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波老師解讀孟浩然《春曉》

2021-02-15 古詩詞文欣賞

⑴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曉:早晨,天明,天剛亮的時候。

⑵聞:聽見。啼鳥:鳥啼,鳥的啼叫聲。

⑶「夜來」句:一作「欲知昨夜風」。

⑷「花落」句:一作「花落無多少」。知多少:不知有多少。知:不知,表示推想。

春天睡醒不覺天已大亮,到處是鳥兒清脆的叫聲。

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欣賞一下孟浩然的名作——《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這首詩非常簡單,而且渾然天成。第一句「春眠不覺曉」,因為題目是《春曉》,所以大家都把關注點放在這個「曉」字上,其實也不錯,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反倒是「不覺」,當然「不覺」和「曉」也有關係。因為題目叫《春曉》,所以我們一般把這個「曉」解釋為拂曉、早晨的意思,但由這個明亮又引申出一個意思來,拂曉、早晨這是名詞的意思;它的引申義是動詞,就變成了明白、明了、知道、覺曉、察覺。所以「不覺」也可以說成是「不曉」,所以這樣就變成了春曉不曉,有點繞口令哦。其實是說春曉的時候——在春天的早晨是不察覺到早晨已經到來了,這個「不覺」的狀態也就是不曉的狀態,反倒是春曉中最最關鍵的。為什麼呢?因為這是人最本真的自然狀態,人的意識還沒有完全地覺醒,所以這是一種很懵懂、甚至很朦朧的狀態,所以衝這第一句詩,它可以歸入朦朧詩。但是問題緊接著來了,你要說懵懵懂懂朦朧狀態中,那為什麼又「處處聞啼鳥」呢?

有人以為要沒醒過來怎麼會「處處聞啼鳥」呢?其實這反倒印證了詩人還在將醒而未全醒、在那個本能的意識中,破曉而出的一點思覺的萌芽的狀態中。所以這是一種最本真的狀態,也是一種非常朦朧的狀態,也是一種非常天然的狀態。其實人也是自然之一,春天的早晨,萬物剛剛甦醒,透露著一點點生機盎然的氣息,但還未全然表露出來,人也是這樣,自然也是這樣。所以妙就妙在這種朦朧的狀態中。但是緊接著,人醒了之後,在一段朦朧的狀態中思維開始變得活躍,這時候詩人可能還未起床——事實上他也不可能,因為他還在感受「處處聞啼鳥」的這種春曉的狀態中,所以緊接著他的思緒開始變得活躍,這時候他作為一個人的意識、主體意識開始完全覺醒了。

如果前幾句還在覺與不覺之間、曉與不曉之間的話,到這個時候詩人他就完全進入了主動思維的狀態。他意識到一個問題,什麼問題呢?「夜來風雨聲」,昨天晚上是有風雨的。當然可能有風雨的時候他還沒睡著,也可能他睡著的時候被風雨驚醒,也可能他沒有完全清醒。但是憑著本能的直覺感受到山中的風雨,但是詩人的情緒因為這一點的感知,突然指向一個他所關心的、他所在乎的、他所留意的一個對象,那就是「花落知多少」。 

你看,前面的「不覺」其實也是一種知、知曉,而這個地方的「知多少」就是主動地要了解了。詩人的情緒完全調動了起來,他開始產生了疑問,他開始要追尋、追尋一個結果。當人試著去追尋一個結果、探知一個問題的時候,他的思維是最活躍,也是最生動,也是充滿了生機盎然的。他的大腦中就像外面山中的世界一樣,同樣充滿了生機、充滿了春趣、充滿了活力。所以這樣的一首詩從本能的甦醒到問題的提出,到強烈的主動思維,到一片生機盎然的思想狀態,這就和外面的自然完全地吻合了起來。

