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38窟音樂樹上的秘密:微風吹動五音聲,佛國淨土安樂

2020-11-19 騰訊網

▲雲岡石窟的飛天妙曼如天樂

雲中之岡,

也是音樂之岡。

文博山西專題文章

除了音樂窟,

還有音樂樹。

雲岡第38窟,

屬雲岡晚期(494—525),

系吳忠偉為亡子吳天恩薦福所造。

窟內東、西兩壁均雕有音樂樹,

但其無論樹形還是樹上樂伎的屬性皆異。

本期推出的是,

雲岡石窟研究院副研究員趙昆雨的文章:

雲岡第38窟音樂樹圖像研究

▲圖6 第38窟東壁線描圖

採自《中國石窟·雲岡石窟》,文物出版社,

1994 年,第 210 頁

▲雲岡第38窟東壁供養人與音樂樹

雲岡第38窟原編號為第50窟,20世紀80年代後期調整重編,是雲岡晚期(494—525)重要的代表性洞窟之一。該窟外崖上方有《吳氏忠偉為亡息冠軍將軍華□侯吳天恩造像並窟》銘記,表明此窟系父親吳忠偉為亡子吳天恩薦福所造。吳天恩,從二品散後爵位、三品冠軍將軍,死因不明。此人是雲岡目前已見造像題記中官職最高者。

第38窟窟內空間並不大,高1.95米,寬2米,深1.4米,平面呈長方形,四壁三龕。北壁圓拱龕內雕二佛並坐像;西壁盝形龕內雕一倚坐佛;東壁開上下重龕;窟頂雕平棋藻井,中央表現諸天僕乘題材,龍雀蟠蜿,態勢縹緲,周圍十個方格間各有一對伎樂飛天或舞或樂,反映了兜率天宮的歡悅場景。

本文擬討論的音樂樹位於東、西兩壁龕基,此最底層位置通常雕刻男女供養人,這也幾乎是雲岡晚期窟龕布局的固定模式。很顯然,第38窟的設計師試圖去桎解梏,突破舊有的定式——北壁龕基供養人之間分別配置「仙人騎獸圖」與「幢倒伎樂圖」。

幢倒伎,屬俗樂表演。東、西兩壁最下層各雕兩株大樹,樹上雕刻樂伎形象。最早論及第38窟音樂樹雕刻的是水野清一、長廣敏雄,他們認為此音樂樹雕刻接近《覺禪鈔》中所繪製的樹,並且將第38窟東、西壁音樂樹上的樂伎形象泛稱為「化生童子」。通一、董玉祥先生《雲岡第五〇窟的造像藝術》一文中,首次將此樹定義為「音樂樹」,並對此題材內容的出典以及部分樂器的考名進行研究,其成果影響至今。閻文儒先生《雲岡石窟研究》一書中也涉及第38窟音樂樹雕刻內容,並對這一題材的佛經依據進行了考證。王恆先生《雲岡石窟辭典》中觀察到第38窟東、西兩壁音樂樹雕刻樹形不同。事實上,佛經中記載能發出音聲的瑞樹有許多種,本文所謂「音樂樹」只是泛稱。

▲表演雜技的「幢倒伎樂圖」

第38窟位於距地面高約2米的崖壁上,通常難以及就,已公布的圖像資料亦少,樹上樂伎雕刻形象高不足1釐米,其所持樂器近乎微雕,毫無疑問地成為雲岡石窟樂器雕刻中形制最小的樂器圖像。1500多年以來,其歷經風化泐蝕,多難易分辨。20世紀80年代中期,筆者曾對該窟音樂圖像進行了調查,當時限於條件,未留圖像資料,僅以文字錄入。30多年過後,這些音樂圖像的保存狀況已發生了很大差異,甚至原先漫漶不清者,現已消失。因此,就該窟音樂樹上的樂器雕刻內容作較詳細的辨識,顯得尤為重要。

