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江蘇衛視幸福劇場熱播的《繁星四月》薈萃了戚薇、吳奇隆、左航、任言愷、鄧萃雯、衛萊、蔚雨芯、吳華新等當紅偶像演技派,講述了年輕的名主播葉繁星與事業有成的男友肖寒人前風光,背後卻隱藏著不能說的秘密,這對「亦敵亦友」的假面情侶維護著地下戀情和身世的隱秘,最終衝破重重誤解贏得幸福的故事。該劇由一向有質量保證且追求口碑的幸福藍海領銜出品,加上男主角吳奇隆的稻草熊影業傾情加盟,讓觀眾備受期待
《繁星四月》有著一個童話般的名字,箇中卻是心魔熬人,年輕人奮鬥勵志的軌道上,深藏著原罪和救贖的種子。按理說中國人一向根植原苦哲學,原罪和救贖是西方人的那套,現代都市劇《繁星四月》打破了這層壁壘,在原苦孤兒的基礎上,注入了原罪的反思,敘事的節奏一步三回頭,在現實與過往中不斷閃回,人性的救贖卻是沒有回頭路,並呈螺旋式上升。
故事開篇既交代清楚,葉繁星人前是個星光閃耀的著名主持人,回到家裡卻是個不受媽媽待見的養女。通過童年追憶可知,葉繁星是妹妹走丟的罪魁禍首,正是她的故意造成了妹妹的走失,這個不可告人的秘密折磨著她的靈魂,同時也折磨著媽媽和整個家庭。而她後來所獲得的一切也印證了媽媽所憂心的——她替代了妹妹的幸福,這是人物的原罪,也是故事的原罪。
但這個原罪細分起來也有兩個層面,一個是顯性的原罪,即葉繁星故意弄丟妹妹,獨佔家庭之愛的原罪,一個是隱性的原罪,即媽媽過分偏愛親生妹妹,一心想把領養姐姐送回福利院的原罪。為了強化後者,編劇甚至還用了另一個因領養父母生了自己的孩子而退領的案列來加持,這成了後來被領養的繁星一個童年陰影,她不想成為被退回福利院去的小孩,因此她千方百計地想留下來,其中包括製造妹妹走失事件。後來的故事裡,繁星的原罪被放大,其實媽媽的原罪同樣不可低估。
媽媽以為自己不能生育時領養了小繁星,給她百般的寵愛,給她所希冀的母愛,可是當她自己後來懷孕生女後,又厚此薄彼,甚至設計把小繁星送回福利院,這種不顧小繁星感受的自私,為繁星的原罪埋下了禍根。當然爸爸也有一定責任,在媽媽並不那麼堅定要領養孤兒時,就拉著媽媽去了福利院,一手造成媽媽和小繁星的孽緣,後來有了親生女兒後,他雖對養女有所袒護,但終究未能讓妻子端正愛的天平,讓小繁星在感情的危機中釀成惡果。
名主持繁星的案例告訴我們,那些看似完美的人和事的背後,也可能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我不反對觀眾把葉繁星劃入心機女的範疇,但葉繁星骨子裡並不壞,壞的是命運的境遇,讓她做出蠢事,從此在心靈深處畫地為牢,不可自拔。話說回來,誰的內心裡沒有點不便於示人的秘密?誰沒因為少不更事做過出格的事?只是事情有大有小,禍患有深有淺,我們大多數的愚蠢所幸還沒造成繁星這樣不可逆轉的後果。
當然,《繁星四月》的目的不在於追責,也不僅僅是贖罪的探討,更多的重心落位在如何正視自己,走出自己,彼此釋放彼此。畢竟人生是線性的,不像電視劇可以進行非線性剪輯,壞幀還可以修補,人生有些事情一旦發生,便再也無法回到原點,只能靠救贖來釋懷。繁星本是善良的,然而她一開始並沒有積極補救,因為這既是她不敢直面的人生汙點,也是她不敢正視的自我,在恐慌、猶豫和彷徨中,她畫地為牢,選擇了逃避。這也是周邊各方勢力可以拿她做文章的所在。
繁星的案例還告訴我們,靠心機和瞞天過海是無法贏得真摯母愛的,不透明的感情也無法收穫美滿的婚姻。繁星的收養故事可能只是個案,但她的故事可以舉一反三推己及人,告誡我們要勇於面對自我,尤其是要有面對過失的勇氣,一味地迴避只會畫地為牢,將自己的人生囚禁在走不出來的過去。