因為是春曉嘛,天剛剛破曉,而昨夜又有一夜風雨。風雨過後,雖然有花落,但還有新的種子、新的花朵綻開,大自然到處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所以山中的人與這片山、與這個季節、與這個天地就完全融會、貫通在一起。這樣一來,這樣的春曉,不只是自然的春曉,也是生命的春曉,是一切的春曉。所以從小小的一個心理活動到宏大的自然背景,甚至到生命、到存在,我們看到生命本身的意義與活力,看到一片的生機盎然。所以一般人只看到「花落知多少」的嘆息,其實我倒從這一句裡頭解出一片活潑潑的生機來。

春日的朝陽下,鳥兒的鳴叫中,詩人隨著世間萬物一同甦醒,仿佛下意識地去聆聽那同在拂曉中醒來的小鳥的歌聲,但隨之而來,詩人從被動到主動,從細微的心理活動轉向強烈的主觀思考。在這一片生機盎然的畫面裡,在那一夜風雨過後,我們看到的是詩人所展現出來的宏大的充滿春意的世界。那麼孟浩然為何有這樣的觀感呢?請繼續收看《中華經典資源庫》之《春曉》。

那麼,孟浩然為什麼能通過這樣的一首小詩把人的心理活動、思想活動,以及自然情趣完全融會貫通在一起呢?《春曉》這首詩啊,其實是孟浩然當年隱居在鹿門山時所作,鹿門山就在湖北襄陽附近。據清代同治年間的《襄陽縣誌》記載,鹿門山最初的出名和漢光武帝劉秀有關。說有一次,漢光武帝劉秀和習鬱(習鬱,字文通。襄陽人,融子。初為侍中。他隨漢光武帝劉秀駕幸黎丘(今襄陽宜城轄地),兩人共同夢見蘇嶺山神,劉秀因他有功,封為襄陽侯。習鬱就在蘇嶺山建立神祠,刻二石鹿於祠前神道兩側,百姓稱之為鹿門廟,蘇嶺山從此改稱鹿門山。他在襄陽峴山南,依照範蠡養魚法作魚池,池旁有堤,種有竹、楸、芙蓉、菱、芡覆於水面,人稱習家池。晉徵南將軍山簡駐襄陽,常遊憩於此,酒醉而歸。說「此我高陽池也」。池背負峴山,面臨漢水,蒼松翠柏,風景優美,自古以來遊人接踵而至。著名詩人李白、孟浩然、皮日休、賈島等,均有詩描寫習家池景色。)兩個人正好在這附近遊玩。結果當天晚上劉秀就做了一個夢,夢到鹿門山的山神來見他,而鹿門山的山神是兩隻梅花鹿,兩隻梅花鹿來見漢光武帝劉秀。劉秀第二天醒過來之後,山神來見他,他就很激動啊!他跟習鬱說,我離開之後你要立個祠堂在山上,然後來祭祀、供奉山神。因為劉秀交代了一下,習鬱在皇帝走後就立祠於山,在夾道口刻了兩個石鹿。因為刻了兩隻石鹿在夾道口,老百姓就把立祠祭祀的廟叫作鹿門廟,然後整座山就被叫成了鹿門山。

本來這個山也並無什麼特別的地方,不過就是因為皇帝劉秀做了個夢,但是到了三國時期,當時有位大名士叫龐德公,非常有名,劉表數次邀請他出山。這就跟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一樣,諸葛亮最後被劉備感動了,但是龐德公就沒被劉表感動,大概劉表不懂如何三顧茅廬。所以龐德公後來就攜妻棲隱鹿門之中,就在鹿門山裡隱居了,而且一直沒有出來。那麼他又是大名士,他又不為權勢所動,所以當時大家就稱頌龐德公的品格,就在山上建了一所龐公祠。因為龐公的這種隱逸思想,後來孟浩然效法前賢,就跑到鹿門山上歸隱了,所以後來又有皮日休也學孟浩然、學龐德公,也在這隱居。