第38窟東、西壁音樂樹樂器雕刻內容

第38窟內的音樂樹設計在東、西兩壁的最下層,每壁兩株,分布在長方形題銘石兩側。經調查統計,樹上樂伎所持樂器最初雕刻近50餘件,目前尚可辨識33件。

西壁樹雕刻手法寫實,保持了自然界樹的形態,樹體高,柯枝短並斜向上伸,樹主幹清楚,兩側對稱分生六層側枝,每層枝頭頂端著花,每一花間各一剃髮型化生伎樂童子,手持樂器演奏。

西壁左側樹樂伎所持樂器大部分可辨識(圖1),由下向上,第1層:左枝不明;右枝銅鈸伎。第2層:左枝不明;右枝腰鼓伎。第3層:左枝兩杖鼓伎;右枝琵琶伎。第4層:左枝琴(或箏)伎;右枝排簫伎。第5層:左枝吹指伎;右枝篳篥伎。第6層:左枝豎箜篌伎;右枝橫笛伎。

▲圖1 第38窟西壁左側音樂樹

西壁右側樹儘管保存較完整,但樹上的樂伎形象風化漫漶,所持樂器較多不辨(圖2)。第1層:左枝法螺伎;右枝不明。第2層:左枝似為擊鼓伎,樂伎右手執鼓槌上舉;右枝不明。第3層:左枝不明;右枝疑為吹笙伎。第4層:左枝琵琶伎;右枝不明。第5層:左枝琴(或箏)伎;右枝不明。第6層:左枝不明;右枝橫笛伎。

▲圖2 第38窟西壁右側音樂樹

東壁兩株樹風化剝蝕嚴重,仔細分辨,兩樹最底端幾乎觸及地面的地方隱約可見起伏的線條,故依此上推知其最初應雕作五六層。每層柯枝上雕3名樂伎,另有花果之類,也許它們是用以象徵七寶。東壁兩樹樹種及樹形均完全不同於西壁,其無主幹,樹枝類似對波狀,無樹形結構,更趨於藤蔓類植物,橫向起伏伸展,呈對波狀的樹枝中央空隙間雕樂伎,或可以此為中軸,將樹枝分為左右側。

需要注意的是,東壁樹樂伎均頭梳高髮髻,坐在蓮臺上執樂演奏,是樹的附屬,前述西壁樹伎樂童子則由蓮中化生而出,是樹的產物,二者在屬性上完全不同。

東壁左側樹由下向上可辨識5層(圖3),最底端第1層僅存樹枝殘跡,向上間隔一段剝落層,此處當初至少有一層樹,現作為第2層,僅殘存樹枝局部,有人物廓形,但內容不可識。第3層:左側不明;中央疑為法螺伎;右側鼓伎,鼓體較大。第4層:左側疑為齊鼓伎;中央處似無樂伎雕刻;右側腰鼓伎。第5層:左側排簫伎;中央為篳篥伎;右側橫笛伎。

▲圖3 第38窟東壁左側音樂樹

東壁右側樹現亦存5層(圖4),由下向上,第1層,貼近地面處僅可見起伏的線條,隔一段剝落層,向上為今第2層:左側齊鼓伎,鼓體一頭大一頭小;中央處樂伎風化不辨;右側疑為擊磬伎,左手持懸掛架,右手執柄。第3層:左側笙伎;中央為排簫伎,並與第4層共用;右側法螺伎。第4層:左側橫笛伎;右側篳篥伎。第5層:左側琴(或箏)伎;中央為豎箜篌伎;右側阮鹹伎。

▲圖4 第38窟東壁右側音樂樹

佛經中的音樂樹

樹,在佛經中具有神聖而崇高的地位,佛陀一生中幾個重要的時刻都與聖樹有關。佛經中,樹與音樂也有非常密切的關係,考北魏之前佛教經籍中有下列名目:

1、寶樹

東晉法顯譯《大般泥洹經》卷一云:「敵上列植寶樹,其樹悉生眾寶蓮果,皆以金繩連綿樹間,以七寶網重羅樹外。微風吹動作五音聲,其音和雅猶如天樂,人民安隱快樂自在。」此稱謂直接、簡明。

