步規劃方案與落實時間表,包括首階段填海工程在七年後動工,十四年後便有首批住宅單位入夥,提供總數四十萬個房屋單位,令市民大眾可以看到未來公私營房屋供應大增以至建立一個土地儲備庫的遠景。

推進填海造地是施政報告重點內容,這不單止突顯特區政府根治「樓荒」的信心與決心,還可藉此有效管理市場預期,有助樓市逐步降溫。

經濟日報:要以理據 釋「明日」疑慮


「明日大嶼」連日掀起爭論,既因耗資至少約財政儲備一半,市民關注公帑是否用得其所,亦因港府準備的細節與理據不足,引起疑慮並陷於捱打。市民疑慮屬情理之中,因「明日大嶼」填海造地規模,不但較港府《香港2030+》預計需要的1,200公頃大近41%,開支更「相信至少4,000億至5,000億港元,以預計明年3月底財政儲備約達11,300億元計,即開支近財政儲備一半;若以坊間估算的1萬億元,更幾約全部財政儲備。社會更未必明白開支是跨越以十年為單位計的年份。

財政儲備是港人數十年來努力積存,並要用來應付未來經濟周期與逆境,市民自然高度關注「明日大嶼」是否物有所值?會否變「大白象?」

港府至少要在3方面釋除市民疑慮。其一,填海有所必須。港府亦要有大量土地作後盾,才能推使持有宗地和農地的發展商合作,故此遠水亦有助救近火。要取得大片土地,又不動郊野公園,填海無可避免。

其二,在建屋包括公營房屋上,填海並不較發展宗地昂貴。現時新界農地賠償每呎達1,000元,港府要大舉收回宗地,業主叫價肯定不止此數,而現時填海成本每遲1,300至1,500元,再加上宗地上作業重置、農地安置等等,故港府若不發展「明日大嶼」,而將28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改於宗地農地興建,成本恐怕會更高。

其三,港府要回答市民,動態上「明日大嶼」將如何影響政府財政。


地球不斷升溫,人類已經為自己拉響警報。在全球如此這般垂死掙扎的聲浪中,香港卻高舉填海大旗,與大海爭空間。看了一下,很多聲音反對填海,並不是從環境出發,而是出於對公帑的吝惜,認為政府這麼燒錢,將來會不會對市民的福利有所影響。只有極少部分人對未來的環境擔憂。


卓坊間主人@卓越兄認為,即使有一國兩制、基本法撐腰,但是香港的任何一寸地、任何一片海,也是這個國家的資源。填海這種舉動,影響不會僅僅是香港本身,若產生副作用,鄰近海域與地區勢必不能獨善其身。而且填海計劃歷時十幾年,建設中、建設後對生態的侵害,會是個持續漫長的過程,跨過香港「不變的50年」。圖一時之快,忽視了不可預知的惡果,殃及鄰居池魚,逆天害人又不利己。何必呢?



最近,內地政府把環境保護提高到比經濟效益更高的高度,很多地方侵略環境資源,被環境保護部巡查團約談、被官媒曝光、被問責處罰。深以為這是一種對老天爺對未來負責的態度。


