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電影分級,其實這是個有點微妙的話題。前有讓人浮想聯翩的「三級片」,就是從香港的電影分級中衍生而來的。
1988年,香港影視及娛樂事物管理處制定了香港的電影分級制度,依據觀眾年齡限制將電影分為三級,到了1995年,香港電檢處將「三級制」中的二級又細分出A、B兩級。其中第三級影片指的就是只準18歲以上成人觀看的,含有裸露鏡頭、暴力鏡頭或過多粗口的電影,也就是廣義上的三級片。
由此可見,三級影片的涵蓋面積很廣,不只針對情色、裸露鏡頭,還包括暴力、血腥、兇殺、粗口等等一切會對青少年兒童造成不良意識的題材和情節,絕不單指色情片。比如《古惑仔之猛龍過江》、《色戒》、《人肉叉燒包》等電影均屬三級片,在買票前則要觀眾出示身份證。
去年全國熱映的《紅海行動》,無論是從題材還是主旨來說都沒有什麼不妥,但由於影片中充斥了很多的血腥暴力元素,並不適合全年齡層觀看。於是,《紅海行動》在國外是被分級成15禁,而在香港公映時更是被分級為首部三級中國內地片。
因此,三級片沒有那麼得「不可說」,電影分級也不必那麼大驚小怪。
電影分級制度是指把發行的電影根據內容將其劃分成特定級別,並給每一級規定好允許面對的群眾群,以便區分其面向觀眾,起到指導未成年人看片的作用。在一些地方,電影分級制度還可能具強制拒絕未成年人看某些電影的法律效力。
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審查制度早已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便逐漸被分級制度取代。影視娛樂產業極其發達的美國,作為審查制度的鼻祖,也早就在1968年11月成立了影視分級制度,這使得他們的影視行業得以在更加自由的環境中發展,恐怖、R級類型影片至今仍領先世界。
然而中國大陸一直沒有實行電影分級,也不區分適應年齡,凡是想進入大陸院線的電影都需經過中國電影審查委員會審查,取得「龍標」——即電影公映許可證,方可進入院線公映。
從國外已有的電影分級制度來看,分級的意義主要在於為觀眾提供一個觀影的參考標準,從而起到引導觀影的作用。而中國內地對電影的審查實際上則是通過對電影中某些鏡頭的刪減以達到讓所有年齡觀眾都可以觀賞的目的。
這個制度使得眾多優秀的恐怖片、R級片無法在內地上映,網友們只能「相約網盤」,即使過審了,電影也可能會面臨無情的刪減。
在全球電影分級制度開展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日本也不例外。
日本最早的電影審核制度大概是在昭和14年(1939年),推出了《映畫法》,在全國範圍內,對電影的放映內容進行了明文限制,比如」對外國影片的限制「, 「對青少年影片的限制」等等,這一時期,日本電影的審查大權掌握在國家手中。
二戰之後,日本的電影審查由佔領日本的聯軍司令部進行。之後,聯軍司令部將日本的電影審查權力交回電影界,由日本電影界自己成立了一個審查機構。審查員當時主要是電影業內的人,後來為了增加說服力,吸收了電影界以外的人士參加。
這就誕生了「日本映畫倫理委員會」。
日本映畫倫理委員會,簡稱「映倫」,是日本電影審查的權威機構。在日本所有的影片必須經過映倫的審查分級之後方可上映,審查過的影片標有「映倫」字樣。
日本映倫成立的最開始幾年,日本的電影分級制度還只是將電影分為 「一般」, 和「18歲以下禁止」 這兩種。那時對觀眾進行的入場管制還不嚴格,也隨時有小孩子跟著大人去看18禁電影的情況。
1976年,日本初步確立電影三級制度,在電影分級裡面加入了」R指定」這一級別,「R指定」的電影要求15歲以上的人才能夠入場觀看,一律禁止15歲以下的觀眾入場。1998年又追加了PG12分級。
自1998年5月1日起,日本電影開始施行現行的4級制度,由映畫倫理委員會負責管理。主要分為普遍(G)、12禁(PG12)、15禁(R15+)、18禁(R18+),另外還有不能在普通電影院放映的「審查適應區分外」。