《繁星四月》由戚薇、吳奇隆、左航、任言愷領銜主演,不論戚薇的當家花旦的形象,還是吳奇隆的總裁暖男的定位,亦或是左航的熱情如火,以及任言愷的帥氣陽光,從該劇的皮象上看,是不折不扣的偶像劇配置。而且全劇在演員服化道,都市場景的選擇和整體調色,也是都是一線時尚劇的質感,然而《繁星四月》並不滿足於此,它不僅拋得開了霸道總裁和瑪麗蘇的俗套,還捨得下高大全的偶像形象,轉而在家庭倫理上深度研磨。
讓偶像劇進入到家庭倫理的層面上引發思考與探討,這是《繁星四月》有別於一般偶像劇的所在。傳統的偶像劇不是閨蜜開撕就是兄弟拉鋸,亦或就是海枯石爛的卿卿我我,且多以明星和粉絲效應為主打,內容的空洞是普遍問題。《繁星四月》這次向前邁進一步,在偶像劇的皮囊下裝進了倫理劇的思考,解決形式賣相的同時,也讓偶像劇多了一份寬度和深度。
當然也可以反過來說,《繁星四月》是在家庭倫理劇的基礎上兼容了偶像劇的元素。以往側重於家庭心結的倫理劇不是沒有過,但多沉湎於老舊敘事,影像手法不夠現代,人物也多老去橫秋,往往與當下時尚脫節。《繁星四月》在一個家庭原罪的故事基礎上,融合偶像化的敘事手段,製作是都市時尚的,所承載的倫理探討卻不失分量。
而且該劇所展開的論題探討本身也不乏先鋒性與時尚性。從旁觀角度看,主人公繁星所面臨的的選擇看似簡單,無非是直面原罪,勇於承擔並敢於釋懷,可這個原罪放到當下人情社會,選擇就變得微妙起來。繁星是一位榮獲傳媒大獎的主持人,以敢於挑戰高難度的社會真相為使命,她甚至大膽揭露自己節目贊助商的食品安全問題,可見她的社會公允與傳媒精神。也許有人要說了,她連自己童年遺棄妹妹的真相都不敢面對,何談社會公允與傳媒精神?不說她是偽善就不錯了。其實不然,繁星身上,是人的兩面性作祟。
正是因為童年的原罪陰影,繁星從小努力學習,忍辱負重地愛著她的養母,並激勵自己走上了傳播公允和正氣的傳媒之路。然而當她在這條道路上越走越高,離原始出發的自己越走越遠,她就越發不敢承認和直面曾經的自己,最後變得不敢相信自己犯下的錯誤。失去了直面自己的勇氣,認錯和贖罪也就無從談起,人格就開始分裂。所以這並不是一個傳統的贖罪命題,而是一個糾結著當代人格問題的新命題。
繁星的選擇問題,就好比微軟公司曾用過的一道經典面試問題:你開車經過一個公交車站,那裡有三個焦急等候公車的人,一個是著急就醫的病危老人,一個是曾救過你性命的醫生,一個是你錯過就可能難再意見的女神,而你的車只能再上一人,你會如何選擇?這道題的最佳答案是,讓醫生開著你的車送老人去醫院搶救,這樣不僅可以救人,你還可以留下來和心儀女神的一起候車並贏得她的尊敬。
然而這個答案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想到的,而你選擇任何一個人搭車,都沒有錯。你選擇救人,那是你善心所致,你選擇醫生,那是報恩,你選擇女神,那是你的夙願,只是如果你選擇救人,也許有愧於醫生,也可能此生與女神失之交臂,如果你選擇報恩醫生,則可能背負老人之死的社會譴責,如果選擇女神,你收穫愛情但可能同意背負道德的風險。這三種選擇都是患得患失的,就像是劇中的繁星。
繁星童年時也面臨艱難抉擇,如果她選擇妹妹,則會失去母愛,被送回無望的收容所,她最後選擇留下來的方式,犧牲的是妹妹。成年後的繁星更難抉擇,錯已鑄就,不可逆轉,她如果選擇真相,不僅會失去母愛,還會失去現有的一切,包括事業、家庭和愛情。但不論如何,繁星最後都要選擇直面錯誤,這是道德倫理的所在,也是社會公允的所在,儘管真相併那麼的不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