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文 她從臺北寄來花哨書信:葉永烈憶梁實秋夫人韓菁清

2021-02-08 作家文摘


梁實秋與韓菁清在婚宴上


 花哨的信  


在我整理眾多的書信時,其中有一批信件顯得那麼與眾不同:信封上貼著五顏六色的卡通粘紙,而信往往是寫在花花綠綠的卡片上,還往往夾寄最近的照片,照片背面則必有題字。這些花哨的信,是梁實秋夫人韓菁清從臺灣寄給我的。信封上的粘紙紙花是她精心挑選的:要麼是個《雅舍小品》的「雅」字,要麼是小貓,要麼是「想念」,要麼是「永久的朋友」。她的很多信是隨手寫在小卡片背面的,卡片上往往印著這樣的句子:「每天都是想念的日子/想寫的寫不盡……」



韓菁清


她從小練過書法,臨摹《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字寫得漂亮。梁實秋故後,墓碑上「梁實秋教授之墓」就出自她的手筆。她有很好的文學修養,會寫詩填詞,年輕時偷閒填《蝶戀花》《玉樓春》《浣溪沙》,等等,深得劇作家、詩人顧一樵的讚賞。她到香港後,為報紙寫系列散文,如《夢中人》《車中人》《意中人》《途中人》等等。所以如果她「認真」寫書信,信就寫得很不錯。不過,她更喜歡從臺北給我打電話,往往一打就是半小時。


 初識韓菁清  


我寫出報告文學《梁實秋的夢》並且寄給了在臺北的韓菁清。我還附了一封用繁體字寫的信。信寄出之後,一年多沒有回音。


1990年元旦剛過——1月2日,夜9時——忽然電話裡響起陌生的女聲:「你是葉永烈先生嗎?」她說,她就是韓菁清,現住在上海衡山賓館。她問我有沒有空,能否馬上過來一晤。在那裡的「總統房」,見到了她。她雖然已五十有九,年近花甲,但是做過多次整容手術,看上去比實際年輕。她告訴我,那篇「大作」《梁實秋的夢》早就收到,很喜歡。以為反正很快要來上海,所以就沒有寫回信。從1990年初在上海相識,至她1994年8月10日在臺北去世,在這四年多時間裡,她曾15次從臺北來到上海,每一次來滬都與我聚會。



韓菁清


她的父親韓惠安是湖北的大鹽商。用她的話來說,父親買房子,不是一幢一幢買,而是一條街一條街買。她6歲時從湖北來上海。她有音樂天賦。父親給她買了留聲機,她跟著唱片唱,竟然成了歌星——她自稱是「留學生」(留聲機的學生)。她本名韓德榮,她嫌這名字過於男性化,自己取了個名字「韓菁清」作為藝名登臺,竟以這藝名傳世。



她在1946年的歌唱比賽中榮獲上海「歌星皇后」,許多報紙登出她的報導和照片。父親氣壞了,認為豪門之女不該走歌星之路。父親對她說,寧可每月給她一根金條作為零用,也不要到歌舞廳去唱歌。她呢?金條照拿歌照唱!


1949年她隨父親從上海遷往香港。在香港,她自己寫電影劇本,自己導演,自己當主角,甚至自己寫主題歌歌詞,自任製片人……後來,她來到臺北,成為臺灣歌星。


 愉快的13個春秋  


梁實秋跟她第一次見面時曾用一口北京話咬文嚼字說:「菁念『精』,這『菁清』多拗口?要麼叫菁菁,要麼叫清清,才順口。這名字是誰取的?」


她解釋說:「我從《詩經》中『其葉菁菁』取了『菁菁』兩個字作為藝名。不過,我很快就發現,在歌星中用『菁菁』作藝名的人有好幾個,我就改成『菁清』,而且加上了姓,成了『韓菁清』,再也不會跟別人重複。」她居然讀過《詩經》,這使梁實秋感到驚訝。她說,她跟梁實秋性格相投,都是幽默、開朗的人,共同愉快地生活了13個春秋。



梁實秋與韓菁清


對於她來說,一生中最大的一件事,莫過於嫁給梁實秋。她對梁實秋的感情是真誠的。當年,梁韓之戀在臺灣掀起軒然大波,梁實秋的學生們甚至成立「護師團」反對梁韓結合。反對者所反對的,就是因為韓菁清「從歌從影」,是個「歌女」,是個「戲子」!還有很多人猜測她看中梁實秋的錢。她對我說:「其實我當歌星時,一個晚上的收入比『教授』一個月的收入還多得多。」她說,她把當歌星時每天的收入不斷存入銀行,夠上「首付」,就買一套房子。就這樣,她在香港、在臺灣買了好幾套房子。梁實秋跟她結婚之後,住的便是她的房子。她細心照料梁實秋13年,梁實秋晚年在安定、舒暢的環境中寫出那麼多著作,就是她對梁實秋的奉獻。


