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合格的指揮官都清楚,戰場上的形式瞬息萬變,打仗尤其是打大仗必要留預備隊,不能全員一擁而上。這就和打牌是一個道理,如果一開始就把底牌全撂了,後面還怎麼打。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法國雖然作為戰勝國,但也同樣遭受了重大損失。戰後法國依舊需要防備著近在咫尺的德國,於是修建了「馬奇諾防線」,迫使德國如果再次發動進攻,不能直接進攻法國,只能進攻低地三國(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低地三國是英國的地緣紅線,一旦這三個國家被進攻,英國一定會派兵進入歐洲戰場。
法國修建馬奇諾防線的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他們的戰爭思維完全落後於德國,依舊保留著一戰時代「塹壕戰」的思維。二戰爆發時,德軍第六集團軍進攻比利時,佯裝要從此繞過馬奇諾防線。英法盟軍在比利時安特魯普外圍陣地布置了36個師的兵力,準備與德軍死磕。但是德軍只是整天挖戰壕做做樣子,並沒有發動攻擊。
而在此時,古德裡安的19裝甲軍已經衝到比利時與法國交界處的馬斯河邊,河對岸是法國二流部隊第9集團軍,共9個師的兵力分別安置在40公裡長的馬斯河沿岸。5月13日上午,德軍出動四百架轟戰機,分成幾個批次對法軍陣地進行了5個小時的宏站,德軍士兵也開始過河。
下午5時30分,德軍建立了穩固的橋頭堡壘,佔領了河谷邊的制高點,並開始搭建浮橋,掩護坦克部隊過河。此時的法軍法軍連反抗的勇氣都沒有,只能一個勁的向法軍總部求救:「我們沒有預備隊,請求支援」。總部派了兩個裝甲師從法國南部趕來支援。
5月15日夜,法軍的援軍趕到,而此時德軍的第19裝甲軍已經基本渡河完畢,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最終法軍損失了70輛坦克,部隊開始潰逃,德國裝甲部隊一路追擊,很快便佔領的法國重鎮色當。同時隆美爾也帶領著德軍第7裝甲師強渡了馬斯河,向法國境內快速推進。許多地方的法軍都是稍作抵抗,就開始四處潰逃,整個法軍全線崩潰。
法軍總部連續接到各地的求援電話,可是大多數兵力都被派到了比利時,此時被德軍死死咬住,脫不開身。總部竟然調不出任何兵力去支援前線,能調動的殖民地士兵還沒有上前線,就已經被前線敗退的士兵裹挾著逃散了。
德軍逼近巴黎時,法國總統雷諾夜裡給英國首相邱吉爾打電話時幾乎是帶著哭腔說:「我們完了,我們打敗了。」邱吉爾問他:「你的預備隊在哪裡?」雷諾總統說:「沒有預備隊。」
二戰中,法國在遭到德國進攻後,僅40天就宣告投降。戰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在兵力調動上就存在著明顯的失誤。戰前將大部隊調到比利時,國內留下的多是一些守備部隊,打到最後發現竟然無兵可用。要不是德軍日進千裡的速度把希特勒嚇到了,命令停止進攻,敦刻爾克大撤退就不會成功,那最後9萬法軍也只能接受投降。
一個國家沒有預備隊,那麼在戰爭來臨時,面臨的只會是失敗。同樣在戰役中,一支部隊沒有預備隊,同樣也不可能勝利。
1947年7月,南麻戰役打響。粟裕帶領的華東野戰軍與國民黨軍在南麻、臨朐發生激戰。連續進攻十天,未能攻克兩地,傷亡達三萬多人,殲敵僅二萬多人,被迫撤退。這場戰役是粟裕統一指揮華東野戰軍以來遭遇的首次重挫。
分析其原因就是1947年6月底,粟裕接到中央軍委的電報:劉伯承、鄧小平將率晉冀魯豫野戰軍南渡黃河,希望華野能夠分兵魯西、魯南。粟裕與華野首長共同協商後,最終定為三路分兵:一路向魯西;一路向魯南;一路繼續留在沂水。這就是史書上少有記載「七月分兵」。
由於此前的孟良崮戰役我軍獲得全勝,分兵後的各路部隊開始有了輕敵的想法,不是城市攻堅就是硬啃敵軍王牌。原本分兵後,對敵兵力上已經不佔優勢,戰鬥打響後根本沒有預備隊可用。原本憑藉著粟裕優秀的指揮藝術,很有可能吃下胡璉的整編11師。可就是由於兵力不足,不僅要胡璉逃脫,我軍還差點被包了餃子。
後語: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即使戰前功課做得再好,也需要根據戰場形勢及時作出更改,而一支強而有力的預備隊就是應該戰場形式變化的首要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