2、音樂樹

後秦鳩摩羅什譯《佛說華手經》、西晉法立共法炬譯《大樓炭經》、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等經中均見「音樂樹」一詞。《大方廣佛華嚴經》云:「爾時善財童子……漸漸南行至海潮處,見普莊嚴園林,七寶垣牆周匝圍繞。諸妙寶樹行列莊嚴,一切華樹雨華如雲布散其地,香樹芬馨普燻十方。鬘樹垂鬘、寶樹雨寶,遍布莊嚴,眾寶衣樹彌覆一切,諸音樂樹出微妙音」……「近金剛山有四天下。名華燈幢。妙寶樓閣臺觀宮殿。上味飲食自然具足。瞻蔔華樹普覆一切。種種香樹出妙香雲。諸寶鬘樹普雨鬘雲。諸雜華樹雨不思議眾妙華雲。諸末香樹雨末香雲。諸香王樹雨妙香雲。摩尼寶樹雨種種寶。諸音樂樹微風吹動。出和雅音充滿虛空。日月明淨妙寶光明普照一切。」

3、樂器樹

見於後秦佛陀耶舍、竺佛念譯《長阿含經》,經云:「復有樂器樹,高七十裡,花果繁茂,其果熟時,皮殼自裂,出種種樂器。」

4、音聲樹

東晉佛跋陀羅譯《大方廣佛華嚴經》中既有「音樂樹」,又有「音聲樹」之謂,說明二者有分別。經云:「阿僧祇一切摩尼寶宮殿,皆悉殊妙出過諸天。阿僧祇諸雜寶樹、阿僧祇種種香樹、阿僧祇諸寶衣樹、阿僧祇妙音樂樹、阿僧祇妙音聲樹、阿僧祇無厭寶樹、阿僧祇垂寶繒幡樹、阿僧祇寶莊嚴樹、阿僧祇一切華。」西晉竺法護譯《生經》中亦稱「音聲樹」:「佛告諸比丘:『汝等各說所知,皆快順法,無所違錯,復聽吾言。云何比丘,在音聲叢樹,為快樂乎?威神巍巍,華實茂盛,其香芬馥。柔軟悅人在音聲樹,而現雅德。』」

5、多羅樹

此樹,形如棕櫚樹,葉繁密。北涼曇無讖譯《悲華經》卷第四「諸菩薩本授記品」云:「所有眾生一向純受微妙快樂,微風吹此金多羅樹出微妙聲。所謂苦、空、無我、無常等聲,聞是聲者,皆得光明三昧。」

6、七寶樹

所謂七寶,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記載「金、銀、琉璃、珊瑚、琥珀、車磲、瑪瑙合成為地,恢廓曠蕩不可限極,悉相雜廁轉相入間。光赫焜耀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在西方淨土世界,「七寶諸樹周滿世界,金樹、銀樹、琉璃樹、頗梨樹、珊瑚樹、瑪瑙樹、車磲樹,或有二寶、三寶乃至七寶轉共合成……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

以上諸樹,形式不同,樹種不同,但有一點是一致的,即均為經風發音。當然,此風「亦非世間之風也,亦復非天上之風也……亦不遲亦不疾,適得中宜,吹國中七寶樹,七寶樹皆復自作五音聲」。

第38窟音樂樹圖像雕刻的

佛教意涵與功德主的社會心理

第38窟為什麼會出現音樂樹雕刻題材?作為洞窟整體設計中的一個環節,其與壁面主龕像具有怎樣的關聯?特別是,匠人在此強調表現了東、西壁音樂樹的不同,其依據是什麼?有何功用?與北魏此時的佛教信仰關係如何?與該窟的發願者有何關係?