 上海是我的故鄉  


臺灣報紙稱她在臺北過著「隱居」生活,此言不假。每年,除了11月3日梁實秋祭日她以梁實秋夫人身份出席梁實秋文學獎頒獎儀式外,從不在社會上公開露面。她的交際圈也很小。她甚至說,在臺灣沒有可以說話的人。正因為這樣,她移情於小貓,移情於花草。她說她的「熱鬧日子」在上海。她這樣在信中對我說:「上海是我的故鄉,我愛這個地方和這個地方的人。」儘管她是湖北黃陂人,但是她在上海度過了難忘的歲月,歌星生涯也是在上海開始的。她在給我的信中說,「過過寂靜的日子,也過過熱鬧的日子」,儘管「剛好成反比例」。不過,她畢竟是一個喜歡熱鬧的人,一回到臺灣,她就扳著手指,計算著什麼時候來上海。


1994年9月23日,臺灣作家謝武彰先生給我發來一份傳真,使我吃了一驚,韓菁清悄悄走了!我簡直難以置信。因為1994年4月間韓菁清在上海衡山賓館跟我握別時的話音,仿佛還在我的耳畔迴響:「過了盛暑之後,到上海來過中秋節。」那時,她看上去還是那麼壯健。臺灣報導所稱韓菁清「年66歲」是不確切的。其實,她終年只63歲。



梁實秋與韓菁清


她晚年不節制飲食,發胖,血壓不斷升高,卻不知自己患高血壓症。如果她去醫院診治,決不會在63歲時就撒手西去。其實早在梁實秋當年寫給她的情書中,就已經提及要「小娃」注意高血壓病。可是,她卻從不量血壓。


她是個性很鮮明的人,從小就獨立生活,非常要強,靠著個人奮鬥,走上港臺藝壇。這樣的經歷,逐漸形成她在生活中一切以自己為中心,形成孤傲的性格。在與我交往的那幾年中,我就親眼見到她與她本來相處不錯的幾位大陸親友反目。她的一位親友曾說:「她很難與人有自始至終的友誼,葉先生是一個例外。葉先生跟她非親非戚,她自始至終對葉先生非常尊重。」她過分要強,以至不去看病,最後因高血壓中風而猝亡。       


 (摘自《歷史的絕筆:名人書信背後的歷史側影》,四川人民出版社2016年1月出版)