普遍級(General Audience):沒有任何限制,誰都可以看。都是一些人畜無害的電影,比如哆啦A夢這類漫畫,或者生活喜劇等等。
PG12(Parental Guidance):12歲以下的人需要家長陪同才可進行觀看。這類電影一般包含性,暴力,恐怖和一些兒童可能會模仿的不良行為。通常來說,一般程度的恐怖片就包含在這個級別裡面。
R15+ (Restricted 15+):15歲以下禁止入場。這類電影一般包含程度較深的性、恐怖、欺凌、暴力反社會等內容,可能會讓觀看的青少年感到不適,造成心理創傷,也有可能會讓青少年學會一些不良行為。
R18+ (Restricted 18+) :18歲以下禁止入場,又稱18禁和成人電影。這類電影包含程度較深的性,比如完全裸漏等,也時常伴有暴力、恐怖、反社會等因素。這個級別的電影,要麼純粹是色情電影,諸如AV等。要麼就是很重口味的電影,時常伴有自殺、虐待、吸毒、消極反社會等現象。一般人看完後都會感覺不適,對成長中的青少年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傷害。
我們常常在網盤裡見到的R15、R18標都是映倫打上的標識。
另外還有一個級別,叫「審查適應區分外」。該分類的電影具有比R18+級更強烈的刺激性,包括部分成人影片、成人動畫、殘忍的情節及兒童色情片。如果真的是審查適應區分外的,可以去小廳或迷你劇場放,不走全國院線。
在這種標準下,我們不難看出,日本電影大多以暴力、犯罪呈現、性愛描述這三個關鍵點,來給電影劃分級別。
以日本電影《座頭市》為例,影片中有一幕是名武士拿刀刺穿別人的畫面,因此被劃入了15禁。
但如果把這個畫面分成兩個畫面呈現,先拍刀子快刺到人的畫面,再接已經刺穿的背影畫面,就可能能使影片變為G級電影。
日本幾乎沒有因暴力表現而被分成R18+的電影,而日本的18禁電影,大多和性愛場面有關。至於具體該是R15+還是R18+,就看有沒有暴露重點部位了。
所以說,原來日本的15禁和18禁的差別就是那塊遮羞布,而18禁就是把那塊布換成了馬賽克???
是的,所有日本AV影像製品中,男女的私密部位都必須做出打碼處理。
日本與歐美等國家不同,雖然也是發達國家,但是日本刑法175條規定,面向成人的任何映像中都不得出現性器官,如果一旦出現就會被日本警方以猥褻物發布罪起訴。這個法律制定的最大初衷就是要維護公眾健全的社會良俗。
但事實上,有了這條法律,反而促進了日本成人電影的泛濫,幾乎所有的成人電影拍攝公司都認為,只要在性器官部分打上馬賽克,就可以不違法地公開播出性行為。
為了防止成人電影泛濫,也為了減輕日本警方的工作,1976年,在日本警方(社會生活部門)推動下,成立了由各個成人電影公司共同出資的自我映像審查機構——「日本錄像倫理協會」。凡是想要公開渠道出品成人映像作品的,都要通過這個協會的審查,審查方式說白了也就是出現性器官的地方就會被打上馬賽克。影片如果沒有通過這個協會的審查就一律不得公開出租發售。
不過日本的整個成人電影行業都想方設法把自己公司的影片推銷出去,自然也就會不斷地打擦邊球。例如把馬賽克打得小一些,淡化一點這樣的現象時有發生。
對於各種在成人電影上的違法犯罪行為,日本警察也從沒有放鬆過。他們對在天上(衛星)、地上(網絡)和海上(郵寄)等各種方式傳播的違法影片都進行不遺餘力的打擊。在日本,未滿18周歲的人想買包香菸都有難度,更別提買到成人電影了。
雖然日本的電視行業沒有分級制度,對於內容管理主要依靠電視業者自律,但事實上日本在電視節目上其實也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定。
比如下午五點到九點是兒童及青少年時間,日本的電視臺不會播放超過青少年尺度的東西;
晚上九點後如果有限制級的內容,在播放前會打出告示提醒家長注意,像《海賊王》這樣的動畫也是在九點半播出的;
至於晚上十一點以後,由於兒童及青少年都入睡了,這時的節目尺度會放寬。
讓我們來善待您的每一次旅行
越過山川大海
走過風情小鎮
找到最美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