個人覺得,環境保護部應該把香港諸如填海這種幹擾環境的動作統管起來。畢竟,香港的海不是一個小盆子。

相關焦點

  • 香港,填海計劃.
    明日大嶼願景(圖片來源:香港特區政府官網)據介紹,明日大嶼願景建議在交椅洲附近開發人工島。簡言之,社會的整體民生、經濟以至運輸基建發展,均倚靠土地資源才能成事,否則一切的策略和計劃只會流為空談。在提到「明日大嶼願景」時,施政報告指出大嶼山是香港最大的島嶼,香港國際機場坐落於此,是我們通往世界各地的大門。待港珠澳大橋通車後,香港與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交通將更為便捷,大嶼山會成為通往世界和連接其他大灣區城市的「雙門戶」。
  • 香港為什麼一定要填海
    原因是1990年代起,香港環保思潮興盛起來,反映在填海領域,是1995年「保護海港協會」的成立。該協會成立之宗旨,正是對抗填海對維港的威脅。環保主義者四面出擊,廣加宣傳,獲得市民廣泛同情。其中最重要之役,是他們在1996年徵集到17萬公眾籤名,阻擊了一項政府支持的填海計劃,並將一份法律草案遞交到港督彭定康手裡。
  • 劉德華為「填海計劃」發聲,香港填海造陸漫談(一)
    ,還伴有一條深情誠懇的宣傳短片,將香港多年來人多地少帶來的社會問題以及由最新的填海計劃引出的對未來的展望一一呈現。在由特首高調公布的這份計劃中,填海造陸在意識形態層面上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社會的整體民生、經濟以至運輸基建發展,均倚靠土地資源才能成事,否則一切的策略和計劃只會流為空談。」這一連串的動作,將香港地區進入21世紀後偃旗息鼓已久的填海造陸工程又推到了風口浪尖。
  • 海南環保整改再揮利劍,月島等填海人工島須拆除
    整改方案稱,實施嚴格的圍填海總量控制制度和規範審批程序,除國家和省重大基礎設施、重大民生項目和重點海域生態修復治理項目外,嚴禁圍填海。嚴守海洋生態紅線,嚴控自然海岸線填海與開發。根據「一島一策」「一事一策」、徹底整改的原則,對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反饋的9個圍填海項目實施分類處置,分階段推動問題整改到位。
  • 《經濟觀察報》授予漢堡王「年度卓越環保公益企業」
    《經濟觀察報》授予漢堡王「2020年美好生活新消費」年度卓越環保公益企業。此次獲獎,是對漢堡王在公益環保方面做出卓越成績的肯定。對此,漢堡王表示:「未來,將繼續支持公益環保事業,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拉動消費內需,堅持綠色發展正能量中國巨大的消費潛力,成為全球產業青睞的市場。
  • 香港地產協會欲借珠海桂山島填海造地:28年填個「香港島」
    據香港中通社報導,該協會當天表示,香港土地開發嚴重不足,建議用28年時間(2021年至2049年),在珠海桂山島分3期合共填海70平方公裡,以發展住宅、醫療安老、教育等用地,當中提供約28萬個公私營住宅單位,供逾70萬人居住。該協會還建議由粵港澳大灣區成員聯合組成投資基金(對桂山島)進行開發,以減少政府財政負擔。
  • 漢堡王支持公益環保事業被授予「年度卓越環保公益企業」_產業會展...
    在論壇上,漢堡王被授予「2020年美好生活新消費」年度卓越環保公益企業。此次獲獎,是對漢堡王在公益環保方面做出卓越成績的肯定。對此,漢堡王表示:「未來,將繼續支持公益環保事業,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巨大的消費潛力,成為全球產業青睞的市場。為了滿足這個巨大市場的消費需求,產品升級迭代的速度也隨之加快。如何既保證產品品質,又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企業要面臨的考題。
  • 港媒:劉德華支持填海何罪之有
    土地房屋問題是目前香港社會面對最嚴峻的問題之一,特區政府成立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研究增加土地供應方案,其中填海造地是解決問題的重要選項之一。事實上,填海造地乃香港一直行之有效的土地供應辦法。近年香港填海數量大減,由1985年至2000年間年均填海200公頃,大減至2001年至2015年間的40餘公頃,很大程度導致了今日土地供不應求之窘。
  • 香港要填海造屋?不稀奇!中環銅鑼灣尖沙咀都是這麼來的
    填海這件事在香港歷史都不是首次了:據統計,截至2016年,香港約有7,000公頃土地是通過填海獲得,填海而來的土地約佔香港總土地面積約6%,佔香港已發展土地面積的25%,承載了全香港27%的人口居住地,以及70%
  • 林鄭月娥:填海造地1700公頃!
    這是繼《香港提出將租借大灣區30平方公裡建60萬港人新城》、《香港建議在大灣區開發130平方公裡新城,可容納350萬人》之後,香港為解決港人的居住問題,提出的又一份重磅利好規劃!━ ━ ━ ━ ━丨香港,地從何處來?「建飛地、造港城、大填海...」8月16日,宣布國務院辦公廳《港澳臺居民居住證申領辦法》並於9月1日正式實施。