所以唐代以後就有一種說法,叫「鹿門高士傲帝王」,鹿門山裡隱居的是真正的隱者,這些人哪怕是帝王也請不動。但是孟浩然本來的,浩然天然就是個隱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你看他到後來即使有機會出來做官,你比如說,當時襄州的刺史就邀請孟浩然出來做官,還跟他約好了日子,要向朝廷推薦他,請他吃飯,然後向朝廷推薦他。結果孟浩然因為和朋友聚會,錯過了和韓朝宗約會的日期,結果弄得韓朝宗老大不高興,而這個入仕途的機會也就斷送了。除非他是自己特別不在乎,除非他是根本無意於仕機,否則這麼大的事情他怎麼會錯過了約期呢?後來張九齡又到襄州來任官,張九齡是大名士,和孟浩然惺惺相惜,後來一力邀請,把孟浩然邀請出來,入張九齡的幕府。但是也只做了幾天,孟浩然後來又以其他的原因推辭、辭官不做,所以這是一個真正的隱者。所以從古至今,就隱逸思想而言,當時的人、後代的人對他佩服得是五體投地。

李白是孟浩然的好朋友,就寫了一首《贈孟浩然》,特別有名,可謂是孟浩然的蓋棺定論。這首詩裡就說,「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尤其是最後兩句,高山仰止啊,「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所以不論是同時代的詩人,還是後來的詩人,對孟浩然,尤其他的詩格與人格、詩品與人品那是敬佩有加,連李白都佩服到如此地步。為什麼呢?李白的詩寫得肯定不比孟浩然的差,但是問題是李白雖然不參加科舉考試,但是跑到終南山隱居,他為什麼隱居呢?他的隱居是個噱頭,隱居也就罷了,還開個新聞發布會,告訴天下我要隱居了,引起皇帝的注意,請他來出山,所以這叫「終南捷徑」。而孟浩然隱居就是真的隱居,只有真的隱於山中才能寫出這種真正的人生與自然完全融為一體的《春曉》之作。

所以聞一多先生評價孟浩然,說他「浩然原是為隱居而隱居,為了一個浪漫的理想,為著對古人的一個神聖的默契而隱居的。這是和陶淵明一樣,真正的、徹底的、清澈的隱者。」所以李白稱頌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則禮讚他說「清詩句句盡堪傳」(「復憶襄陽孟浩然,清詩句句盡堪傳。即今耆舊無新語,漫釣槎頭縮頸鯿。」),就說他寫的每一句詩都是可以永恆不朽的,為什麼呢?發自本真、發自天然,本色當行的詩作。

「紅塵滾滾不相望,清界潺潺尤可尋」,正是這樣一位真正的隱者,才能夠寫出如此具有哲理的詩句。此時孟浩然用自己的行動,充分詮釋了何為真正隱者。他為了一個浪漫的理想,為了對古人神聖的默契而隱居,面對這樣純粹的精神世界,「詩仙」李白也望塵莫及。那麼還有哪些詩人曾具有和孟浩然相似的心態呢?請繼續收看《中華經典資源庫》之《春曉》。

所以我們再回頭來看這首《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這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快接近中年的人在山中隱居的時候寫的,還那麼天然、還那麼渾然天成。我們來對比一下另一個少女,剛剛春日醒後寫的一首詞,就是李清照的《如夢令》,也是這個狀態下,你看李清照怎麼寫?「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李清照寫這首詞的時候,大概才十幾歲小姑娘的時候,天才。她剛醒來也是在醉中,還未消殘酒的餘醉之中。孟浩然剛醒來的時候是意識未完全覺醒的、不覺的本能狀態中;而李清照剛醒的時候是醉意未全消的這種朦朧狀態中。但是雖然都未完全清醒,孟浩然就隨著思緒自然地發出向前,而李清照心裡卻有一塊心病。為什麼有一塊心病呢?大概她昨天晚上之所以對著「雨疏風驟」不停地飲酒,就是在可憐、甚至在惋惜雨中的海棠花。所以她還未完全清醒的時候,心裡頭一道殘念就喚醒了她,立刻就「試問捲簾人」,可能是小丫鬟、侍女、小丫頭。