這一點很明確也很清楚,第38窟的開窟動機就是為妥死者之魂,慰生者之望,是生者為逝者精心設計建造的神靈歸趨之境,整座洞窟的設計理念即貫穿於這樣的情懷之下。

▲第38窟北壁二佛並坐像

北壁是全窟之重,圓拱龕內雕釋迦、多寶二佛並坐,此為修習「法華三昧」禪觀的需要,也是多佛思想流行的表現,說明雲岡晚期法華信仰風氣猶盛。

該龕外右側雕一倚坐佛,腿旁胡跪一小比丘,佛以左手撫摩其頭頂。除此之外,第38窟東壁、南壁亦有摩頂授記的場面,顯然,它們不全是表現羅睺羅因緣故事的。按《法華經》講,凡受持、讀誦、廣宣《法華》,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此經的修行者,都可得到佛的摩頂。第38窟南壁另有一幅「雕鷲怖阿難入定」故事圖,其更具典型性——山間一大一小二龕並列,小禪僧坐於小龕內,魔王波旬化作雕鷲向下俯衝,雙爪緊扣龕額,長喙猛啣龕梁,禪僧驚懼。只見大龕內的坐佛以右手穿透龕壁,伸向禪僧頭頂撫摩。「為千佛授手,令不恐怖、不墮惡趣,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這才是作為父親對兒子亡靈欲表達的寄慰之情。

▲圖5 第38窟西壁線描圖

採自《中國石窟·雲岡石窟》,文物出版社,

1994 年,第 211 頁

▲第38窟西壁

西壁盝形龕內主像為一倚坐佛(圖5),龕外兩側各有二立佛。龕基中央以豎長條銘石為間隔,左右兩側各雕一株樹,樹上均雕蓮花化生伎樂童子,再外側各有三身供養人,著交領廣袖長袍,侍童執持傘蓋隨從。

雲岡晚期,原來流行於南方的淨土信仰開始在平城傳播,洞窟中屢見「託生淨土」、「願託生西方妙樂國土,蓮花化生」等造像題銘。第38窟造像記中亦表達了「藉此微福,願亡兒生々遇□,長辭苦海,騰神淨土」的願景,「此內容十分契合石窟圖像,即希望亡者吳天恩來世遇佛(彌勒),永離苦海(與不墮惡趣相近),往生淨土(兜率天淨土)」。蓮花化生本身,乃是淨土信仰中的典型特徵。因此,西壁最下層的音樂樹雕刻,在這裡喻指西方淨土世界。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卷上云:

又無量壽佛,其道場樹高四百萬裡,其本周圍五千由旬,枝葉四布二十萬裡。……微風徐動出妙法音,普流十方一切佛國。其聞音者得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不遭苦患。目睹其色,耳聞其音,鼻知其香,舌嘗其味,身觸其光,心以法緣。一切皆得甚深法忍,住不退轉至成佛道,六根清徹無諸惱患。

阿難:「若彼國人天,見此樹者得三法忍:一者音響忍,二者柔順忍,三者無生法忍,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願故,明了願故,堅固願故,究竟願故。」

佛告阿難:「世間帝王有百千音樂,自轉輪聖王,乃至第六天上伎樂音聲,展轉相勝千億萬倍。第六天上萬種樂音,不如無量壽國諸七寶樹一種音聲,千億倍也。亦有自然萬種伎樂,又其樂聲無非法音,清暢哀亮微妙和雅,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

此西方淨土之音聲在「十方世界音聲之中最為第一」,甚至,聽聞此樹音聲者可以「至成佛道」,這是關鍵。《佛說無量壽經》卷下復云:

佛語阿難:「無量壽佛為諸聲聞菩薩大眾頒宣法時,都悉集會七寶講堂,廣宣道教演暢妙法,莫不歡喜心解得道。即時四方自然風起,普吹寶樹出五音聲,雨無量妙華隨風周遍,自然供養如是不絕。一切諸天皆齎天上百千華香萬種伎樂,供養其佛及諸菩薩聲聞大眾,普散華香奏諸音樂。」

