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偶爾吃瓜的人來說,我是不合格的。畢竟當羅冠軍今天衝上熱搜的時候,我還以為《以家人之名》又新登場了一個角色。當然,這部電視劇我也沒看,只是它最近太火了。
我平時吃瓜主要是為了找靈感,畢竟作為一名心理領域創作者,在各種現象裡面發現一些心理學原理,還是挺有意思的。
但是,羅冠軍這個瓜有點沉重,簡單回顧一下:
某女前陣子發微博稱今天一條熱搜的主角羅冠軍rape了她之後,以此為要挾,要求她與自己交往。於是幾十萬人對此女表示同情並轉發微博,羅冠軍的微博私信、手機、家人的手機等等都被轟炸了。據說當時上了熱搜,然而我的確沒有印象。
後來羅冠軍在半年內換了三份工作之後,現在是無業狀態,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已經社會性死亡了」。
今天,羅冠軍一篇《羅冠軍的自白與呼籲》,似乎預示著事情有變化。某女之前發出的微博也清空了,不過現在網絡上還可以找到一些兩人通話的錄音,看那個意思好像事情沒那麼簡單。
所以,現在這件事就在反轉與不反轉之間徘徊,如果你比較感興趣的話,現在應該還能趕上熱搜沒涼,知道個大概。
畢竟這是一篇討論如何吃好瓜的文章,對細節就不詳細說了。
作為一隻合格的瓜,它首先要符合以下4個特徵:
1、有爭議性。
通常吃瓜事件都是兩方激戰或是互撕,針對瓜的形狀、質感、氣味等綜合評判。如果一隻瓜出現之後,大家都是一邊倒的話,要麼它就不是個瓜,要麼大概率它是個半熟的瓜。
而當它趨近成熟的時候,一部分人就會被打臉。所以這種情況下,很多網友也學會了「讓子彈飛一會兒」。但人始終是情緒動物,太過克制難免壓抑自己,而且如果有些瓜是自己曾經經歷過的,那大概率會控制不住。
這種情況下,切記把你要說的話打個3折,再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在接下來的吃瓜中,留有餘地。如果實在忍不住,就想想前陣子那個把衣服上塗滿化妝品冒充血跡,誣陷老師的網友。
那個瓜在今年來說,算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個了。
2、會讓很多人似曾相識,見過
瓜畢竟要從種子、發芽、生長等一系列過程中成熟起來,所以但凡是一個瓜,就一定有成長的過程。你平時就會不經意間刷到過類似的內容,而當時機成熟時瓜就會送到你面前。
當然,如果你像我一樣,對突如而來的瓜感到有些莫名其妙,那麼不妨去看看菜地,有沒有它生長的記錄,以確保瓜能吃全。
3、不斷發展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作為一隻頑強的瓜,勢必會強勢生長。各種各樣的信息如養分一樣,被瓜充分吸收,不斷長大 。這時候我們就要增強判斷力了,畢竟會有黑心的瓜農,靠抹黑、添油加醋博取關注,最後把一眾網友當猴耍。最後,生氣的還是咱們自己。
就拿譚松韻庭審的事情來說,當天不斷有什麼證據消失、被告當庭撒尿的謠言出來,騙了多少人?連帶著還把一些大V給禁言了。我們要知道,但凡是有利益的地方,就一定有黑心的人,吃瓜也不例外。
4、細節充實
如果只給你一粒種子,那麼就沒什麼可分析的。但如果是一個成熟的瓜,那麼它的紋理、口感、大小、運輸過程都可以拿來分析。所以當我們看到一個瓜沒有任何生命跡象的時候,就要警惕,它真的是一個瓜嗎?一口下去會不會硌掉牙?
當一件事情邏輯過於簡單,或是只強調一個人某個特定的性格方面、事情只有單方面的呈現時,要提高警惕。被情緒化左右之後,被利用的不爽,會影響到你的心情。沒準還會因為某個不當發言被群嘲,得不償失。
其實,吃瓜也要吃出調性,就像吃西餐為什麼那麼多步驟,無非是增加儀式感。所以在面對各種瓜時,我們也要拿出吃瓜人的素養來,仔細品味,理性評價。這個瓜沒熟那就是沒熟,這是評價;但你非要說人家醜到沒娘,那這就不紳士了。
而那些心懷不軌之人,就等著看你吃瓜吃到失態,於是你明明只不過是吃了兩口瓜,卻變成了一副醜陋的嘴臉。
吃就好了,如果堵不上自己的嘴,那就多吃點。強行把自己拉到隊伍裡,其實並不經濟實惠。就這樣吧,我要去排隊吃浪姐的瓜了。
文|@鴕鳥說話
圖|weibo.com;colorhub.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