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管虎:要拍一部留得下來的戰爭電影!那《八佰》留得下來嗎?

2020-08-27 青石電影

青石電影系【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看娛樂熱點深度解讀,認準理娛君!

等了一年,管虎導演的戰爭大片《八佰》終於上映了。

無論是一年前的「技術原因」,還是此後管虎的迷幻操作以及電影的迷幻發行,甚至是電影裡是否歪屁股的問題,都給這部電影帶來了太多的爭議。

這種爭議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斷,本文只聊電影不去談這些。

八佰》雖然是8月20日正式全國公映,但於2020年8月14日在全國就進行大規模點映,此後每天晚上各大影院基本都有排片,所以看過的人不在少數。

《八佰》的口碑也是從點映開分的8.3,到21日正式上映後就掉到了7.8,按照這個趨勢還會下調。那麼它為何口碑會相差這麼大呢?這次,我們就全面的來聊聊這部電影。

01

我們簡單回溯下電影的故事來源:四行倉庫保衛戰。

1937年,淞滬會戰以國軍大潰敗為結局,大部隊撤退時為了爭取有利的談判形勢,國府要求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留守四行倉庫,抵抗日軍。

四行倉庫位於上海蘇州河北岸,南岸是英美租界,因此這場保衛戰就是一場打給外國人看的「表演」,國府希望通過這場「表演」,能為自己換來更多國際盟友的支持。

四行倉庫建於1931年,是當時四大銀行的聯合倉庫,也是當時上海 閘北一帶最高最大的一個建築物,牆壁有一米多厚的混泥土,連坦克都打不穿。

當時被作為八十八師的師部,因此裡面藏有大量的糧食、彈藥、醫用物資,可以說它就是一個天然的堡壘。

對於守軍來說,它還有一個特別有利的條件,就是附近有兩個非常大的煤氣包,因此日軍不敢使用重武器,不然煤氣包一爆炸將會大面積波及租借。

說白了,日本想要拿下四行倉庫基本只能依靠地面部隊推進,而得不到重武器的支持,因此片中有老外說道:這對於中國軍隊來說似乎是一場公平的戰鬥。

國軍在這裡與日軍纏鬥了4天4夜,對於蘇州河對岸的人來說他們就像站在玻璃牆外,看著玻璃內的人進行了一場4天4夜的守衛戰,這裡擠滿西方媒體,也就是成了一場面向全球直播的戰鬥現場。

《八佰》導演管虎拍這個題材還是有野心的,他在花絮中說道:

希望拍一部能夠留得下來的戰爭電影。

02

因此,我們來看看,他為了這部電影能留下來做了哪些努力?

金錢上,就是投資了5個億,亞洲第一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電影,除了更清晰,它的取景範圍更大,說白了,以前在畫面角落的群演的表情、衣服、甚至化妝可以隨便應付,但是用了IMAX就不行了,因為它清晰得可以看到任何一絲小動作。

出鏡的人越多,除了道具費用往上漲,也意味著NG的風險就越大,一般沒什麼錢的人都不敢用,管虎為了這片能夠「留下來」是下了不少決心的。

其次,他們還1:1還原了蘇州河兩岸,總共重建了68棟建築;此外,動用群演也非常給力,最多時出動了3000-5000號人,這個我們在片中的難民湧上垃圾橋和後面的遊行場面可以看到。

從這裡來看,國產電影要是都有這種精益求精的製作追求,不怕國產片走不出中國。

看片前需要了解的背景基本都差不多了,這時候如果已經看完電影的,可以跟著青石的腳步一起來聊聊這部電影拍得如何?

03

《八佰》能留得下來嗎?