通過供養此樹,「心解得道」,往生西方極樂淨土,對信眾有甚大惑力,於吳忠偉來講,亦契合其鐫窟造像的心願。

再看東壁。該壁上下重層布龕(圖6),下層圓拱龕內雕一佛二脅侍菩薩造像,上層盝形龕內雕一交腳菩薩二思惟菩薩造像,反映的是彌勒信仰。彌勒作為兜率天淨土之本尊,以交腳菩薩為其代表的造像遍及雲岡,第35窟窟門東壁延昌四年造像龕題銘中明確表示「常主匠為亡弟安鳳翰造彌勒並七佛立侍菩薩」造像。彌勒能解答佛法中的疑難問題,這與禪僧入定決疑有關。北魏遷洛後,面對舊都平城的空落、邊疆柔然的騷擾、社會生活的動蕩等等無法解決的憂患,信眾祈求彌勒「決疑」的心願更加迫切。此壁最下層雕刻音樂樹,兩側按男左女右配置供養人主僕像,女性雙手執長莖蓮抄於胸前,著交領廣袖長袍,雍容華貴,男性頭戴進賢冠,侍者身形矮小,舉持傘蓋隨後。

▲圖6 第38窟東壁線描圖

採自《中國石窟·雲岡石窟》,文物出版社,

1994 年,第 210 頁

如前所述,東壁音樂樹與西壁完全不同,構造奇異,柯枝波形擴展,「華須柔軟狀如天繒,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軟如天綿。叢林樹華,甘果美妙,極大茂盛,過於帝釋歡喜之園」。顯然,匠人於此設計出的是閻浮提中的七寶樹。

關於七寶諸樹的構造,《佛說無量壽經》中描述得最為細緻:「或有寶樹,車磲為本,紫金為莖,白銀為枝,琉璃為條,水精為葉,珊瑚為華,瑪瑙為實。行行相值,莖莖相望,枝枝相準,葉葉相向,華華相順,實實相當。榮色光曜不可勝視,清風時發出五音聲。微妙宮商自然相和。」七寶諸樹本來是樹亦非樹,乃由一切眾寶自然合成,自不同於俗界慣見的樣貌。

至於東壁音樂樹樂伎坐蓮臺之由,或可在沮渠京聲《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中找到一些線索:「蓮華化作五百億七寶行樹,樹葉有五百億寶色……出五百億諸天寶女,寶女住立樹下,執百億寶無數瓔珞,出妙音樂,時樂音中演說不退轉地法輪之行……龍王雨五百億七寶行樹,莊嚴垣上,自然有風吹動此樹,樹相振觸,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彌勒菩薩於閻浮提沒生兜率陀天因緣,佛滅度後我諸弟子,若有精勤修諸功德,威儀不缺,掃塔塗地,以眾名香妙花供養,行眾三昧深入正受,讀誦經典。如是等人應當至心。雖不斷結如得六通,應當繫念念佛形像稱彌勒名。如是等輩若一念頃受八戒齋,修諸淨業發弘誓願,命終之後譬如壯士屈申臂頃,即得往生兜率陀天。於蓮華上結加趺坐,百千天子作天伎樂」。無非,藉此願亡者能夠徹底解脫生死之苦,獲得常住佛國淨土之樂。

第38窟不但吸收了法華信仰,還在東西兩壁交織表現了樹形不同、樂伎身份皆異的西方淨土與彌勒淨土兩個世界的音樂樹題材,都是基於雲岡晚期淨土信仰的流行而使洞窟在題材布局上出現了新變化。彌勒信仰、彌陀信仰共崇的現象也見於第19-2窟,該窟北壁延昌四年造像龕為由晚期補刻,龕內本來雕造交腳彌勒像,但造像題銘中卻言「託生西方妙樂國土,蓮花化生」之辭,說明二者之間的界線尚未分明,這也正是雲岡晚期淨土信仰、淨土觀念發展的一個特點。