相關焦點

  • 李菁丨梁實秋與韓菁清:文學巨匠的傾城之戀
    那天,韓菁清的姨父謝仁釗帶著她來到了遠東圖書公司,老闆浦家麟奉上一本《遠東英漢大辭典》,恰逢這本辭典的主編梁實秋先生也在臺北,便相約著一聚。這樣的機緣巧合之下,梁實秋與韓菁清相遇了。未見過其人之前,梁教授聽過菁清唱的歌,菁清曾捧讀過梁教授的著作,甚至書中一些經典的文章段落她都能背誦。
  • 梁實秋晚年的紅顏知己
    從臺北來淡水,我不由得記起了梁實秋,因為梁實秋是安葬在淡水一座面海的山上的。我也不由得記起梁實秋的夫人韓菁清。韓菁清有很好的文學修養。她從小練過書法,臨摹《三希堂石渠寶芨法帖》,字寫得漂亮。梁實秋故後,墓碑上「梁實秋教授之墓」就出自她的手筆。
  • 韓菁清致梁實秋:你走了,這個城市也好冷落 | 戀人絮語
    【戀人絮語繼續徵集中,詳情見文末...】今天我們將要聽到的這封情書來自臺灣歌星韓菁清,這是她於 1975 年元月寫給梁實秋的,這封情書的背後是一段轟轟烈烈的忘年戀。在梁實秋七十一歲的時候,與元配之妻程季淑客居美國,不想一場意外突然攫去了她的生命。 悲傷不已的梁實秋,寫下感人的《槐園夢憶》一書。臺灣遠東出版社老闆是梁實秋的摯友,以校對該書清樣為名,邀請梁實秋到臺北散散心。
  • 梁實秋與韓菁清 忘年戀的琴瑟之好
    她被他熾熱的真誠打敗了,同意和他在一起。以後每天,她總能收到他從樓下「撿來的沒貼郵票的信」。他們天天見面,卻情書不斷。梁實秋和韓菁清很快陷入熱戀之中。因為名聲太大,他們不得不偷偷地約會。但臺北幾十家飯店和風景優美的小路,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儘管有人看到他們過從甚密,但人們選擇視而不見。已經在西雅圖給自己預留好墓地的他怎麼會和戲子相戀?
  • 梁實秋與韓菁清—一段塵封的忘年戀,一曲唱不完的歌
    就在梁實秋寫完《槐園夢憶》之後,臺灣的出版社便邀請梁實秋回臺灣小住,安排審閱出版發行事宜,正是在臺灣的這段時間裡,梁實秋認識了另一個女子—韓菁清。於是,梁實秋與出版方的老闆,韓菁清和她姨父謝仁釗等人聚在一起聊,後來去了咖啡廳,大家各自聊天,只有一旁的梁實秋和韓菁清稍顯冷清,兩人只好相互點頭聊了起來,當梁實秋看到韓菁清懷裡抱著自己編的《遠東英漢大辭典》,不禁欣喜。
  • 老男人與小女人:梁實秋與韓菁清,那段轟轟烈烈的愛情
    1973年夫妻二人赴西雅圖探親,程氏不幸意外去世,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令梁先生悲痛不已,寫下《槐園夢憶》表達他的哀痛與追思。  追思之文言猶在耳,世人都認為梁先生此後一定要做天煞孤星了。哪曾想來年梁先生即陷入與資深名女人韓菁清女士的熱戀,當時他已高齡七十二,韓女士虛四十四。兩人於來年結婚,當時引發社會頗多議論。
  • 曾經的女星韓菁清:從交際花到姐弟戀,最後歸宿是與梁實秋忘年戀
    她是父親三姨太所生,因被把持家政的二姨太所不容,生下她以後,她生母遠走高飛,不知所蹤。韓菁清從小缺乏母愛,但父親把她當成心肝寶貝,總想把她培養成金鳳凰,要她努力讀書,還聘請家庭教師,教她習古文、教她學聲樂。她7歲在上海的兒童歌唱比賽中一舉奪魁,14歲榮登「歌星皇后」寶座。
  • 韓菁清:15歲當選歌星皇后,44歲嫁給72歲的梁實秋,守寡7年
    梁實秋失去妻子後,愛上小自己二十八歲的韓菁清,彼時文人墨客皆辱罵韓菁清草率,卻無人設身處地的為她著想。此時的她,也只是一個柔弱女子,她在千夫所指的處境中尷尬生存。即使是這樣,她仍舊沒有放棄愛情。韓菁清是民國明星,她的人生看似風光,實在充滿苦楚。
  • 新書嘗鮮|《若無相欠 怎會相見》之梁實秋致韓菁清:願我愛你,像你...
    文/桑妮梁實秋致韓菁清:願我愛你,像你愛我最好的婚姻,是一起慢慢變老,老到哪兒都去不了還能相互扶持。兩個人在一起,最幸福的是:到老了,還能一起吃早點,一起散步,一起喝茶,偶爾還會拌兩句嘴;睡一張床,聽著彼此的呼吸入睡。
  • 梁實秋:原配意外死亡,71歲追到漂亮女星,大家都反對卻都錯了
    梁實秋晚年,陪伴在他身邊的他的續弦夫人韓菁清,韓女士本名韓德榮,人們最熟知的還是她的藝名韓菁清,她曾是港臺影壇和歌壇的雙棲明星。原本梁實秋有著一段美滿的婚姻,他的結髮妻子是程季淑。早在1927年,24歲的梁實秋就和26歲的程季淑結成了夫妻。在漫長的將近半個世紀的歲月中,二人的感情深厚。老兩口在1972年從臺北遷往美國西雅圖和次女梁文薔一家住在一起,享受天倫之樂,安度晚年。
  • 張毅靜:四千個春天 梁實秋和韓菁清的愛情故事