如果只看看了前半段的話,它是極為驚豔的,上面的問題答案是肯定的。

電影從一個湖北的保安團匆匆增援上海開始,根據史學家考證,本次戰鬥的524團的成員八成都來自湖北,可能是為了致敬,管虎特意給了一個13歲的娃娃兵「小湖北」的外號。

管虎雖然沒有呈現淞滬戰場全局對決的慘烈,但卻用一個保安團直接影射了當時國軍的情況:這個增援的保安團剛剛抵達上海,卻因為看到一小夥日軍,驚嚇得整個部隊一瞬間就潰不成軍。

一盤散沙,一擊即潰。

這也就凸顯了此後四行倉庫守衛戰的可貴性。

活下來的端午和小湖北被當做逃兵,編入四行倉庫的保衛部隊,參與工事維護。

因此,整部電影基本都是以幾個逃兵散兵為視角,來展開這場保衛戰的。

採用散兵為視角,也就是無法看到上層領導的決策,從觀眾來說就是無法看到較為全面的戰術布局;但它有兩個好處,一是避免過於高光;

二是可以真實的呈現士兵的心理狀態,看多了偉光正的我們,突然看到這種呈現士兵恐懼、逃避、偷奸耍滑的一面,反而覺得這群兵更接近真實。

不從戰術層面展示戰鬥,而是從士兵視角展現,這也就為影片前半段的成功打下了一個不錯的基礎。

可以說,如果看《八佰》的前半段,你會發現無論從敘事、氛圍、攝影、場景服化道、音效等製作環節,或者是個人表演、群戲調度、細節亮點等等都是趨近於滿分的,都是可以達到管虎所追求的「留下來」的。

第一,情感醞釀極為到位

比如最為打動青石的兩段戲,一個是陳樹生的人肉炸彈,眼看著日軍的鐵皮人肉挖掘機在爆破牆體,國軍一籌莫展,熱血一湧,只能身綁炸彈以身殉國,跳下時說出的那句:娘,孩兒不孝。

此後他們的同仁一個個視死如歸,在跳下時喊出自己的名字,響徹在蘇州河兩岸。

看得人的眼淚忍不住奪眶而出。

第二個就是在租借街道上的抗日捐款遊行,教授扔出了妻子的首飾,街道上是一個個滿腔熱血為求報國的國人。

這段主要是氛圍營造得非常好,人潮湧動,群情激憤,整個場面壯觀而又悲嗆,何香凝那句「國人皆如此,倭寇何敢」就是最好的感嘆。

第二,戰爭戲同樣有板有眼,接踵而來

第一場守衛戰,日軍布置陷阱後迎來麵粉爆炸,開燈後的視覺效果非常精彩。這裡用散兵的視角展開,可以直觀的感受到玻璃渣子突然刻進臉皮的痛苦;

緊接著就是毒氣彈,再下來就是日軍的潛伏戰,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此後的3小時攻防戰更為精彩,緊張而又揪心。由於它的清晰度和製作水平都非常高,觀眾甚至可以感受到那種撲面而來的痛感。

第三,場景和細節的營造也是花費了不少心思;

一直以來,我總是覺得國內的影視作品過於乾淨了,或者說濾鏡太重了,導致整部作品都像是脫離現實一般。

但這部電影在這方面做得太好了,場景上自然不必說了,蘇州河兩岸建築還原是下了功夫研究的,關鍵是人物動起來,煙火氣搞起來才是難的,但這部電影你可以真實地看到租界內的日子。

人潮湧動,熙熙攘攘的街道直接營造一個「天堂」,為了幾秒鐘的鏡頭,甚至不惜製作一場人群龐大,道具頗多的葬禮;那個遊行場面更是讓人拍案叫絕。

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它的細節:張譯王千源姜武乾裂的嘴唇、歐豪穿的草鞋、老兵油子抽的煙、洋人的叫賣聲,最絕的就是毒氣跑到對岸時,街道上的人四處躲避,有個鏡頭真實而有趣,竟然有人趁機偷了包子攤的兩籠包子跑了。

也就是這些細節使得影片更加紮根於「真實」,而對於一部改編自真實事跡的電影,真實,就是對電影最好的渲染。

第四,娛樂元素的體現

作為一部有商業訴求的電影,這麼長的時間肯定是需要一些娛樂元素來作為佐料的,比如張譯、姜武、王千源的角色就作為主力,貢獻了不少戰爭戲外的看點,還有賭場小刀的送線戲也是如此。

