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影片《八佰》正在影院熱映,上映9天時間,影片票房就突破了16億大關。這部被稱為「救市之作」的電影,果然沒有讓影迷失望,更有人將它視為華語影史的戰爭片又一新高。不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影片《八佰》絕對能在中國影視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管虎是一位非常有才華而且對電影心存敬畏的電影人,他堅持十年獻上誠意之作,《八佰》是導演管虎耗時十年籌備拍攝的電影,這十年間他遍覽史料典籍,反覆打磨劇本。電影一上映之後就創下了不少佳績,票房口碑雙豐收的好成績就是最好的證明和回饋。
《八佰》成功原因之一,是它正視了歷史,尊重歷史,在導演管虎的電影鏡頭下,展現出了戰爭下小人物的抗爭和成長,這得益於管虎導演對於戰爭題材的清醒把控和精準定位。
《八佰》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役,「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以少敵多、頑強抵抗四天四夜的故事。在這樣敵眾我寡的戰鬥中,必須抱有視死如歸的態度才能真正迎戰。導演管虎選取這個特殊題材,也是在借影像作品致敬平民英雄。
管虎是一個非常善於運用鏡頭語言的導演。影片以皮影戲的形式,用隱喻蒙太奇的手法,引入了常山趙子龍在長坂坡單槍匹馬衝向曹操軍隊的畫面,把四行倉庫保衛戰的整體氣勢烘託了出來,且帶有極為悲壯的氣氛。
正如他之前作品一樣,管虎這次一如既往地將鏡頭對準了小人物。《八佰》是一部群像戲,它展現了在戰爭背景下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他們中間有的被人潮衝散,找不到自己原來的隊伍;有的對戰爭根本沒有概念,是從沒有上過戰場的農民;還有的是手無縛雞之力,意外來到此地的孩子。在這個戰亂的年代,管虎將鏡頭對準這些小人物,通過他們的成長與轉變,來展現殘酷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傷害以及國人在外敵侵略面前捨身取義、保家衛國的精神。這種反差、轉變更能帶給人心靈上的震撼。
管虎也是一個喜歡借物意象化思想的導演,正如《鬥牛》裡的牛,《老炮兒》裡的鴕鳥,《八佰》裡也出現了很多次白馬,它有著特殊的內涵與隱喻。一開始白馬受驚四處逃竄,如同剛剛入駐四行倉庫時驚魂未定的守軍戰士,膽怯畏戰;而後白馬重新出現來到四行倉庫就好比戰士堅定信心,誓死守衛;最後出現的白馬則或許意味著新的民族希望和對美好未來的期待。
《八佰》的成功有很多原因,其中少不了身為總製片人梁靜的一份力量。2016年底,梁靜產生了當製片人的想法。轉型幕後,不僅擔起了《八佰》總製片人的職責,還對原有的管虎工作室進行了公司化,成立了7印象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管虎工作室變身公司之後的運作頗為成功,陸續出品了《鬼吹燈》《古董局中局2》等IP改編劇,在劇集製作行業裡也打出了名頭。
影片《八佰》從籌備,到拍攝,再到上映,總製片人梁靜在整個電影項目進行期間的每一天,都是在運營一支1500人團隊中度過的。大到定製照明彈,小到給泡在水裡的張譯、歐豪煮薑湯驅寒,這些事梁靜都在親力親為。
管虎用10年成就了一部作品,對自己的作品卻持續有著超高要求,這種高品質、高標準也讓「管虎導演作品」成為了業內一塊金字招牌。影片《八佰》作為一部有思想、有情懷的誠意之作,定義了華語戰爭片的又一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