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是小萬家族的@阿呆
人醜還顏控的追星狗子在此
最近的熱搜,久違地被明星八卦刷屏。
有人公布戀情接受祝福,有人分手互錘一地雞毛,網友們在吃瓜同時,也不停搖擺於「我又相信愛情了」和「我再也不相信愛情了」之間。
只是從來也沒有人試圖釐清「愛情」究竟為何物,而一場戀情的走向,究竟要如何才算圓滿?
如果有人在吃瓜之餘想到這些問題,那不妨抽點時間,看看最近的一部高分法國電影,關於愛情、關於婚姻,關於信任、依賴,關於背叛、傷害,這裡或許都有答案。
《美好年代》
故事開始於一對結婚40餘年的老夫妻:丈夫維克多和妻子瑪麗安娜。
從相識熱戀到相伴走入暮年,他們的感情逐漸冷卻,性格差異帶來爭吵也日漸增多。
維克多曾是成功的插畫家,但網際網路的興起使他不再被需要,日漸萎靡的他沉溺在對輝煌過去的緬懷中,拒絕接受新事物,甚至堅持不用手機。
妻子瑪麗安娜則學習熱情高漲,熱衷新興事物,VR也玩得風生水起。陳舊的伴侶讓她慢慢厭煩,於是選擇了出軌另一個更有激情的人。
失意的維克多決定接受一個「花錢造夢」的項目(類似《甲方乙方》的好夢一日遊),讓道具搭建的擬真場景和專業演員的幫助帶他回到1974年5月16日——他與妻子初遇的那天。
在這個體驗項目中,一對年輕情侶也正面臨著種種感情的考驗。
他們是項目導演安東尼,和即將扮演維克多年輕妻子的演員瑪格。
終於,在圓夢的這一晚,瑪格帶著耳機走進重建的酒吧,坐在了老維克多面前。
同一個時空,戲裡與戲外,維克多與瑪麗安娜,安東尼和瑪格,他們四人都在盡職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安東尼一邊指揮瑪格說臺詞,一邊質問她是否出軌,妄圖掌控一切的欲望溢滿屏幕;
瑪格一邊按照指令扮演者維克多的妻子,一邊和監視器後的男友繼續控制與被控制的爭吵;
妻子瑪麗安娜明確知道自己出軌並非移情別戀,但當身邊躺著的不是維克多,她發現自己連打呼都無法容忍;
而當圓夢計劃逐漸脫離劇本,老維克多不再通過面前年輕貌美的女孩子尋找回憶中的妻子,他開始對瑪格有了更多好奇和愛慕……
通過老年的婚姻和青年的愛戀直觀的對照,《美好年代》鮮活地呈現了兩者的關係和區別。
年輕時,愛情是一切,自我在愛人面前,只有無止境的退讓和妥協,偶爾委屈,卻也常常甘之如飴。
就像瑪格對安東尼說的,「我曾經想要打籃球、吃麥當、聽rap,為了你我卻只能假裝喜歡詩歌和戲劇」。
暮年之時面對相守一生的伴侶,卻也會因為厭倦平淡日常、厭倦日漸老去的自己而傷害身邊人。
而當犯錯的瑪麗安娜試圖挽回時,她也許會驚訝:愛情在丈夫維克多身上再次悄然發生,只是這一次,對象不是自己。
說起來,《美好年代》似乎就是一個俗套的愛情故事,但導演尼古拉斯·貝多斯技高一籌,用一招戲中戲來實現今昔對比、虛實映照。
在這鮮明對比下,愛情的詩意和婚姻的殘酷一覽無遺,這個俗套的愛情故事,自然得到了升級與深化。
而這已經不是導演尼古拉斯·貝多斯第一次技驚四座。
2017年,他的導演處女作《阿德爾曼夫婦》同樣試圖探討愛情與婚姻的本質。
這部貝多斯自編自導自演的作品圍繞著名作家維克多·阿德爾曼和他的妻子莎拉展開。
他在片中飾演作家維克多,扮演妻子莎拉的,則是多莉亞·蒂利耶(同樣也是《美好年代》中瑪格的扮演者)。
通過兩人跨越近半個世界的相識相知、結婚生子、相伴到老,愛情與婚姻的所有美好和醜陋盡數得到呈現。
兩位年輕演員化妝後扮演老年時代
多巴胺分泌旺盛時,戀愛中的男女偉大到可以做任何犧牲;激情退去後,對方不再無趣也能成為爭吵和傷害的理由。
如果婚姻是唯一,是忠貞,維克多卻能在妻子臨產時與偶遇的書迷偷情;如果婚姻是一旦破裂無可挽回,莎拉又為何會在再婚後選擇再次與維克多私奔?
說到底,人與人的關係從來也無法靠愛戀與激情長久維繫,婚姻的絆腳石也大多是猜忌和懷疑而已。
作為處女作,《阿德爾曼夫婦》讓導演尼古拉斯·貝多斯備受關注。
第二部作品仍然挑戰同樣的命題與風格,可見導演基底深厚,功力到位。
前者借寫作鐫刻一生,後者託電影夢回午夜,兩部作品都有著法國電影獨有的浪漫。
揭開殘酷真相卻從不表達對愛情和婚姻的失望,而是堅定順從內心、追求熱愛,更是導演作為法國人獨有的氣質和風格。
兩部作品都在探討愛情與婚姻這一恆久命題,但導演沒有避開其中的真實和殘酷,成品卻也不令人討厭,這大約是因為,兩部作品中有導演如出一轍的巧思設定。
處女作《阿德爾曼夫婦》中,維克多與莎拉相遇的畫面用開場一分鐘長鏡頭交代完畢。
交代初遇之餘,還用色調布景和鏡頭調度刻畫了1971年的時代背景,足見導演功底深厚。
之後維克多成名、買房、結婚、懷孕的情節用幾個鏡頭一閃而過,既交代清楚兩人的幸福過往,又前後映射,暗示著幸福並不長久。
故事安排錯落有致,也是導演對節奏精準把控的一個體現。
之後的情節中,維克多常年壓抑酗酒的母親跳樓自殺,同時父親在野外狩獵。
父親扣下扳機-妻子墜落-鳥兒落地,幾個鏡頭簡單交疊,避開了殘忍畫面的同時,也在隱喻母親的死亡,背後是每一個家人的漠視在推波助瀾。
導演以小見大的功力,可見一斑。
至於兩部作品中一脈相承地對愛情與婚姻的深刻探討,如果不是導演尼古拉斯·貝多斯對情感有著細膩的感觸,那就一定是他天賦異稟。
再或者我們也可以選擇相信,這一切都是法國人的浪漫天性使然。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絡,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繫我們。
【阿呆往期文章】
點擊即可閱讀
這場被隱瞞的事故,與99%人類有關
9.2分46億,它們才是爆款來源
耽改當道,下一部《鎮魂》《陳情令》何時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