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電影系【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看娛樂熱點深度解讀,認準理娛君!
等了一年,管虎導演的戰爭大片《八佰》終於上映了。
無論是一年前的「技術原因」,還是此後管虎的迷幻操作以及電影的迷幻發行,甚至是電影裡是否歪屁股的問題,都給這部電影帶來了太多的爭議。
這種爭議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斷,本文只聊電影不去談這些。
《八佰》雖然是8月20日正式全國公映,但於2020年8月14日在全國就進行大規模點映,此後每天晚上各大影院基本都有排片,所以看過的人不在少數。
《八佰》的口碑也是從點映開分的8.3,到21日正式上映後就掉到了7.8,按照這個趨勢還會下調。那麼它為何口碑會相差這麼大呢?這次,我們就全面的來聊聊這部電影。
我們簡單回溯下電影的故事來源:四行倉庫保衛戰。
1937年,淞滬會戰以國軍大潰敗為結局,大部隊撤退時為了爭取有利的談判形勢,國府要求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留守四行倉庫,抵抗日軍。
四行倉庫位於上海蘇州河北岸,南岸是英美租界,因此這場保衛戰就是一場打給外國人看的「表演」,國府希望通過這場「表演」,能為自己換來更多國際盟友的支持。
四行倉庫建於1931年,是當時四大銀行的聯合倉庫,也是當時上海 閘北一帶最高最大的一個建築物,牆壁有一米多厚的混泥土,連坦克都打不穿。
當時被作為八十八師的師部,因此裡面藏有大量的糧食、彈藥、醫用物資,可以說它就是一個天然的堡壘。
對於守軍來說,它還有一個特別有利的條件,就是附近有兩個非常大的煤氣包,因此日軍不敢使用重武器,不然煤氣包一爆炸將會大面積波及租借。
說白了,日本想要拿下四行倉庫基本只能依靠地面部隊推進,而得不到重武器的支持,因此片中有老外說道:這對於中國軍隊來說似乎是一場公平的戰鬥。
國軍在這裡與日軍纏鬥了4天4夜,對於蘇州河對岸的人來說他們就像站在玻璃牆外,看著玻璃內的人進行了一場4天4夜的守衛戰,這裡擠滿西方媒體,也就是成了一場面向全球直播的戰鬥現場。
《八佰》導演管虎拍這個題材還是有野心的,他在花絮中說道:
希望拍一部能夠留得下來的戰爭電影。
因此,我們來看看,他為了這部電影能留下來做了哪些努力?
金錢上,就是投資了5個億,亞洲第一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電影,除了更清晰,它的取景範圍更大,說白了,以前在畫面角落的群演的表情、衣服、甚至化妝可以隨便應付,但是用了IMAX就不行了,因為它清晰得可以看到任何一絲小動作。
出鏡的人越多,除了道具費用往上漲,也意味著NG的風險就越大,一般沒什麼錢的人都不敢用,管虎為了這片能夠「留下來」是下了不少決心的。
其次,他們還1:1還原了蘇州河兩岸,總共重建了68棟建築;此外,動用群演也非常給力,最多時出動了3000-5000號人,這個我們在片中的難民湧上垃圾橋和後面的遊行場面可以看到。
從這裡來看,國產電影要是都有這種精益求精的製作追求,不怕國產片走不出中國。
看片前需要了解的背景基本都差不多了,這時候如果已經看完電影的,可以跟著青石的腳步一起來聊聊這部電影拍得如何?
《八佰》能留得下來嗎?
如果只看看了前半段的話,它是極為驚豔的,上面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
電影從一個湖北的保安團匆匆增援上海開始,根據史學家考證,本次戰鬥的524團的成員八成都來自湖北,可能是為了致敬,管虎特意給了一個13歲的娃娃兵「小湖北」的外號。
管虎雖然沒有呈現淞滬戰場全局對決的慘烈,但卻用一個保安團直接影射了當時國軍的情況:這個增援的保安團剛剛抵達上海,卻因為看到一小夥日軍,驚嚇得整個部隊一瞬間就潰不成軍。
一盤散沙,一擊即潰。
這也就凸顯了此後四行倉庫守衛戰的可貴性。
活下來的端午和小湖北被當做逃兵,編入四行倉庫的保衛部隊,參與工事維護。
因此,整部電影基本都是以幾個逃兵散兵為視角,來展開這場保衛戰的。
採用散兵為視角,也就是無法看到上層領導的決策,從觀眾來說就是無法看到較為全面的戰術布局;但它有兩個好處,一是避免過於高光;
二是可以真實的呈現士兵的心理狀態,看多了偉光正的我們,突然看到這種呈現士兵恐懼、逃避、偷奸耍滑的一面,反而覺得這群兵更接近真實。
不從戰術層面展示戰鬥,而是從士兵視角展現,這也就為影片前半段的成功打下了一個不錯的基礎。
可以說,如果看《八佰》的前半段,你會發現無論從敘事、氛圍、攝影、場景服化道、音效等製作環節,或者是個人表演、群戲調度、細節亮點等等都是趨近於滿分的,都是可以達到管虎所追求的「留下來」的。
第一,情感醞釀極為到位
比如最為打動青石的兩段戲,一個是陳樹生的人肉炸彈,眼看著日軍的鐵皮人肉挖掘機在爆破牆體,國軍一籌莫展,熱血一湧,只能身綁炸彈以身殉國,跳下時說出的那句:娘,孩兒不孝。
此後他們的同仁一個個視死如歸,在跳下時喊出自己的名字,響徹在蘇州河兩岸。