你看她剛醒來,因為心中還留著昨夜的殘念,所以立刻就要問,「試問捲簾人」。問什麼?不用說,因為看回答就知道了,小丫頭說「卻道海棠依舊」。一個「卻」字非常好,點出和李清照心中所想完全不同,也由此引出最精彩的最後一句。小丫頭說,海棠花沒什麼事兒,跟往常一樣。李清照這時候剛剛醒啊,搖搖頭,怎麼可能呢?「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為什麼?昨夜一夜雨疏風驟,流水落花春去也,是不是?在那個「雨疏」雨點敲落還好,「風驟」,這個風是比較大的,當然「雨疏風驟」還有風雨時大時小的這種變化在裡頭。這時候海棠花的葉肯定是沒有問題的,經過雨水的滋潤它一定早晨變得越加地飽滿,這叫「綠肥」。而海棠的花瓣卻經不起風吹雨打,在一夜的雨疏風驟中一定花瓣飄零,所以她說這時候叫「紅瘦」,「紅瘦」是「流水落花春去也」。

所以你看李清照剛醒,也是一片活潑潑的生機,但是和孟浩然不一樣。不一樣在哪?一個是年近中年的隱者,一個是春光燦爛的少女;一個的思維那麼朦朧而隱約,再轉而清晰,另一個的思維上來就是非常清楚的,就是直接奔著一個問題去的。當然兩者都是非常天然,都是那麼具有自然的生命的生機的。但是李清照在少女時期有這樣的心態,有這樣的春曉初醒時生機盎然的提問是非常自然的,而孟浩然到時近中年的時候還能夠在山中隱居,產生如此天然活潑的《春曉》,那就非常難得了。所以,杜甫說他「清詩句句盡堪傳」。為什麼「清詩句句」呢?是因為不論世事滄桑、現實變化,他都擁有一顆赤子之心。所以,孟浩然在當時雖然沒有仕途上有什麼驚人的表現,可是他的詩作在當時即負盛名。死後不到十年,他的詩集就兩經編訂,並送至秘府保存。

所以《春曉》的語言,我們回頭再來看一下。它的意境渾然天成,它的語言平易淺近,一點點都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跡,而言淺意濃,景真情真,就像是從心靈深處流淌出的一股泉水,晶瑩透徹,讓人讀之如飲甘醇,不覺而自醉。

