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喜歡戰爭片,可能覺得太壓抑太沉重。而我們也做過很多假設,如果沒有戰爭,世界上是不是就不會有那麼多傷痕累累,是不是就會少一些家破人亡,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流離失所?我們應該慶幸生活在這個和平的國度,要知道世界從來都不缺少戰亂,只不過我們的國家有足夠的底氣去抵擋那橫飛的子彈,所以我們才有幸把旁國觸及不了的和平掛在嘴邊。
有一部電影叫做《天上再見》,它是一部很新奇的反戰片。裡面沒有血腥的鏡頭沒有炮火連天的畫面,甚至也沒有心酸的控訴。之所以對它印象深刻是因為導演用了反其道而行的略帶詼諧的元素帶我們走進主人公的家園,走進那個戰火紛飛早已經沒有家的樣子的家!電影用一種近乎幽默與諷刺的手法,拍出戰爭後百姓叫苦不迭的傷痛,作為一部治癒電影,它用盡乎冷靜的語氣告訴我們這世界根本不存在善與惡。
電影是根據小說改編的,這部電影最初得到關注也是因為原著太出彩,因為它曾經榮獲過龔古爾文學獎。了解法語文學的應該知道,這是法語文學最權威的至高榮譽。原著小說裡描繪的那個年代的法國讓人覺得十分的嘲諷,沒有人會想到他曾擁有一段那麼不堪的歷史,與許多現實題材的小說一樣,作者的語氣很戲謔,尖酸諷刺卻又娛樂十足。而要突破原著挑起導演的大梁也是一份艱難的工作,慶幸導演用自己的真本事演繹了什麼叫做「演而優則導」。
電影的背景是一戰,電影開始一大段長鏡頭帶領觀眾進入法國士兵隱蔽的戰壕,這段長鏡頭十分驚豔,開篇就吸引住了觀眾的視線。故事圍繞紀念碑詐騙案,講述了兩名退伍士兵向金錢至上的欲望世界發起復仇的黑色諷刺幽默故事。不過我對沉重的背景不感興趣,全部注意力被海報那極致的面具吸引,我想清楚他背後是怎樣的故事。
一戰期間,法國的群眾也在盼望戰火停止,當時休戰的謠言甚囂塵上,所有人都在期待著這一刻。戰壕裡的法國士兵們安靜地坐在那裡,等待著止戰的時刻。這那些身處水深火熱的士兵來說,是異常殘酷的。所有人都不想再打仗了。他們的想法很簡單,回到家鄉,和親人團聚。
電影的兩位主角是艾伯特和愛德華,艾伯特在戰場上摸爬滾打了四年之久,他唯一的願望就是回到家鄉,和他的未婚妻過平穩的過日子。另一邊是身份比較特殊的愛德華,從小就長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喜歡畫畫和雕塑卻被父親警告是在浪費精力,所以他選擇參軍這種方式來反抗父親對自己的強權。
在打仗的那段時候兩個主人公相遇,他們在戰火中相互扶持,彼此傾訴。他們無比期待戰爭停止那一刻黎明曙光的到來,可是作為上司卻不想戰爭停止,貪念吞噬了理性,他更渴望利用戰爭獲取更多的利益。戰爭的終止,就像是考試結束的鈴聲,能在交卷前多做幾道題,就能多掙個幾分。這些成績,都是戰後要價的資本。停戰,是他最不願意聽見的消息。
後來艾伯特發現上級為了製造開戰的理由,不惜親手向自己的手下開槍,讓法國士兵誤以為是德軍的反擊。近乎泯滅人性的做法讓無數人心灰意冷,沒有人在意他們這些小人物的人情冷暖,因為即使他們戰死那些人依舊會抓更多的人來參軍,這是一場根本停不了的硝煙。看到愛德華整個下巴被全部炸掉的時候,我內心幾乎抓狂,想問為何命運為什麼不公,明明他才是那個始終善良的人啊。後來他帶上了面具,可是再絢爛的面具,也終究彌合不了他內心的創傷與痛楚。
軍官借著軍功章和戰爭英雄的名義,從此平步青雲。戰時他視人命如草芥,戰後依然踩著廢墟發著國難財。而令我心疼的一瞬莫過於愛德華跟父親的和解,他一生背負的太多,那一刻,愛德華對世界的報復、對命運的還擊、以及對父親的怨恨煙消雲散,看到這才算鬆了一口氣。這部電影不單單是簡介中所謂的反戰電影,而是將藝術、文學與電影完美糅合起來的產物。有的電影只是電影,而它是電影中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