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6.5,《一步之遙》是爛片?不,你又低估了姜文的表達欲

2020-12-25 業心說

「這麼著,還是那麼著」

「這是莎士比亞的問題呀」

這怎麼就落在了上海,這個東方人的世界?

這是《一步之遙》中,馬走日一直在琢磨的問題。

作為大清的遺民,馬走日既懊悔自己沒有保住先朝的江山,又迷惑於這個古老的國度究竟該走向何方。

但在蒸汽機開始推動世界的年代,巨變永遠走在人的想像前面。

淘金的商人、混世的梟雄、掌兵的軍閥,還有自詡文明的洋人,這數千年的古國,劃出了一片上海灘,讓他們上演了一段既光怪陸離、又波瀾壯闊的歷史。

但在這段歷史中,有太多的情節和人物,需要探索,需要爭論,也有太多的煙霧和陷阱,需要破局,需要規避。

《一步之遙》並不是在一個上帝視角,來給觀眾理清一個故事,而是提供一個契機,讓觀眾進入其中,並主動探索。

當然,對於一個面向大眾的電影來說,這無疑是設定了一個是否願意參與探索這段歷史的門檻。

這不是姜文第一次嘗試這麼做,但《一步之遙》還是在口碑上,成為姜文的民國三部曲中最差的一部。

被如此低估的《一步之遙》,究竟講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這得從武大帥的兒子,武七說起。

第一章:大上海,New Money

武七,是軍閥武大帥的兒子。

在那時候的上海,除了租界裡的洋人,真正掌權的就是手握軍權的武大帥。

但作為上海的新興貴族,武七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情,那就是如何將從父親手上偷來的軍費,洗成自己的私有財產。

於是,就有了電影開頭的那一幕戲。

武七先是講了一段自己和葛施裡妮的故事,在這位義大利的貴族小姐面前,武七丟盡了臉面,而讓他丟臉的原因,不是因為他的財力,而是因為他的身份。

武七是軍閥的兒子,他身後所有的財富都來自於一種原始且野蠻的掠奪。

也就說,距離真正貴族他還需要完成一道葛施裡妮小姐的祖輩們曾做過的事情。

即用一種文明的手段,來掩蓋、甚至洗脫他們的罪惡。

所以,武七找到了馬走日,他需要利用馬走日的前朝身份,來完成這道工序。而馬走日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對於這些新興貴族來說,這幾乎是他唯一可被利用的價值。

為了幫武七做成這件事,馬走日和項飛田策劃了一場面向世界的「花域大選」。

這樣一種空前,但並不絕後的盛況,在北洋期間的中國乃至世界,恐怕只有上海能夠辦到。

在開場白中,馬走日和項飛田分別用英語和中文概括了這場選秀要做的事。

馬走日說:要創造歷史項飛田說:要見證奇蹟

雖然這兩個詞的概念並不相同,但對於武七要完成的事來說,歷史就是奇蹟。

那些歐美貴族花費幾代人才完成事情,今天僅憑一場環球選秀,武七就能如願以償。

而在這道洗白的工序當中,最為關鍵性的人物,就是曾在花域大選中奪得總統的完顏英。

作為前兩屆的花域「總統」,這一次她也將理所當然地,捧起桂冠。

也許你會問,這不是比賽嗎?完顏英明明都沒有展現才藝,甚至直言要退出比賽,但為何還是拿到了冠軍?

答案其實很簡單,從頭至尾這都不是一場具有競爭意義的比賽,而是一道必須要有的洗錢工序。

舞臺,觀眾、評委,甚至包括馬走日提到的那場兩國交戰和停火的戰爭,都是策劃出來的故事情節。

從一開始的比賽,到奪冠後的義賣,完顏英的身份甚至包括完顏英本人,都成為了武七用來洗錢的工具。

但選秀,只是洗錢的開始,並不是洗錢的結束。

正如馬走日所說:「武七少爺的錢,洗白了,可是也都白洗了。」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馬走日又犯和當初一樣的錯誤,做什麼事,他都不夠謹慎,不夠堅定。