不僅如此,雲岡晚期洞窟所蘊含著的深刻、濃厚的淨土思想也反映在維摩詰雕刻題材上。此期,維摩詰示現神通、教化眾生的故事內容不斷湧現,對維摩詰的信仰,已由此前崇尚玄學清談轉向對來世佛國淨土的追求。如講論「諸餘淨土之所無有」的眾香國「香積品」故事,第5-34窟西壁、第32-12窟西壁、第32-10窟北壁以及第33-3窟北壁等均有表現,尤以第32-10、33-3窟較為突出,不但故事場面較大,人物亦多。

事實上,第38窟就是一座在佛教定義下、具有更高層次墓葬文化色彩與理念的精神墓室。在平城地區北魏墓葬中獨領風騷的幢倒伎,是古人基於對童子的崇拜與信仰,將禳鬼驅疫的功能賦予了表演幢倒伎的侲僮,以祈亡者進入冥界後無災無殃。受此影響,第38窟北壁也出現了兩幅幢倒伎樂圖,這與中國傳統文化中「以樂卻災」的理念是一致的。

同樣,中國文化中對樹木的崇拜也有著深刻、悠久的歷史傳統,在三星堆漢畫像磚、石等遺蹟中,都可看到人們把對自然、生命、未來的理解,寄予對瑞樹崇拜的實際圖例。「樹也是一種直接的通天材料,參天古木直聳雲霄,在古人看來是連接天地的直接工具」,它是溝通天地人神間的介物,像天梯一樣。第38窟音樂樹雕刻且不論其所蘊涵著的深厚的佛教思想體系,僅其作為壁面最下層被供養的瑞樹本身,即已兼有「祈願墓主人的靈魂通過它而與神溝通乃至上升天堂」的功用了。