基本上,前半段文戲武戲交相輝映,敘事節奏也處理得都還不錯,各有看點。

04、突然的洩氣

但是電影到了下半場,特別到後面的三分之一時,感覺導演突然洩氣了,失去了船舵,醞釀到最後只剩下反覆的煽情戲了,最為奇怪的就是最後的撤退。

煽情煽得莫名其妙,鏡頭不給阻擊戰小隊就算了,前方過橋的戰友們紛紛倒在血泊裡,這邊後面的人卻站起來和對岸的小女孩敬禮。

團長中彈喊著全部衝,背後這些整齊排列的人應該趕緊往前衝了。

但是鏡頭卻突然切了三個很奇怪的鏡頭,加上配樂,看起來雄赳赳氣昂昂的,仿佛是要出徵似的,完全和撤退的氣氛、前方慘烈的戰鬥完全不搭調。

其次,人物上的反轉升華更是顯得極為生硬。

一部成功的電影,首先幾個主要角色要讓影迷記住,因為他們承載著影片的情感爆發點,但是《八佰》幾個主要角色到最後都是綿軟或者說是被硬推上來的:

張譯的老算盤前期油滑如精,後半段突然不見了(逃跑了),按照他的角色設定應該有一個比較大的反轉,但最後給他的,也就是一個莫名其妙的往回跑;

姜武同樣如此,前期貪生怕死,最後突然爆發出視死如歸的勇氣,同樣轉變得過於突兀而生硬;還有承載正能量的端午,全片散發著偉光正的光芒,感覺就是一直浮著的角色,李晨的角色反而比他真實多了。

這些前期著墨頗多的角色到後期基本都沒消息了,讓人惋惜沒有將他們擰為一股繩,做一個集中的爆發,而電影則只採用了團長,讓他以一人的經歷來指代同仁。

還有,電影中有兩個角色一直在試圖把整部戲的氣氛往觀賞性拉:小刀和賭場老闆容姐。

兩人從始至終都很酷,但就是酷到沒有真味了。小刀的英雄義舉是很帥很酷,掄著外套,綁著頭髮,拔出刀子劃血蓋章,行雲流水,義蓋雲天。對於影迷來說場面非常好看,也解氣,但是容易失真。

容姐則是全程扮酷,對岸打得如火如荼,她隨時都是手插褲帶地觀望,作為一個精緻的旁觀者,最後的嗎啡仿佛是事不關己的大佬突然地垂憐。

比較合適的角色,可能就是王千源的羊拐了,吸進去的煙仿佛讓人感受到了他的平靜,但是最後赴難也缺少足夠的表達。

整部影片,最不得不說的就是白馬了。

從電影來看,導演想通過白馬來展現四行倉庫守軍的心理狀態,從開始的驚慌、到逃跑、再到戰鬥,再到最後的浴血嘶鳴,都在呈現守軍的心理訴求。

導演想通過這匹馬來進行藝術升華,讓這部戰爭電影能有更多的解讀空間,但是感情沒到位,也出現得太頻繁了。使得在青石看來,這匹白馬就是來串戲的,好不容易進入了影片營造的氛圍,白馬一出現:啥,剛剛講到哪裡了?

總的來說,從內核上來看它的表現是較為一般的,特別是後半段的洩氣,遺憾不少。

但是作為一部國產戰爭片《八佰》還是有著不小地突破的,特別是在製作水準上還是值得影迷一看的。雖說片中有一些虛構和爭議的情節,但至少它可以是讓許多影迷快速了解「八佰」事跡的一個不錯的載體。

本文系青石電影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以任何形式轉載!