第二章:完顏英之死

按照原定的計劃,完顏英應該將自己一站一站地「出嫁」到各個買主那裡,然後帶著洗白的錢,交給馬走日和他背後的武七。

但這買主中間,偏偏有一個馬走日特別討厭的人,討厭到他不顧武六的洗白之路,而對買主大打出手。

說到底,完顏英是馬走日的髮小,他們之間的關係按照馬走日的話說,那就是要多近,就有多近。

因為他們都是在前朝的庇護下長大的,但也都是在前朝落幕後,遺留下來的沒落貴族,他們同病相憐,以至於馬走日不願看到完顏英被鍾三兒給褻瀆。

哪怕他知道,完顏英早就失去了她應有的高貴和純潔。

但他們並不是同路而行,完顏英不僅是一個沒落的貴族,而且還是一個選擇向毀掉其家族的兇手妥協,甚至甘願同化的沒落貴族。

在完顏英設想的婚禮中,她竟然選擇「yes,I do」的西式婚禮。

馬走日接受不了這樣的完顏英,之前就接受不了,現在更接受不了。

面對發小的示愛,他試圖用插科打諢的方式,來敷衍完顏英被撩撥起來的熱情。

但馬走日又能在何種程度上超越完顏英的妥協和同化?

「To be or Not to be」

對於這個問題,完顏英徹底放下來了。儘管她成為了傀儡,但也擁有了財富和名望。而馬走日企圖繞過去,但他卻始終在原地,動彈不得。

面對這種進退兩難的窘境,馬走日和完顏英又耍起了祖宗們用來躲避問題的方式。

借著大煙,他們開始做夢。

在夢裡,月亮是圓的,神話是真的。

在那裡,有他們過去的生活、有他們過去的自由、有他們過去的權力。

但夢還是醒了,而完顏英沒能撐到太陽升起的一刻。

馬走日闖了大禍,沒有完顏英這齣洗錢的大戲,也就唱不下去,馬走日也就有了殺身之禍。

但馬走日所擔心的,也不全是生與死,而是沒把事情說清楚,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死。

所以他找到了武六。

第三章:逃亡吧,馬走日

武六是武七的姐姐,喜歡拍電影。用影像去了解真相,這是武六的追求。

正如她父親的家教:「絕不對裝,什麼不能裝?通通不能裝。」

而馬走日自從亡國之後,就一直在裝。

該堅強時,他裝懦弱;該懦弱時,他裝堅強;要說真話時,他說假話;該說假話時,他偏偏要說真話。

對於馬走日來說,那段歷史的真相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所以之前,他對武六撒了謊。如果當時說了真話,如果當時他邁出了那一步,或許事情就一樣了。

但這回,他還是說不了真話,原因也大抵相同。

「馬走日,馬走日」「現在是你求人救命的時候」「你怎麼張不了口啊」

在武大帥面前,他放棄了給自己申辯的機會,面對這些New Money卑躬屈膝,他還是做不到。

同時,他又一次辜負了武六。

還是逃亡吧,或許有一天「我」會告訴你真相,但那個時候,「我」一定是站起來的。

就這樣,馬走日成為了通緝犯,而奉命追捕他的,就是剛剛被自己救下的項飛田。

項飛田和馬走日一樣,都是曾端著前朝皇糧的滿人,但他與完顏英和馬走日都不同,他不但向野蠻妥協,而且還與之合謀。

馬走日他想的是如何繞出那一步,而項飛田卻在馬走日想著何去何從的時候,已經邁到了需要馬走日走四步的地方。

「To be or Not to be 」

這不是我項飛田的問題。

所以即便馬走日曾經和項飛田是共事的夥伴,但他們要成就的目標,卻有著本質的區別。

這也決定了在項飛田得知馬走日成為通緝犯的時候,他堅決站在了洋人和武六這一邊。

更何況,馬走日曾見到過項飛田從人變成「馬」的過程,這種慘相一旦敗露,那些需要用華人的臉面來充當警長的法國人,自然就會拋棄用警服當洋皮的項飛田。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沒說真話的馬走日,成為了千夫所指的逃亡犯。

事實上,從完顏英死去的那一刻,他就已經失去了向世人說出真相的機會,而唯一的希望,就是那個願意聽他說話的武六,但也被他耽誤了。

他以為他能承受不說真話的代價,他以為他能接受眾人對他的詆毀,可事情,還是很快就觸及了他的底線。

馬走日可以容忍項飛田利用他作為升官發財的搖錢樹,但他不能容忍那些文人、戲子將他和完顏英之間的關係刻畫的如此不堪,更不能容忍這些卑劣的人,靠踩著前朝貴族的屍體上位。