    人生至此,看看就要現出那下世的光景來了。誰能料到這樣一個身患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行將就木的老者在半年後即陷入一場驚動世人的傾城之戀?  這場戀愛的女主人公,就是歌星加影星韓菁清。當時,梁實秋71歲,她43歲——比他女兒都要小好多。
  • 趙婷:葉永烈的「絕筆·絕響」與「專藏」
    從學界泰鬥華羅庚、蘇步青、夏鼐,到文壇名家冰心、徐遲、柯巖;從陳雲夫人于若木、方毅夫人殷森、艾思奇夫人王丹一,到美國當代最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海因萊因、英國當代最著名的科幻小說作家克拉克……穿梭於名人之林的他,與眾多政治家、作家、藝術家、科學家有著書信交往和採訪經歷,積累了大量資料。
  • 髮妻剛亡他就娶小28歲明星為妻,梁實秋:老少配不是你們想的那樣
    韓菁清是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風靡港臺的影歌雙棲明星,她在遇見梁實秋之前有過兩段刻骨銘心的戀情,第一個男人是泰國的一位銀行家,韓菁清陪同姨夫來到臺北的遠東圖書公司,在這裡她遇見了來遠東校對書稿《槐園夢憶》的梁實秋,當時梁實秋的髮妻程季淑女士因意外在美國去世,梁老因思念亡妻每日以淚洗面,出於對妻子的懷念他便為亡妻而作《槐園夢憶》,此書一出,當時就引起了書友們的一致好評,尤其是在文中梁老對程季淑的真情告白更是感動了萬千讀者
  • 陪伴48年髮妻離世,71歲梁實秋娶小他28歲的嬌妻:愛就是那麼簡單
    1921年有人到梁家為梁實秋提親,此時的梁實秋還在清華大學讀書,而那位提親的對象叫做程季淑,她出身名門,年長梁實秋兩歲,已經是北平一所職業學校的老師了。程季淑不是普通的家庭婦女,她是一個堅強且充滿智慧的女性,雖然和梁老結合後她走到了幕後,但是她對梁老的影響非常大,梁老日常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資料,而組織資料這件事都是由她來完成,不光如此,她在生活上對梁老也是無微不至的照顧,兩個人的感情非常好,梁老如果沒有程季淑在背後支持,恐怕絕對不會有後來的成就。
  • 梁實秋:日偽黑名單上的人
    (《亂世浮生》,帥彥) 留下遺囑,隻身逃離 梁實秋(1903年-1987年),名治華,一度以秋郎、子佳為筆名。1923年8月赴美留學,專攻英語和英美文學。1926年夏回國,於南京東南大學任教,先後任暨南大學、青島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校外文系教授、系主任,著名散文家、學者、文學批評家、翻譯家。 梁實秋很有士人風骨。
  • 葉永烈:科學怪腦
    梁實秋夫人韓菁清雖然不願把真實年齡告訴我,但是在聊天中說及她屬羊,「命硬」,又說生日是重陽節。我一下子就推算出她生於辛未年(民國二十年)。用《萬年曆》一查,辛未年重陽節(農曆9月9日),即1931年10月19日,這便是她的生日。她卻說,她從來是過農曆生日的,甚至不知道她的公曆生日。自從我給她「算」出公曆生日之後,她每年過農曆、公曆兩個生日。
  • 喪妻再娶,古稀之年的梁實秋聊發少年狂,狂追女明星,演傾城之戀
    相濡如沫的老妻突然辭世,對梁實秋來說,不啻於五內俱摧,傷心透頂。為此,他寫下了《槐園夢憶》一書,以寄託對亡妻的悼念之情。臺灣遠東圖書出版公司得了書稿,立即發排,盛情邀梁實秋到臺灣小住。誰也沒有想到,這次返臺,梁實秋遇到了他的晚年至愛——韓菁清,並由此引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傾城之戀」!韓菁清生於1931年10月,比梁實秋小了整整28歲。她祖籍湖北,父親是一位富甲一方的商人,後移居上海。
  • 2020西泠秋拍 | 相逢何太晚——梁實秋、韓菁清往來情書五百通賞析
    著錄:《梁實秋·韓菁清情書選》P2-52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說明:梁實秋第二任妻子韓菁清上款。此為梁實秋作情書約295通480頁,是現存數量最大的梁氏情書,亦是市場所見數量最大、最為重要的梁氏信札。
  • 梁實秋與妻子恩愛近50年,妻子去世一年後,娶小20多歲女明星
    先是梁實秋不得不赴美讀書,一對剛剛恩愛的小夫妻,立馬就要承受距離帶來的不安。所幸的是距離並沒有成為兩個人之間的阻礙,反而讓兩個人更加的珍惜彼此,共同為未來美好的生活而努力著,能夠連接兩個人感情,以及寄託情懷的只有一封封的書信,跨過大西洋送到心愛的人手裡。在書信中,兩個人無話不談,從人生理想、琴棋書畫到生活點點滴滴的小事,力所能及給對方最大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