本文是作者作為「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而寫,來今日頭條看娛樂,有點有料有深度

相關焦點

  • 導演管虎:《八佰》超越了電影的意義
    《八佰》取材自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講述「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這樣一個悲壯的歷史事件,導演管虎拍出了戰爭的宏大與殘酷,也拍出了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掙扎與血性。
  • 管虎導演,你的《八佰》是要準備拍續集嗎?
    管虎導演,你的《八佰》是要準備拍續集嗎?《八佰》裡,管虎的想法很多,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氣息,那匹飛奔的白馬就是最好的證明。但《八佰》必須這麼做,因為本質上,《八佰》描述的不過就是一場四行倉庫保衛戰。不過,管虎,還是夾帶私貨了。
  • 管虎拍《八佰》拍得十分憋屈,風評兩極化嚴重,馮小剛看不下去了
    由於立場的問題,過往和國軍有關的題材,一向要拍得比較慎重一些,在抗戰中,國軍的表現也並不完全是光彩的,很多地方確實是值得推敲。作為一部主旋律的電影,能直接面對當年那些複雜的歷史事件,確實是非常難得的,管虎和很多演員們一起拍攝這部電影,其中的艱辛也是可想而知。
  • 管虎談《八佰》:像剛畢業的學生一樣,「笨笨地」拍一部電影
    目前來看,電影呈交了一份滿意答卷,但《八佰》的經歷可不止「一波三折」,除了定檔、撤檔風波,其拍攝過程也很曲折。在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書面採訪時,管虎聊起了《八佰》的幕後故事,他說:「像一個電影學院剛畢業的學生,『笨笨地』去拍一個電影。」
  • 國產戰爭電影原來可以這樣拍?管虎「十年」磨出《八佰》
    五天十二億,《八佰》的票房成績刷新了很多紀錄。同步刷新的,還有人們對國產戰爭電影的刻板印象。很多人看過《八佰》之後稱讚,說這部影片刷新了國產戰爭片的新高度,代表了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又一高水準。那麼這樣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究竟是怎麼誕生的?
  • 管虎八年精雕細琢拍《八佰》,要為國產片工業化趟路丨專訪
    《八佰》開機前,好萊塢戰爭片《血戰鋼鋸嶺》於2016年末在中國內地上映,票房雖然只有4.25億元卻口碑很高,這給了管虎信心。戰爭片就像一個情結一樣,在管虎心中揮之不去,一定要拍個留得下來的戰爭片,「多少年以後回頭看,還有價值,還能留下來,這就是我最開始想做的事」。
  • 導演管虎,十年《八佰》一夢
    這樣一個悲壯的歷史事件,導演管虎拍出了戰爭的宏大與殘酷,也拍出了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掙扎與血性。在8月14日的首映禮上,導演管虎說:「《八佰》已經超越了電影的意義——疫情對中國電影影響這麼大,我們第一個走上來面對了。」
  • 管虎拍了一部《八佰》,你會去電影院看嗎?
    關於《八佰》這些背後故事,一定要知道。都憑藉著豐厚的資金,拍出了一段真實又殘酷的戰爭片段。這更像是一部對於戰爭的寫實片,表達中華民族八年抗戰的史詩級別電影。《八佰》又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所以,它成為管虎眼中,不計代價都要拍好的電影。相比於《1917》《喬喬的異想世界》這些二戰題材電影,《八佰》更能真實的反映中華民族抵禦外敵侵略的決心。
  • 管虎:《八佰》超越了電影的意義
    這樣一個悲壯的歷史事件,導演管虎拍出了戰爭的宏大與殘酷,也拍出了大時代下小人物的掙扎與血性。在電影之外,《八佰》本身的經歷也足夠曲折:電影去年臨時撤出暑期檔,如今成為影院復工後首部上映的華語大片。停滯半年的影院,正等待著這樣一部大片提振信心。
  • 管虎談《八佰》:我像一個學生「笨笨地」拍電影
    目前來看,電影呈交了一份滿意答卷,但《八佰》的經歷可不止「一波三折」,除了定檔、撤檔風波,其拍攝過程也很曲折。在接受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書面採訪時,管虎聊起了《八佰》的幕後故事,他說:「像一個電影學院剛畢業的學生,『笨笨地』去拍一個電影。」
  • 管虎談《八佰》:最重要的不是戰爭,是人
    有話請亮牌丨導演管虎給《八佰》打6分:我的電影可以算是及格了電影《八佰》一共拍了八個月,2017年9月9日早上9時開機,其間劇組因為沒錢停滯了一段時間,從夏天一直拍到冬天,直到《八佰》的第一句臺詞,是用湖北話說的:「我們是湖北保安團的臉面。」在正式上映前,導演管虎、演員張頌文與編劇史航曾在北京討論電影《八佰》,下文內容系首次發布。
  • 管虎與《八佰》