他不惜冒著自投羅網的風險,警告王天王不要再演他和完顏英的故事。但王天王知道,馬走日早就大勢已去,而這種警告,反而成為了他變本加厲的素材。

於是馬走日徹底失去理智,或者說他找回了自己。

第四章:槍斃馬走日

打了王天王的馬走日,還是落在了項飛田的手上,而武六要拍的那部戲,終於有了眉目。

這是一個絕佳的劇本,也是一部正在被完成的史書。

項飛天和法國人很高興,因為他們抓住了這個出名已久的「罪犯」。武七也很高興,那筆錢花出去了,卻沒有達到想像中的效果。

而要想完成從「New money」成為「Old money 」的轉變,就得在馬走日身上做做文章,更確切的說,就是從「馬走日之死」這件事上,做做文章。

武六想要拍一部記錄真實歷史的電影,而武七則需要一部合乎各方利益需求的電影,來讓歷史,為他們說話。

所以那筆錢花得如何,已經不重要了,因為錢的多少,並不能在社會地位上,確立他們成為主流以及當權者的地位。

而「槍斃馬走日」的這部電影,將成為一面旗幟,一面躁動、鼓動、煽動民心的旗幟,這才是真正的財富之源。

這部電影儘管它是假的,但一定要真,真才能讓人相信,所以武七需要武六的鏡頭,來呈現出「真」的畫面,他需要武六這個以求真著稱的人來背書,來向世人證明,馬走日是惡人、是兇手、是屠夫。

但武六是個求真的人,要想審判馬走日,依然缺少定性的細節。

既然是馬走日殺了完顏英,那麼究竟是什麼時候殺的?為什麼殺的?又是怎麼殺的?

這些都在鏡頭之外,而外面口口相傳的故事,對於這些細節都是經過文人、戲子、媒體想像的「藝術創造」。

但問題,總有解決的方法。而武六出了一個主意,就讓馬走日扮演馬走日,這才是最真的歷史。

眾人恍然大悟,對於武六來說,電影的關鍵是真人與真事,真殺人,就真槍斃。

但對於武七、項警官還有法國人來說,馬走日殺沒殺人並不重要,他要被槍斃,這很重要。

所以如何勸說馬走日演一回要被槍斃的「馬走日」,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項飛田給馬走日講了一個日本最經典的武士故事。

在故事中,一個兒子,為了救自己的父親,他選擇拋棄真相,而為了讓這拋棄真相之後的事情成為真相,他用自己的死來證明,這就是真相。

這言外之意就是讓馬走日,當一回這個救「父親」的兒子。

但典故是死的,人是活的,用一回狸貓換太子,就能在這個故事中,讓馬走日金蟬脫殼。

但在這個故事裡,還有一層項飛田沒有點明的意思,如果馬走日答應項飛田,要演這齣槍斃自己的戲,那麼就意味著,他要「認賊作父」

誰是賊?

竊取並埋葬歷史真相以達到自己目的人,就是賊。

馬走日,本可以不演這齣戲、慷慨赴死,但他還是在這最需要堅定的時候,選擇了懦弱,他還是沒有走出,那關鍵性的一步。

第五章:武六,你該相信誰?

本該奔赴刑場的馬走日,來到了王天王的舞臺。

在臺下,是帶著「槍斃馬走日」的期待來到劇院的觀眾,他們將見證歷史,他們也將成為歷史的一部分,只是他們看到的都不是真相。

在舞臺上,馬走日將扮演一個殘忍、暴力、嗜血的殺人犯,這是王天王按照武七等人的設想

編纂的劇本。

但現在,他將成為獻給全國觀眾都看到的歷史。觀眾越是歡呼,劇本越是有用,真相就愈發真實。

馬走日崩潰了,他又一次高估了自己的決心,也低估了自己應有的憤怒。

這本是一段設計好的歷史,但馬走日還是演砸了。

當他在面對武六的時候,他怒吼著:「槍斃了我吧!」

武六以為馬走日只是無法接受醜惡的自己,但馬走日在這個時候,終於願意說一回真話。

完顏英的確是因為馬走日而死,但馬走日並不是殺死完顏的兇手

儘管「我」有諸多被槍斃的理由,但完顏不應該受此牽連,歷史的真相,也不應該成為他們隨意差遣的玩物。

但歷史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即便馬走日也給不出答案。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但馬走日沒有撒謊,這很重要。

因為一個謊言的背後,往往會有一個不願讓人知道的理由。歷史本應是坦蕩的,真相同樣如此。

到了這個時候,該做出選擇的就是手握鏡頭的武六,她到底該相信誰?