  • 「民間特首」撐填海?劉德華:想香港繼續向前行
    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的團結香港基金前日於facebook發布這段影片名為《讓下一代看見》,片長約三分半鐘,劉德華在影片中擔任旁白,並沒有露面,力撐東大嶼人工島填海是「可取」。「東大嶼人工島」指的就是在大嶼山以東填海約1000公頃興建人工島,預計多建25萬至40萬個住宅單位 ,容納70至110萬人口,長遠解決房屋短缺問題,而這個計劃大約需要11年。
  • 劉德華支持人工填海遭謾罵,香港特首出面力挺:很敬佩
    10月初,因給「團結香港基金」拍攝的電視短片《東大嶼都會》擔任配音,劉德華遭到各種人身攻擊和侮辱。
  • 團中央提案:將青年發展相關內容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期間,共青團中央專門提交《關於將青年發展相關內容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提案》(以下簡稱《提案》),以促進青年高質量發展,從而推動實現高質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十四五』規劃有效納入青年發展相關內容,是在黨和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中有效納入青年發展戰略,是對具有中國特色青年發展政策體系的創新和豐富。」
  • 霍英東孫子抱怨香港房子貴,早聽胡應湘說的,香港樓市也不會如此
    不過香港也不是完成沒有地皮可以來開發房子,從地圖上看就知道了,香港其實有7成的地皮還沒開發,這些地皮都是屬於城市綠地。不過在香港,每次當要動到這些地皮的時候,總是有環保人士出來說話,說過度開發會影響環保的問題。剩下的一些農田又大部分被幾大地產商控制了,單單是李兆基的恒基兆業一家公司控制的農田就超過了萬畝。
  • 孟莉代表:將「國防雲」建設納入國家雲計算戰略
    15位代表圍繞加快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等話題談思考、提建議,同商國防建設大計,共圖強軍興軍偉業。    孟莉代表——    將「國防雲」建設納入國家雲計算戰略    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是國家全面深化改革戰略布局中的重要內容
  • 一是黃瓜們的利益,二是一群香港巨嬰
    林超英甚至拋出一個極其奇葩的言論,稱大規模填海造人工島,必定會造成破壞,損害香港的國際聲譽,將會令香港成為全中國在自然保育方面最落後的地方,違反《生物多樣性公約》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要求,令香港蒙羞,也令作為《公約》締約國的中國蒙羞。他的這些話,想過我的的三沙市嗎?
  • 氹仔島:人類填海造島技術的結晶,中國大灣區未來發展的增長極
    澳門是全國乃至世界典型的填海造島的地區,可以說這個島嶼大部分是向大海索取的土地。因此澳門也被稱之為海洋走出來的城市,而氹仔島完全是由人工填海而來的。站在澳門半島的高樓可以將氹仔島與珠海之間的風光盡收眼底。氹仔島是人類填海造島技術的結晶品。
  • 香港土地困局:人均住房面積16平 25平要價490萬
    近期填海工程研究撥款,頻遭立法會議員拉布阻撓。  郊野地,能碰不能碰  土地發展受困,受苦的不僅是市民,節節攀升的樓價和商業租金也使香港經濟競爭力大受打擊。董建華曾痛心表示,「香港人住房無尊嚴」,呼籲社會充分認識土地和房屋問題,作出理性選擇。  團結香港基金日前發表的報告,提出發展郊野公園、增加土地供應的建議。
  • 塵肺病將納入門診特病慢病報銷?國家醫保局回復
    今天,國家醫療保障局在回復全國政協委員關於「將塵肺病納入門診特病慢病報銷」的提案時提到,目前,塵肺病治療涉及的抗感染藥、平喘藥、抗纖維化藥物、鎮咳藥等相關藥物已在醫保支付範圍內,下一步將健全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保障塵肺病患者。
  • 智慧財產權專業人員正式納入國家職業分類
    智慧財產權專業人員正式納入國家職業分類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5-08-05 13:45 來源: 知識產權局網站    7月29日,國家職業分類大典修訂工作委員會審議並頒布了2015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下稱《大典》),智慧財產權專業人員作為新職業正式納入《大典》,標誌著其職業身份在「國家確定職業分類」上首次得以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