    真實又殘酷的戰爭,近年來已經很難在院線看到。三度重啟、40次改稿、籌劃十年的《八佰》定檔上映。這個夏天,管虎帶我們溯回1937年冬,那一場人間煉獄。因為那些東西他根本不需要背,看一遍就能記下來,他太喜歡文字了。第二年,管虎報考的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都被錄取了。最後,他選擇了離家近的北京電影學院。031991年,管虎從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那個時候,導演還是一種稀有人才。
  • 上映兩周票房突破19億 管虎揭秘《八佰》幕後拍攝心路
    通過製作、光影、演員等幾個方面,向觀眾展示了電影的真實幕後,以及主創團隊為達到最佳質量所做的努力。對於《八佰》這樣一部大體量的商業巨製,許多主創和演員直言「沒遇到過」,而導演管虎更是感慨「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電影《八佰》不負眾望,導演管虎拍出了一個民族的史詩
    這部被稱為「救市之作」的電影,果然沒有讓影迷失望,更有人將它視為華語影史的戰爭片又一新高。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影片《八佰》絕對能在中國影視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管虎是一位非常有才華而且對電影心存敬畏的電影人,他堅持十年獻上誠意之作,《八佰》是導演管虎耗時十年籌備拍攝的電影,這十年間他遍覽史料典籍,反覆打磨劇本。電影一上映之後就創下了不少佳績,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好成績就是最好的證明和回饋。
  • 《八佰》導演管虎:更關注人物,不止於類型 | 專訪
    2019年6月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作為一部不滿足於類型的主流商業片,管虎在《八佰》中表現出「不急於敘事、慢慢寫人」的作者性。他說,20歲時拍這個故事,會拍少年夢想、英雄熱血。50歲拍,他更關注人物,關注戰爭中普通人的恐懼、尊嚴和生命中最輝煌的東西。8月9日,電影《八佰》宣布將於8月14日開啟全國部分影院的超前點映,此前影片已經定檔8月21日。作為院線復工後上映的首部國產商業大片,《八佰》也是亞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攝影機拍攝的電影,實景重現1937年蘇州河兩岸風貌,堪稱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裡程碑之作。
  • 管虎:拍八佰是積功德
    但倉庫裡面,沒人知道發生了什麼,有個別軍官的口述,說得還都不一樣,這就是我想要拍這個電影的根兒。我相信一定是有奇觀在裡面。」管虎導演從少年時代開始,就對趙雲著迷,也是他作品中反覆出現的形象,像電影《老炮兒》裡六爺聽評書,講趙雲單人單騎,在長坂坡七進七出;《八佰》裡,身騎白馬、一人對萬軍的趙雲是貫穿的意象。有句臺詞說,「關老爺、講的是兄弟情誼,可趙子龍不一樣,他護著國呢」。2019年6月,一條在上海見到了管虎導演。
  • 管虎導演執導的電影《八佰》,難得一見的高質量戰爭片
    電影《八佰》正在熱映中。這部電影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而成,是由管虎執導,王千源、姜武、張譯等演員領銜主演。原本這部電影要在2019年7月5號上映的,但是因為技術原因,選擇撤檔。屋漏偏逢連夜雨,進入2020年,電影院在疫情之下,遭受衝擊。不過隨著疫情的好轉,各大影院已經開始陸續營業了,最終《八佰》選擇在今年8月21日上映。
  • 管虎,《八佰》背後的男人
    「快拍完時,發現這其實是一個挺傷身體的事兒」,今年11月,在管虎北京的工作室,他對著記者說。但在拍攝時,管虎沒想這麼多。《八佰》他籌備了近10年,是一個「不把它做成了很難受」的故事,就像一個夙願。2020年8月14日,《八佰》終於上映。首映式上,在幾個主創的攛掇下,管虎抽了一根雪茄。《八佰》上映前,管虎跟自己較勁,讓自己不準再抽雪茄。
  • 黃渤問管虎:如果《八佰》沒有達到預期怎麼辦?管虎的回答很圈粉
    眾所周知,由管虎執導,王千源、姜武、張譯、黃志忠等主演的《八佰》也是在今天上映了,電影中小人物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的獻身精神令許多影迷熱淚盈眶,故事雖然感人至深,但是並不套路,觀眾會感覺到一種循序漸進的情緒湧動
  • 相比六月即將上映的電影《八子》,更期待七月管虎導演的《八佰》
    近日由高希希導演執導的電影《八子》舉行了看片會,郭曉冬左小青等演員都到場觀看。並且在觀看之後表示「老淚縱橫」,又是一部超燃的軍事題材的戰爭戲。但是相比於即將上映的這部《八子》,還是更加期待七月份由管虎執導的新電影《八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