戲演砸了,就得想辦法補救,好在武七手上,已經有了畫面,就看如何拼接。

王天王是個戲子,也是個編劇,這些材料交到他的手上,已經足夠填補一段歷史的空白。「槍斃馬走日」,基本上是板上釘釘。

而武六則開始思考,她到底是在見證真實的歷史,還是在見證歷史的扭曲?暫時找不到答案的她,選擇將馬走日保護起來,至少不能讓他死。

但武七不能放過這個當英雄的絕佳機會,他需要馬走日的死來讓自己名正言順地擺脫以往的身份。

武六需要他的父親,保住馬走日,而武七則需要的他父親,斃了馬走日。

那個對自己的孩子口口聲聲說著「知道就是知道,絕對不能裝」的武大帥,在這種涉及到自己核心利益的時候,把這些家訓放在了一面。

他既需要外國的勢力來改變自己的地位,他當然也需要馬走日的死來獲取民心。

至於馬走日殺沒殺人,這不重要。

於是,在家訓下學得最好的武六,卻最終成為了棄子。

道理都是好的,但道理卻不是真的。

當武六知道自己的父親背叛了諾言的時候,當所有人都在用馬走日的死,來達到自己目的時候,她選擇相信那個說不清真相但卻與真相最近的馬走日。

這種任性的舉動,讓她站在了那些所謂主流的對立面,她是挑戰者,她是顛覆者,她是求知者。

但馬走日知道,在羽翼還未豐滿之前,她將成為一位意義甚微的殉葬者。

終於清醒的馬走日,決定邁出那關鍵性的一步。在最後的舞臺上,他要用自己的性命保全武六的聲譽和生命,這也是他最後一次撒謊和坦白的機會。

當馬走日的謊言符合底下那群列強、新興貴族、投機者的利益時,他們就讓馬走日說下去,而當馬走日坦白出一些揭露他們醜惡面孔的真相時,馬走日就這麼被斃了。

但至少他已經走出了一步,儘管他耽誤了很多時間用來退縮、猶豫、遲疑,他還是走對了這最後一步。

因為他找到了武六,一個願意探索真相的人,一個願意為真相殉道的人。

只要武六還活著,這一步就能走得更遠。

文章:業心

編輯:業心

原創丨文章著作權:業心影評

未經授權請勿進行任何形式的轉載

相關焦點

  • 被低估還是精品——《一步之遙》影評
    讓子彈飛中,姜文說要站著把錢掙了,而在拍一步之遙時,他說要站在把錢花了。最終這部電影豆瓣評分6.4分,這個評分確實不夠高,至少和讓子彈飛差遠了,是被低估還是沒看懂,是精品還是爛片呢?姜文用他的方式向經典致敬。劇情設置安排上,細節設置上,有人說這講了一個愛情故事,有人說講了一個黑色幽默的悲劇,有人說是一個荒誕的喜劇,也有人說有深刻的寓意,這也就是見仁見智了。如果有時間可以細細的品味各個細節,也許你會看到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 ...首映禮|皮哥|完顏英|讓子彈飛|姜文|一步之遙|馬走日|知乎|項飛田
    預售票房3億,上映後卻被罵爛片,是誰「毀了」姜文的第五部電影。丨本文首發於皮皮電影皮皮電影 / 每天一部精彩電影推薦如果在姜文眾多電影中選一部最差的,似乎非《一步之遙》莫屬。從表面來看,這部電影完美詮釋了什麼叫「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 姜文與電影大師的"一步之遙"
    導演《一步之遙》拍攝於2014年,影片一公映惡評如潮,票房撲街,豆瓣評分6.5。《一步之遙》首先是有原作的,即1921年拍攝的電影《槍斃閻瑞生》,原片根據舊上海轟動一時的真實事件改編。同時,電影中的主人公武六也在拍攝一部叫《槍斃馬走日》的電影。
  • 因為姜文太想表達自己,所以《一步之遙》就該被罵嗎?
    因為姜文太想表達自己,所以《一步之遙》就該被罵嗎?       《一步之遙》因涉嫌有大量軟色情畫面險遭槍斃,幾乎是踩在首映的邊緣通過了審查,其後關於導演姜文「廉頗老矣,尚能飯否」而自導自演了審查風波的一系列傳聞在各路媒體上傳開,接踵而至的則是關於影片本身如潮的惡評。