▲雲岡石窟景區

古建風物 | 匠心民藝 | 大師大同| 民宿民食

相關焦點

  • 現場|雲岡第12窟「移動」來滬,同展百餘文物與當代藝術
    此次展覽由雲岡研究院院長張焯和策展人王純傑聯合策展,帶來120件雲岡文物和復原窟(12窟),同時展覽還呈現10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構建當代藝術與傳統藝術的對話。澎湃新聞了解到,第12窟復原窟是浙江大學與雲岡石窟研究院合作,歷時3年多製作的該窟的可移動3D列印複製版本,這也是一這一復原窟首次「移動」來滬。
  • 一曲古琴《袍修羅蘭 · 風》微風吹動,枝葉婆娑
    「人們真正喜歡的是微風,微風吹動,枝葉婆娑,落葉繽紛,是大自然的美好音樂」——愚溪先生又說。 深秋的校園,血紅的杉樹葉已積滿地上,樹上的葉子還很多,只要有風吹過,它們還不斷地飄落下來。每天夕陽西下之前,便有兩位拄著拐杖的老人來到這裡枯井臺邊。他們拂去石頭上的杉樹葉,坐了下來。從井臺東面小路走過去時,會看到微風吹動老人的銀髮,在逆光中抖動著,象在發光,特別顯眼。
  • 雲岡石佛手印的含義
    佛像中呈禪定手印者在雲岡造像中非常普遍,最高大佛像之第5窟主尊,最著名之第20窟露天大佛,以及第17窟東側的脅侍佛像均為結跏趺坐禪定手印。第5窟拱門上方樹下二坐佛像也是禪定手印。而最大量的禪定手印坐佛像,則是遍布雲岡洞窟內外的千佛造像。由此,禪定手印佛像成為雲岡石窟數量最大、分布範圍最廣的造像了。
  • 全球首個可移動石窟 利用3D列印1:1複製雲岡12窟
    位於杭州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正在展出的全球首個可移動3D列印石窟——雲岡石窟第12窟「音樂窟」。 這也是「音樂窟」首次面向社會公眾展出 ,觀眾可以在參觀的同時近距離觸摸,讓人們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藝術與現代科技結合帶來的獨特魅力。
  • 蒙曼帶你遊山西|雲岡石窟,一部用石頭雕刻的「千年史書」!
    (音壇耀)開鑿5個大石窟,即現在的第16-20窟,窟制相同,平面呈馬蹄形,穹窿頂,窟內造像以三世佛為主,主像雕飾奇偉,冠於一世,北魏前後經歷共六位皇帝,這裡分別象徵著北魏其中的五位皇帝,是雲岡開鑿最早的窟群。
  • 雲岡石窟,是如何開鑿的?
    >❶ 人的融合早期的五座大窟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窟內以大佛為主體眾弟子環繞四周因此被成為大佛窟▽雲岡石窟第18窟丨 攝影師@李文博由於大窟體量太大距離地面又高20窟主佛像丨 攝影師@吳健細目長眉、大耳垂肩▽雲岡石窟第19窟脅侍佛丨 攝影師@趙孟喆面容飽滿身材挺拔健碩▽雲岡石窟第18窟東壁丨 攝影師@李若漁在這些大佛身上我們能看到起源於遙遠希臘的犍陀羅造像藝術
  • 鑑賞|北魏雲岡舞者:飛天婀娜力士雄,西涼樂起動四方
    雲岡石窟中的力士像雲岡第13窟中的託臂力士在雲岡石窟舞蹈形象最豐富的飛天群中,我們常常會看到在門楣或龕楣上有些半裸上體,身披絡腋,下身著衭,赤足,舞姿剛健的飛天。據古天竺傳說:在佛的護法神——「天龍八部」中,有為佛專司音樂舞蹈之神——乾達婆與緊那羅,與中國佛教藝術中供養佛、娛佛的飛天、天宮伎樂、經變伎樂等音樂舞蹈之神是相同的。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十稱:乾達婆與緊那羅都是為「諸天作樂的天伎」。慧琳《一切經音義》載「緊那羅還常與乾達婆為妻室」,故在印度的佛教藝術中,他們常常—起出現。如在印度佛教聖地阿旃陀石窟高高的石窟石柱上,他們相依相偎,並坐在天際雲端。
  • 跨越千年歷史的雲岡石窟
    至明代,雲岡石窟再度荒廢。後清軍入關攻佔大同,雲岡石窟寺院再遭兵燹,很多淪 為灰燼。清代順治八年,雲岡石窟寺院得以重修。現存第5、6窟的木構窟簷和寺院即為那時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於冬日到訪雲岡石窟寺院並御書匾額「莊嚴法相」。到清乾隆年間,雲 岡石窟再次獲得修葺。雲岡石窟歷經1500多年的滄桑,不同程度地經歷了自然風化和人為破壞,致使洞窟及雕像有不同程度的損毀。
  • 山西行08:雲岡石窟裡的悲劇藝術
    據說是1956年11月間雲岡文物保管所在整修曇曜五窟之一的第二十窟窟前積土時出土的。看不懂題記,只覺得字很美。 進山門,看到石窟。五州山,一座小山丘,數十米高,山頂平禿,山上寸草不生。雲岡石窟就開鑿在五州山山壁上。