雅坤老師朗誦《春曉》

相關焦點

  • 唐詩鑑賞:孟浩然 · 春曉
    春曉孟浩然·五言絕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酈波講解:春曉·孟浩然愛上古詩:孟浩然 · 春曉經典詠流傳~有溫度的故事店:陪你長大春曉孟浩然·五言絕句春眠不覺曉,春日裡貪睡不知不覺天已破曉,✦曉:天剛亮的時候,✦春曉:春天的早晨。
  • 《春曉》隱居山中的詩人孟浩然
    《春曉》孟浩然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小朋友要注意一下,這個「春曉」的「曉」啊,就是早晨,天剛剛亮的時候。所以這首詩就是在寫春天的早晨。再說說這首詩的作者,孟浩然叔叔。他是湖北襄陽人,所以人們也叫他為孟襄陽。年輕的時候,孟浩然和我們的老朋友李白一樣,也喜歡幫助窮人,經常把自己的錢財拿出來給那些遇到困難的人。後來,李白和孟浩然還成了好朋友,李白曾經寫詩稱讚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意思就是,我非常欣賞孟浩然,他的風流才情天下人都知道。
  • 孟浩然是一位田園詩人,他的《春曉》一詩,體現了詩人的田園情懷
    孟浩然書影繪像孟浩然的詩歌膾炙人口、家喻戶曉,傳唱千年經久不衰孟浩然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歌,他的成就都體現在反映田園生活的詩作中,他的詩作通俗易懂,即使到了現在,他的很多詩句都在傳唱中。像孟浩然的《春曉》詩被選入了教科書中,成為學習詩歌的啟蒙之作,也成為了打開唐詩寶庫這扇門的一把鑰匙。
  • 唐詩經典之《孟浩然·春曉》賞析
    春曉朝代:唐代作者:孟浩然原文: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注釋①曉:天剛亮的時候,春曉:春天的早晨。②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③啼鳥:鳥的啼叫聲。④知多少:不知有多少。賞析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孟浩然早年隱居鹿門山,後入長安謀求官職,考進士不中,還歸故鄉。《春曉》即是他隱居鹿門山時所作。  《春曉》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覆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
  • 讓人猜意無窮的妙境——孟浩然《春曉》賞析
    ——孟浩然《春曉》每當讀起這首詩,你一定能感受得到作者筆下盎然的春意。詩歌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曲折絕妙的藝術手法,雖看似平淡無奇,卻別有韻味,恰是詩到自然,無跡可尋。唐代一位叫顧雲的文人對其推崇備至,讚美此詩「真景實情,人說不到。高興奇語,唯吾孟公」。《唐人絕句精華》評此詩說「此古今傳誦之作,佳處在人人所常有,唯浩然能道出之」。
  • 詩詞鑑賞:孟浩然《春曉》
    曉:天剛亮的時候,春曉:春天的早晨。不覺曉:不知不覺天就亮了。啼鳥:鳥的啼叫聲。知多少:不知有多少。《春曉》這首詩是詩人隱居在鹿門山時所做,意境十分優美。詩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剛剛醒來時的一瞬間展開描寫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和憐惜之情。
  • 解讀孟浩然:渴望入世,卻走不出自己內心設定的世外桃源
    再不喜歡唐詩的人,一定也讀過孟浩然的詩。從小學一年級開始,我們就知道了孟浩然,知道了這位田園詩人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中華#寫這首詩的時候,孟浩然23歲,正同好友張子容在襄陽鹿門山隱居。
  • 小學生必背古詩75首——10《春曉》賞析
    👆春曉春天睡醒不覺天已大亮,到處是鳥兒清脆的叫聲。回想昨夜的陣陣風雨聲,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春曉》用字淺顯自然,描述情景逼真生動,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尤其後兩句,作者那傷春惜花之情,非常動人心弦。這首小詩,初讀似覺平淡無奇,反覆讀之,便覺詩中別有天地。它的藝術魅力不在於華麗的辭藻,不在於奇絕的藝術手法,而在於它的韻味。
  • 《春曉》:在美好的春光中,感受詩人的顧影自憐