  • 電影《一步之遙》你認識的並不是真正的姜文
    點擊圖片上方↑」宜都大唐國際影院「並關注,即可了解最新電影資訊。搜索「一步之遙」,兩句話會映入眼帘:一是「首日票房近億元」,二是「普通觀眾差評居多」。影片還未上映,澎湃新聞的一篇報導《送給姜文的掌聲,居然在「一步之遙」開場時就用完了》便拉開了負面輿論的序幕;接著你便從朋友圈裡看到,很多人都在表態說這是一部期待值過高的爛片。作家張冠仁卻給了一個新的角度,來解讀《一步之遙》和姜文。
  • 《一步之遙》是否是姜文的一部大失水準的爛片?
    我並不覺得《一步之遙》很爛,我覺得之所以出現口碑下跌這樣的情況,跟一部分人進行的輿論引導有關。2014年12月16日該片進行了第一次媒體看片,看過之後有一些記者發表了對該片的差評,說一個大師拍出一個看不懂的電影,這影響了後來的輿論走向。
  • 姜文情懷《一步之遙》影評
    當我喜歡上姜文這麼個狂野又有內涵的導演的時候,我選擇的把他的所有作品都找出來看了看。當我看完《一步之遙》的時候我是那麼 的震撼。從看這部電影的窺一斑而知全豹,我看出了姜文的 野心如此之大,他將他的前幾部的電影經歷和古今的 現實情懷雜糅了在一起。
  • 別再捧姜文的臭腳了,《一步之遙》爛的就跟下水道的淤泥一樣
    《一步之遙》是姜文民國三部曲其中的第二部。這部影片可以說是承載了影迷太多太多的期望。看過這部影片的人,我估計第一反應就是先去看看大家的評價,看看是不是只有自己覺得這部影片是一部爛片。評價很多,可有些人的評價比這部爛片還讓人氣憤。他們說:說《一步之遙》是爛片的人都沒看懂,審美不夠,水準不夠!
  • 《一步之遙》是姜文生涯唯一失敗作品?不,我今天要翻案
    《一步之遙》(2014)《一步之遙》的豆瓣評分只有6.5,姜文導演生涯最低。票房不算特別差,但肯定沒有達到各方的期待。對姜文來說最反常的是,這部電影沒能引起太高的討論熱情,在當時冷冷地就過去了。姜文除《一步之遙》之外的其餘導演作品,都是某種意義上的成功之作,只有它算不上。所以從公眾的角度來評價,這就是姜文導演生涯唯一的失敗之作。但是我今天要做的,就是為這部姜文的「失敗之作」翻案。
  • 預售票房3億,上映後卻被罵爛片,是誰「毀了」姜文第五部電影?
    ,滿足自己優先於討好觀眾,導致在擁躉看來,《一步之遙》拍得很姜文,而在普通觀眾看來就是故事割裂,節奏失衡,臺詞古怪,完全看不懂要表達什麼。不過令皮哥奇怪的是,在國產片裡,豆瓣評分6.2已經是一部合格的作品,《一步之遙》 再怎麼差,也不至於淪落到被全網群嘲的命運吧。
  • 《一步之遙》:一個任性導演的任性表達
    《一步之遙》是一部極其自我的電影,姜文用商業大片的錢,拍了一部作者電影,也就是幹了一件很藝術的活。期待獲得類型大片專供快感的觀眾,註定會失望,它有愛情、喜劇、歌舞、冒險、懸疑等類型元素,但絕不是任何一種類型片。每種類型元素,以及整個故事,都被濃烈的個人意識所包圍,它們的娛樂效應,亦隨之被消解、粉碎許多。
  • 楊思卓:《一步之遙》影評,教你如何看懂電影
    兩句話:電影一點兩條線,主題、情愛與恩怨。就是那麼一點,叫做主題;然後兩條線,情愛與恩怨。無論是電影還是小說,這類文學作品都是這樣。拿川菜來來比,主題就是營養,而情愛呢,就是油鹽,恩怨就像辣子,演員出身的姜文當然深知這一點,他的電影裡少不了愛情,也少不了恩怨。
  • 姜文拍的一步之遙到底想表達什麼?
    我對姜文的電影是瘋狂的崇拜,以至於現在存在電腦硬碟裡時不時地拿出來重溫一下。姜文的電影想看懂不是很容易,不僅要溫故知新,而且要充分了解近現代史,才能揣測姜文先生真正想表達什麼!或許還是不知道為好,因為姜文也好,婁燁也好,張黎也好都是想通過各種各樣的表述來借古諷今。以全新的,公正的角度去看待各類歷史問題。
