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我們是澎湃新聞「有戲」欄目的微信公眾號,欄目官方微博為「澎湃有戲」,唯一的APP叫「澎湃新聞」。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有戲」欄目,未經授權,謝絕轉載。轉發朋友圈請隨意。
撰文:阿水
《小鎮疑雲》第三季海報
繼驚豔的第一季和凌亂的第二季之後,英劇《小鎮疑雲》(Broadchurch)迎來了最終季。用兩季的時間講述一個噩夢般的殺害兒童案之後,第三季的案子更挑戰觀眾的三觀。這一次,大衛·坦南特和奧利維婭·科爾曼飾演的警探,接手的是一樁本地居民遭強暴案。
崔西·溫特爾曼
受害者崔西·溫特爾曼(朱莉·赫斯姆德哈爾格 飾)絕非熒幕上典型的強暴案受害者。她中年早衰,有一個女兒,與丈夫分居,常用交友APP和網友約會。一次派對上,她被砸暈後遭施暴,兩天後才鼓起勇氣到警局報案。
報警時已天黑,她很長一段時間都無法說話,鞋子上沾滿了泥,以致於讓人懷疑她的神智是否健全。
坦南特(右)飾演的哈迪和科爾曼飾演的米勒
按照前兩季的節奏,坦南特飾演的哈迪和科爾曼飾演的米勒一步一步地追查施暴者。看到這裡,你是否有點失望?沒有屍體的偵探劇很容易讓觀眾失去興趣。
連哈迪警長也這樣認為,「謀殺案,我能感受到緊迫。強姦?我只是有點找不到方向。」
從第一集開始,鏡頭詳細地記錄了溫特爾曼報案,在警車裡被要求坐在收集證據的紙上,被帶到警局後接受獨立機構的詳細檢查,警察以「信任被害者」為第一守則的詢問,直至24小時內迅速聯繫她並提供法律及心理援助的獨立組織等一系列狀況。
編劇的意圖非常明確:通過這部劇告訴電視機前的觀眾,在英國如果你也不幸有此遭遇,不要擔心,你會得到最大程度的幫助。
不過根據《衛報》一篇由供職於某性侵案援助組織的員工撰寫的文章顯示,2013年以來,該組織接收的案件增幅達284%,可惜資金支援的增幅僅為50%。2016年3月的報告顯示,仍有4000位受害者在他們的等待名單上,還未能得到及時的幫助。
可見,劇中的24小時內聯繫受害者、全天候無條件支持,難免有誇大之嫌。
這些都是編劇的善意和良心,卻無法構成一部劇的核心。這一季《小鎮疑雲》的核心在於,當一位女性遭遇暴行之後,她和周圍的人、社會輿論將如何應對。
女性遭強暴的戲份在屏幕上早已屢見不鮮。它是很好用的增添刺激的手段,也是絕佳的情節助推器。
《夜行動物》劇照
最近比較有爭議的此類情節之一來自湯姆·福特的《夜行動物》(Nocturnal Animals)。強暴及兇殺案受害者(母女倆)的無助和掙扎被完全呈現,二人的裸屍形象具有藝術品般的危險吸引力,成為女性美和榮耀的象徵。而在英劇《波爾達克》(Poldark)中,女性角色的反抗似乎只是欲擒故縱,隨後的享受則暗示了事實的確如此。
《波爾達克》第三季海報
相似的例子不勝枚舉,施暴者亦常常以危險、複雜而性感的形象出現。這樣的訊息掩蓋了真相:強暴是一種暴力,其本質是權力和掌控。
然而人心的成見很難消弭。因此,受害者溫特爾曼的遭遇只是一個開始。在接下來的劇集中,她將面對揮之不去的骯髒感和愧疚感。更糟糕的是周遭的偏見。
警局內,知悉她遇害當日早晨還曾約見過陌生網友後,眾人的心態開始複雜起來。她還將面對度假歸來的女兒,指責她濫交的分居丈夫,友人,鄰人。
崔西·溫特爾曼
作為強暴案的受害者,《小鎮疑雲》的鏡頭對準的始終是她的面孔,而非身體。她不美麗的相貌,她的猶豫,她的恐懼,她的灰色秘密,都讓這個角色成為屏幕上強暴案受害者中的特例。
《小鎮疑雲》的另一個特質——遲暮感,也在最終季裡更加鮮明。
本地報紙行將歇業,一百多年的傳統告急,人們似乎不再需要本地的故事,世界大同就已足夠;教堂的牧師也很焦慮,來做禮拜的人越來越少,「他們只有在遇到困境的時候才會想到我,然而我能提供的比這多得多。」
兩個失落的人,好像還不止這些。在這個靠海的小鎮,傳統漁業亦面臨危機,舊有的生活方式和業態快要被時代遺棄。
借用女警探米勒之口,編劇任性地表達了對自以為是的年輕人的強烈不滿。但現實中,時代的車輪從未轉得如此之快,世界早已經交到了年輕人手中。
第三季同樣總共八集。在這八集裡面,尋找施暴者,追蹤受害者的心路變化,觀察周遭的人心向背,喟嘆舊事物的迅速消亡(也許會有新的出路?),然後為這個小鎮的故事畫下句號,算是很不錯的選擇。
問題是,即使津津有味地追完全劇,觀眾對性侵/強暴的看法可會有什麼改變?對消失的舊生活方式和日漸稀薄的信仰,除了像編劇一樣意難平還能做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