    孟浩然《春曉》這首詩,不僅朗朗上口,而且詩意悠長,是很多孩子的一首啟蒙唐詩。全詩總共四句。前兩句描寫愛春之情,因為春天睡覺舒服,溫度適宜,沒有蚊蟲,而且醒來之後,還有悅耳的鳥鳴,讓人心情舒暢。一、惜春之情,來自於詩人的焦灼之感《春曉》前兩句,充滿了春日的慵懶;但是後兩句,卻流露出詩人的忐忑。而詩人之所以忐忑,就是因為他知道,好花不常開,好景不常在,春日的韶華,總會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風吹雨打,就此無影無蹤。
  • 王立群:孟浩然詩句「故人具雞黍」,背後有故事
    第一季《中國詩詞大會》,中學圖書管理員石繼航,就《過故人莊》答完題後,請教點評嘉賓王立群、康震兩位老師,孟浩然「故人具雞黍」一句是否用了張範「雞黍之交」的典故。張範「雞黍之交」許多人都認為孟浩然「故人具雞黍」一句,典出張範「雞黍之交」,現在到網上搜一下,好多文章都是這樣講。所以石繼航老師也有此一問。
  • 孟浩然愛春、惜春佳作: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唐朝偉大的詩人不勝枚舉,但其中一位,孟浩然,是唐代第一個創作山水詩的詩人,是王維的先行者。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詩歌流派,又稱田園詩派,後人為了突出兩人對田園詩派的突出作用也稱為:「王孟詩派」。孟浩然的詩以山水田園風光和隱逸生活為主要題材,風格衝淡自然,善於發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會心,抒發真情實感!其中有一首膾炙人口的五言絕句《春曉》,整首詩就像行雲流水一樣平易自然,讓我們細細讀來,體會作者的美好心境吧!
  • 王羲之《春曉》欣賞
    在欣賞集王羲之書法作品《春曉》之前,我們先來賞析這首詩詞。
  • 「明星」教授酈波的第一次講座,竟只來了3個人,如今他卻紅遍全國
    這一懟,讓酈波既無話可說又心生驕傲。當然父親也會與兒子開玩笑。可樂小學畢業時,學校邀請酈波作為家長代表做演講。兒子怕丟面子,千叮嚀、萬囑咐老爸要寫發言稿好好準備,像個小大人。那時已經當了十五年老師的酈波,從來不會照本宣科,卻仍敵不住兒子死纏爛打,準備了一份演講稿,並第一次以念演講稿的方式進行了演講。
  • 《中國詩詞大會》酈波老師,和你一起品讀千古最美情詩!
    開啟「千古最美情詩」之旅,領略情詩背後的絕美情感點下方綠標即可試聽酈波老師課程音頻
  • 孟浩然的詩,美到極致
    作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孟浩然和王維合稱為「王孟」。細讀孟浩然的詩作,只覺清新空靈。孟浩然最會捕捉生命中的詩意感受,簡淨的文字,疏淡的語言,在孟浩然的筆下,卻獨具雅致空靈的氣韻。《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唐詩箋注》:詩到自然,無跡可尋。
  • 孟浩然:有才,任性
    沒錯,這首《春曉》可能是很多人會背的第一首唐詩了,它給了我們關於唐詩的最初印象。短短二十個字,明淨優美,琅琅上口,細品又有一種淡淡的欣喜和悵惘,不愧是孟浩然的名作。孟浩然長於五言詩,律詩和絕句都有許多佳作,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詩句。比如: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 酈波|把詩和遠方帶回身旁
    雖然經歷過演播廳、舞臺這樣的「大風大浪」,但酈波仍然堅守三尺講臺這片寧靜的港灣。低調沉靜的他一走進課堂就變得滔滔不絕起來。那麼,他的旁徵博引、收放自如是如何「煉」成的呢?除了博覽群書以外,這與他獨特的思考習慣也不無關係。
  • 江南才子酈波:一生不可錯過的唯美詩詞
    -愛人說他:「你確實是著了魔」- 酈波老師有一個習慣,無論是上課還是對於要講解的人物,無論是在《萬家燈火》還是後來在《百家講壇》,他都喜歡先花上很長的時間,一個人在秦淮河邊慢慢地來回散步,藉以揣摩、體悟人物的內心與命運。
  • 聽董卿、酈波、康震、蒙曼、王立群解讀詩詞中的悽美愛情故事
    酈波:他純屬自己找堵。康震:純粹自己找堵,給自己找不痛快。你說你跟夫人比別的一萬樣都沒問題,你偏跟她比這個。酈波:對,這就是最好的婚姻。易求無價寶,難得有心郎。——唐·魚玄機《贈鄰女》 康震:魚玄機在追求愛情,可是她所嫁非人,嫁給李億為妾。
  • 漸凍症少年圓夢南師大:酈波為他開講贈書
    今年高考,他頑強地完成了全部6門科目的考試,雖然,與喜愛的文學專業學習失之交臂,但他有個願望,就是聽一堂南京師範大學酈波老師的講座。昨天(9月17日),他終於來到了夢寐以求的南京師範大學。酈波老師說過,我不會武功,但我可以有俠氣。」  書童3歲時被確診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9歲起與輪椅為伴。這是一種遺傳性骨骼肌變性疾病, 表現為肌肉萎縮、肌無力,隨著病情發展會引發呼吸肌衰竭死亡。帶著求醫無果的絕望,王書童的媽媽田青曾想帶著兒子一起離開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