  • 《一步之遙》戲劇化表達,極致的荒誕
    一步之遙,2014自從2010年《讓子彈飛》上映,在國內爆紅之後,所有人都在期待著姜文的下一部作品,網際網路上也出現了無數所謂的《讓子彈飛2》的劇情猜測,有的說師爺其實沒死,有的說黃四郎也沒死於是姜文選擇了全新的故事,將民國奇案「閻瑞生案」進行大刀闊斧的改編,讓其變得十分「姜文」,最後就有了這部《一步之遙》。為什麼說是戲劇化表達呢?
  • 《一步之遙》激活賀歲檔 為爭觀眾姜文越說越多
    而票房方面,《一步之遙》也上演了一場「更正」戲碼,零點場票房上午報收1785萬,下午更正為以專資辦(電影票房)數據為準,後者約674萬元。面對輿論風波,一向不愛公開發言的姜文談興頗濃,通過各種渠道解讀新作。 導演急於解釋 面對各種爭議,姜文回應道:「《一步之遙》和《讓子彈飛》這兩部片子感覺是自己在玩電影,不是說拍一部大家都喜歡的電影。
  • 閻瑞生案:姜文的一步之遙
    《一步之遙》故事原型是1920年轟動上海灘的「閻瑞生案」。背後冒險、懸疑、荒誕、愛情等多重元素吸引著導演,早在1921年7月,「閻瑞生案」就曾被搬上銀幕。那麼,「閻瑞生案」真相到底如何?它如何在93年前鑄就了「中國第一部商業片的成功」?昔日的輝煌,姜文的《一步之遙》能「重寫」麼?
  • 《一步之遙》上映口碑兩極化 《聚焦》訪姜文深度回應
    姜文執導的《一步之遙》於今日上映,說它是2014年最值得期待的影片一點不為過。然而,在前幾日的首映後卻遭遇口碑滑鐵盧。近日,姜文攜新片獨家做客優酷出品《聚焦》節目回應稱:「我希望觀眾看完電影很舒服,我不能要求觀眾。」
  • 參加電影節不容易 《一步之遙》不是爛片
    《一步之遙》亮相柏林難引發觀眾共鳴   影事錄 焦雄屏專欄 內地、港臺電影在1980年代後期很辛苦地打入國際電影節的疆域。除了電影代表團少數人之外,只有臺灣三五個記者能來電影節報導。大家忘記了入圍就是肯定,開始以嚴苛的目光審視參展競賽電影,報憂不報喜,甚至與代表團針鋒相對,尤以此次《一步之遙》為甚。仿佛恨不得國外的媒體與中國同聲出氣,印證它是一部在輕率的網友口中的「大爛片」。  《一步之遙》絕對稱得上去年中國代表作之一。
  • 《一步之遙》
    《一步之遙》亮相以來爭議頗多  搜狐娛樂訊 《一步之遙》在熱議中上映了一周後,「馬走日」終於回到了上海。昨天下午,影片導演姜文和出品人馬珂一同侃侃而談,姜文肯定《一步之遙》是自己拍得最好的電影。  問:你能接受現在對《一步之遙》的負面評論麼?  答:答:一部電影,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這很正常;但對《一步之遙》的負評來得太「整齊」,讓我很詫異。我的前幾部電影也不是人人都喜歡,甚至有人很不喜歡,但這一次,我的確感覺到有一股「電影之外的勁兒」,不知道是從哪兒來的。我只是做了一個不太常規的電影而已,為什麼大家那麼興奮呢?
  • 《一步之遙》公映 評價冰火兩重天
    原標題:《一步之遙》公映 評價冰火兩重天   姜文執導的影片《一步之遙》超大規模的首映和公映後,引發了毀與譽嚴重兩極分化的評論,並不斷在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發酵。他們認為,《一步之遙》荒腔走板式的過度自嗨,是姜文才華傾瀉之下的肆意顛覆與解構。馮小剛對此曾有過忠告:「姜老師的問題是如何能夠節制他的才華。對於他來說,最大的敵人就是淤出來的聰明。」學者王一川評價姜文的狀態是「離地高飛」,他擔心其「飛得太久、飛得太高時難免會缺乏必需的大地情懷及現實物質依託。」任志強明確表示「沒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