  • 誰促成了敦煌、雲岡、龍門三大石窟首次聯展?
    誰促成了敦煌、雲岡、龍門三大石窟首次聯展?>來源:大河網  |  作者:張叢博 | 字號:A+ | A- 中國三大石窟敦煌、雲岡而10月18日在洛陽博物館開幕的「絲路華光——敦煌、雲岡、龍門石窟藝術聯展」,讓觀眾得以一站式盡享石窟藝術盛宴。這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三大石窟首次舉辦的大型藝術聯展。開展當天,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來到洛陽博物館嘗鮮後感慨萬千,「震撼」已經不足以形容,還要加一個詞「神奇」,是變戲法般的神奇。
  • 今夜微風輕送,把我的心吹動
    近來,常常會莫名地想起周華健的歌曲《最真的夢》,那優美的旋律,在心中迴響:今夜微風輕鬆,把我的心吹動,多少塵封的往日情,重回到我心中......
  • 北朝留給後世的佛窟和佛塔:雲岡、龍門、莫高窟、少林寺和懸空寺|兩晉南北朝史話結束,隋唐篇即將上演!
    北朝開鑿的石窟很多,其中以雲岡、龍門、敦煌三大石窟最為著名。石窟寺院起源於印度,原是僧徒禮佛的祠堂和僧房,洞窟內開鑿佛龕,並飾以圖案雕刻和豔麗的壁畫。隨著佛教傳入中國,石窟寺的營造也在各地展開。01、雲岡石窟雲岡石窟在今山西大同西16公裡武周山北崖。大同原是北魏都城平城。石窟依山開鑿,都是在石壁上雕琢出來的。
  • 穿過佛國淨土,走進最後的香格裡拉,遇見最好的自己
    ——《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有人說一輩子 一定要去一次稻城、亞丁為了心中的那片最後淨土為了秋天的那一抹迷人景色為了那座白雪皚皚神聖雪山 這裡有世界上最大的佛學院,這裡是藍色地球上最後的一片淨土,當兩片至純之地碰撞時,心靈又會有多大的震撼,靈魂已飛躍為了心中的那片最後淨土,
  • 微風吹動像童話一般
    很多人都非常喜歡茉莉花,今天小編來跟大家介紹的這種茉莉花呢,非常的俏皮,養在家裡非常的好看,而且微風輕輕吹動就像是童話一般,那麼這種茉莉花居然還能旋轉,一年開花的時間更是長達300多天,而且這種茉莉花要比普通的茉莉花香味濃鬱好多倍,沒錯,這種茉莉花的名字叫做風車茉莉。
  • 雲岡石窟:飛天,美術史上的一個奇蹟
    在筆者家鄉大同雲岡石窟,幾乎每個洞窟都有數量相當大的飛天,非常遺憾的是一共有多少個飛天造像問題,似乎誰也說不清。一、在窟頂,藻井的範圍之內,在龍鳳圖案或其他中心紋飾之處,常雕一圈飛天。二、在洞壁的上端,整齊排列有飛天。三、在中心搭柱,佛龕內外,大都雕有飛無。
  • 萬物皆有靈性,雲岡白馬能讓你感動落淚!
    在雲岡石窟的雕刻中,萬物皆有,每一處刻畫都是一幅生動而淋漓盡致的故事體現。今為大家講述白馬惜別佛祖親吻佛足的感動故事。白馬吻足是佛傳故事中具有典型性意義的重要片段之一。雲岡石窟表現「白馬吻足」的畫面目前發現四幅,分別在第6窟明窗西壁,第28窟西壁佛龕左上角,第30窟南壁中層西側和第41窟北壁東側。
  • 全球首個可移動3D列印石窟首次面向公眾展出 雲岡石窟驚豔亮相
    2020年11月3日,杭州市民和遊客在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的展廳內觀賞採用3D列印技術複製的雲岡石窟「位於杭州的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從11月1日起恢復對社會公眾開放,而正在該館展出的全球首個可移動3D列印石窟-雲岡石窟「音樂窟」也首次面向社會公眾展出 ,觀眾在參觀時可觸摸3D列印的雲岡石窟「音樂窟」,讓人們能近距離感受中華傳統文化藝術與現代科技結合帶來的獨特魅力。龍巍/IC photo
  • 佛界淨土有哪些?
    文殊菩薩文殊菩薩的淨土五臺山,我們普通人看到的山西五臺山不是淨土,具備二地菩薩以上才有資格進入文殊菩薩的淨土。,我們普通人見到的是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風景區,觀音菩薩的淨土,只有觀音菩薩的弟子,具備二地以上菩薩才有資格進入這個淨土。
  • 「淨土」在哪?揭露西方極樂準確位置!
    《經》告訴我們的是:所有佛陀在自己覺悟後,看到的、領悟到的,一切佛國淨土之境界,以及佛覺悟後的感受。從這段經文中描述可以得知,極樂世界與我們居住的娑婆世界相距有足足十萬億個佛國,並且在那裡還有位阿彌陀佛,十萬億個佛國的距離,可見西方淨土與此世界距離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