看得人的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
第二個就是在租借街道上的抗日捐款遊行,教授扔出了妻子的首飾,街道上是一個個滿腔熱血為求報國的國人。
這段主要是氛圍營造得非常好,人潮湧動,群情激憤,整個場面壯觀而又悲嗆,何香凝那句「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就是最好的感嘆。
第二,戰爭戲同樣有板有眼,接踵而來
第一場守衛戰,日軍布置陷阱後迎來麵粉爆炸,開燈後的視覺效果非常精彩。這裡用散兵的視角展開,可以直觀的感受到玻璃渣子突然刻進臉皮的痛苦;
緊接著就是毒氣彈,再下來就是日軍的潛伏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後的3小時攻防戰更為精彩,緊張而又揪心。由於它的清晰度和製作水平都非常高,觀眾甚至可以感受到那種撲面而來的痛感。
第三,場景和細節的營造也是花費了不少心思;
一直以來,我總是覺得國內的影視作品過於乾淨了,或者說濾鏡太重了,導致整部作品都像是脫離現實一般。
但這部電影在這方面做得太好了,場景上自然不必說了,蘇州河兩岸建築還原是下了功夫研究的,關鍵是人物動起來,煙火氣搞起來才是難的,但這部電影你可以真實地看到租界內的日子。
人潮湧動,熙熙攘攘的街道直接營造一個「天堂」,為了幾秒鐘的鏡頭,甚至不惜製作一場人群龐大,道具頗多的葬禮;那個遊行場面更是讓人拍案叫絕。
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它的細節:張譯王千源姜武乾裂的嘴唇、歐豪穿的草鞋、老兵油子抽的煙、洋人的叫賣聲,最絕的就是毒氣跑到對岸時,街道上的人四處躲避,有個鏡頭真實而有趣,竟然有人趁機偷了包子攤的兩籠包子跑了。
也就是這些細節使得影片更加紮根於「真實」,而對於一部改編自真實事跡的電影,真實,就是對電影最好的渲染。
第四,娛樂元素的體現
作為一部有商業訴求的電影,這麼長的時間肯定是需要一些娛樂元素來作為佐料的,比如張譯、姜武、王千源的角色就作為主力,貢獻了不少戰爭戲外的看點,還有賭場小刀的送線戲也是如此。
基本上,前半段文戲武戲交相輝映,敘事節奏也處理得都還不錯,各有看點。
但是電影到了下半場,特別到後面的三分之一時,感覺導演突然洩氣了,失去了船舵,醞釀到最後只剩下反覆的煽情戲了,最為奇怪的就是最後的撤退。
煽情煽得莫名其妙,鏡頭不給阻擊戰小隊就算了,前方過橋的戰友們紛紛倒在血泊裡,這邊後面的人卻站起來和對岸的小女孩敬禮。
團長中彈喊著全部衝,背後這些整齊排列的人應該趕緊往前衝了。
但是鏡頭卻突然切了三個很奇怪的鏡頭,加上配樂,看起來雄赳赳氣昂昂的,仿佛是要出徵似的,完全和撤退的氣氛、前方慘烈的戰鬥完全不搭調。
其次,人物上的反轉升華更是顯得極為生硬。
一部成功的電影,首先幾個主要角色要讓影迷記住,因為他們承載著影片的情感爆發點,但是《八佰》幾個主要角色到最後都是綿軟或者說是被硬推上來的:
張譯的老算盤前期油滑如精,後半段突然不見了(逃跑了),按照他的角色設定應該有一個比較大的反轉,但最後給他的,也就是一個莫名其妙的往回跑;
姜武同樣如此,前期貪生怕死,最後突然爆發出視死如歸的勇氣,同樣轉變得過於突兀而生硬;還有承載正能量的端午,全片散發著偉光正的光芒,感覺就是一直浮著的角色,李晨的角色反而比他真實多了。
這些前期著墨頗多的角色到後期基本都沒消息了,讓人惋惜沒有將他們擰為一股繩,做一個集中的爆發,而電影則只採用了團長,讓他以一人的經歷來指代同仁。
還有,電影中有兩個角色一直在試圖把整部戲的氣氛往觀賞性拉:小刀和賭場老闆容姐。
兩人從始至終都很酷,但就是酷到沒有真味了。小刀的英雄義舉是很帥很酷,掄著外套,綁著頭髮,拔出刀子劃血蓋章,行雲流水,義蓋雲天。對於影迷來說場面非常好看,也解氣,但是容易失真。
容姐則是全程扮酷,對岸打得如火如荼,她隨時都是手插褲帶地觀望,作為一個精緻的旁觀者,最後的嗎啡仿佛是事不關己的大佬突然地垂憐。
比較合適的角色,可能就是王千源的羊拐了,吸進去的煙仿佛讓人感受到了他的平靜,但是最後赴難也缺少足夠的表達。
整部影片,最不得不說的就是白馬了。
從電影來看,導演想通過白馬來展現四行倉庫守軍的心理狀態,從開始的驚慌、到逃跑、再到戰鬥,再到最後的浴血嘶鳴,都在呈現守軍的心理訴求。
導演想通過這匹馬來進行藝術升華,讓這部戰爭電影能有更多的解讀空間,但是感情沒到位,也出現得太頻繁了。使得在青石看來,這匹白馬就是來串戲的,好不容易進入了影片營造的氛圍,白馬一出現:啥,剛剛講到哪裡了?
總的來說,從內核上來看它的表現是較為一般的,特別是後半段的洩氣,遺憾不少。
但是作為一部國產戰爭片《八佰》還是有著不小地突破的,特別是在製作水準上還是值得影迷一看的。雖說片中有一些虛構和爭議的情節,但至少它可以是讓許多影迷快速了解「八佰」事跡的一個不錯的載體。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
本文是作者作為「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而寫,來今日頭條看娛樂,有點有料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