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門,老城南中一個「魚龍混雜」的地方。頭上頂著應天高架、內環高架,腳下踏著寧蕪鐵路、南京地鐵1號線。熟悉的「馬鞍山溧水上來就走」吆喝聲,人來人往、車水馬龍。
雖然,車水馬龍不曾為誰停留,但還好有許多好吃不貴的夯實美食。於是,疲憊的心,終於得到了慰藉。
出了中華門地鐵站不遠處,有家「賀記肉夾饃」的小店,大家習慣稱它「中華門肉夾饃」,每到下班點,門口就排起了長隊。夯實的餡料,成了匆匆過客手裡的一份寄託。
小店也就幾平方米,很容易被排隊的食客包圍起來。老闆是一位年輕的小夥子,不怎麼開口說話,但一說話是挺風趣。說自己的目標是想開成連鎖店,最後想要「上市」。
看著牆上的菜單,肉夾饃分兩種,豬肉夾饃和牛肉夾饃。價格從8元至17元不等,但是「饃」字還寫錯了。強迫症的腿鍋忍不了。
對於「食肉動物」而言,8塊錢就可以吃一個滿滿全是肉的肉夾饃。現在最火的搭配是加上「滷雞蛋」和「滷香乾」。
賀記家每一個白吉饃都是純手工製作的,在現在這個什麼都用機器來完成的時代,老闆堅持自己手工來做也是難得。
看著師傅的雙手經過長年炭火烤,雙手的皮膚已經不再白皙顯得黝黑,常年和面揉面雙手已經非常粗糙,就是這樣粗糙的手揉出了嫩白的饃。
純手工和面擀麵來做白吉饃,雖然比較費時費力,延長了製作的時間,但是為了保證每一個白吉饃的口感。
老闆都會選用上等的小麥粉來和面,在用老面來發酵。和好的面,搓成一長條,再一個一個擰成箕子。
在用擀麵杖把一個個箕子擀成麵餅,之後放置在圓形餅鐺上烤一會,等到兩面開始變色的時候,餅面開始慢慢焦黃的時候。在將其放入下面碳爐子的爐璧內進行真正意義上的烤制。
神奇的改變就是從現在開始的,原本扁平的麵餅,開始逐漸受熱膨脹起來,變得香酥可口,烤上幾分鐘便要將其調轉個面,確保雙面受熱均勻。
每一個饃都是現場做,現烤制,確保每一個白吉饃都是那麼酥脆可口,剛出爐的饃,胖嘟嘟,圓滾滾,看著就很有食慾,很想咬上一大口。
好饃配好肉,賀記的肉肥瘦相間,瘦而不柴肥而不膩。別因為怕肥而拒絕肥肉,一定要混合才能感受到油脂的香氣。
與老闆閒聊之間得知,這燉肉的滷子是「精華」,二十多種香料一起上,滷汁融入到切成小塊的肉中,盡情的吸收,融進肉的脂肪肉的纖維中。看著看著,肚子裡的饞蟲已經躍躍欲試了。
饃裡的搭配還是挺多樣的,有同樣滷的十分入味的滷幹和滷雞蛋,有牛肉,豬肉可以根據自己口味的喜好,自己選擇。不過薄皮青椒 和香菜 是默認選項。(不吃香菜的小夥伴可是要提前說喲)。
腿鍋選擇了最經典的搭配「豬肉+滷雞蛋+滷幹」。看著新鮮的薄皮青椒,充滿水分,切下去可以聽見清脆的嘎吱聲音,有種莫名過癮的感覺。
把青椒和香菜處理好先放在案板上,再舀出用慢火煨滷出來的肉,配上Q彈的滷蛋,雙刀齊齊落下,只聽見菜刀相互碰撞發出的叮噹作響的聲音,餡料們不一會就被剁成了碎丁。
之後拿來剛剛從爐中烤出來的饃,劃開一個口子, 將已經剁碎的內餡迅速的放進饃中,饃被裝的可以說非常瓷實。
最後還在舀上一勺滷汁淋在內餡上,讓肉夾饃飽含汁水。
厚實的肉夾饃拿在手上,一時竟不知道該如何下口,似乎不論從哪個角度下嘴,都會將另一邊的肉溢出。對於吃貨,是捨不得的。
活動過腮幫,儘可能大的咬上一口。滷肉沫、雞蛋沫、青椒沫融於口中,甜脆的青椒起到了解膩的作用,滷雞蛋則中和了滷肉的葷味,很是滿足。
現烤的白吉饃吸收了滷汁,更加可以凸出肉的醇香,稍不留神湯汁就會掛在嘴邊。
久而久之,這家肉夾饃就成了大家飽腹甚至滿足的食物。有買上一個肉夾饃裝袋匆匆趕地鐵的背包族,也有買一個肉夾饃去別處吃碗麵條的,或者有從來沒買過但因為看大家都在排隊也跟風買的過客……
周圍店家的小孩也會偶爾來光顧一下「鄰居」的店,一句「好吃」略顯羞澀,也很是滿足。
當人群散去,店家便開始自顧自的忙活起來,收拾案板、更換炭火、加料燉肉,以迎接下一波食客的到來。
中華門,車來車往喧鬧嘈雜,路過的腳步無不匆忙急促,彼此之間逐漸淡出視線。但靠著一番味道,興許會把大家再次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