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原創| 瓜田在逃「猹」——我們為何如此熱衷於吃瓜?

2021-02-15 受眾研究中心

關注

2021年1月,從鄭爽「疑似代孕生子」,到華晨宇「是的,我們有一個孩子」,再到陳年瓜「毛曉彤陳翔錄音」披露,娛樂圈的爆炸新聞一茬接著一茬。吃瓜群眾戲稱,自己就像一隻猹,在瓜田裡上竄下跳。(「猹」出自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是一種愛吃瓜的生物。隨著「吃瓜群眾」一詞的出現,許多愛好八卦的人士開始自稱是「猹」。)

「我天,XXX上熱搜了」

「我跟你說,XXX和XXX離婚了」

「你知道嗎,XXX和XXX..」

當你正在認真做其他事情的時候,如果身邊有人竊竊私語,你是不是會忍不住豎起耳朵偷偷聽,或者直接加入其中——沒有人能抵抗吃瓜的吸引力。

 

「吃瓜」一詞源自網絡表情包「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用於形容圍觀某事物的人群。2016年,「吃瓜群眾」入選當年十大流行語。由此,「吃瓜」作為「八卦」的代名詞流行開來。

「吃瓜」吸引力來自於它能讓人感覺到興奮和快樂。羅賓·鄧巴在《梳毛、八卦及語言的進化》中談到,人類八卦閒聊是一種社交行為,和靈長類動物互相梳毛撓痒痒一樣,可以刺激內啡肽的分泌,讓人感覺到興奮和快樂。因此,用「吃瓜」打發時間能夠讓人們實現生理上放鬆,免除精神壓力。

在刻板印象裡,八卦似乎總是和女性有關。但要知道,「吃瓜」並不僅僅是女性的專屬。

有研究證明,雖然女性在討論八卦的次數上多於男性,但在講評價性八卦的量上男女之間並沒有顯著差異1。比如,以女性為主的八卦討論組「豆瓣鵝組」和男性為主的「虎撲」,在八卦討論上都顯示出了同樣的熱情。可以說,男性和女性在嘴碎程度上是一致的。

這是因為八卦本質上是一種信息交換行為。原始社會中,人類需要通過信息交換維持自己在群體中的關係。羅伯特·賴特在《道德動物》寫道,通過親身經歷來搜集情報,費事費力,還可能有危險。而八卦閒聊,可以讓我們迅速知道誰可以合作,誰是混蛋,哪裡有危險和機會。

可以說,八卦是一種良性的信息交換行為,可以消除信息的不確定性,讓我們發現潛在的危險。

 

同時,八卦也能成為我們的社交資本。埃姆裡斯·韋斯科特在《惡習的美德》中認為八卦不僅能滿足個人心理上的快感,而且能促進社會制度運行,尤其是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親密」。 

八卦也是人們追尋認同感,探討價值觀的工具。竇文濤說:「到今天,我們所有的人生問題,都可以拿明星的故事和名字來聊。」小三、出軌、代孕、棄養……看似是討論明星的八卦事件中,實際上是在輸出自己的觀點,折射個人的價值觀。

//鄭爽代孕棄養事件之後,引發了人們對於代孕這一社會事件的討論

今天,八卦依然在我們社交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通過討論八卦來篩選志同道合的朋友,減少與陌生人之間的距離感,增加朋友之間的親密感。「聽到八卦就像拿到贓物,它使你立刻成為向你傳播八卦的人的同謀。」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八卦都能讓我們快樂,相比之下,我們更熱衷於談論明星的八卦醜聞。

深圳大學腦功能與心理科學中心團隊研究證實,當人們聽到明星的醜聞時(對比聽到明星的正面新聞),大腦獎賞迴路表現得更為興奮。2 因此,我們聽到明星的八卦醜聞,就像吃下一份高熱量的甜點或油炸食品一樣愉快。

 

吃瓜看起來是在對別人的事情指手畫腳,實際上卻是在關注自己。社會比較理論認為,人們需要通過和他人的比較來維持穩定和準確的自我評價,以及維護自尊和自我價值。

當今社會中,明星往往佔據較多的社會資源,在追求去中心化、生活化、互動性的網際網路時代,人們不再嚮往完美而精緻的「前臺」人設,更加渴望平視,渴望共性。明星的醜聞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他的社會地位,普通人的自我感覺可能會變得良好。

//《緊急公關》中談到,明星的完美人設都是包含商業價值的,在現實生活中明星也只是普通人。

同時,當我們圍觀明星的負面新聞時,我們很容易產生道德上的優越感。道德許可理論認為,人們心中有一個道德銀行,當我們做善事的時候會形成一定的道德積分,這種積分會在我們做不好的事情的時候進行「收支相抵」。

圍觀明星的醜聞八卦,雖然我們並沒有做什麼道德上的善事,但看到別人道德敗壞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對自己的道德產生自信。

回想你的吃瓜時間線,是不是被幾個社交平臺佔據了全部的注意力。從微博熱搜看到消息後激情轉評,隨後再到豆瓣各大吃瓜小組熱火朝天地討論,同時還要在微信上的私聊小群和朋友圈搬運瓜。如果說,吃瓜群眾如一隻上竄下跳的猹,那麼平臺就是那位刺猹的人。

 

1977年,達拉斯·斯麥茲提出「受眾商品論」,指出媒介公司的使命其實是將受眾集合併打包以便出售,媒介公司的真正商品是受眾群體。

如今,看上去網際網路技術給予了我們一定的自由,但實際上微博熱搜榜已經將我們應該關注什麼、討論什麼安排得明明白白,關注八卦的我們成為了局中的商品。

畢竟,免費午餐的享受者不僅僅是在消磨時光,還在創造價值,而這種價值,最終將通過購買實現。

面對日益複雜的信息系統,受眾的注意力成為了稀缺資源。諾貝爾經濟獎獲得者赫伯特·西蒙在對當今經濟發展形勢進行預測時說道:「隨著信息的發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為了獲取更加準確的用戶信息,平臺藉助大數據技術捕捉用戶的瀏覽信息進行推送,同時根據多項指標預測購買力,向廣告商收取費用。

 

看上去,我們是嬉笑怒罵的旁觀者,實際上,早就成為了兜中魚,籠中鳥。

2016年,藝人喬任梁去世後,各種八卦消息在網絡散播,謠言不斷。作家韓寒在微博上發表了這樣一段話:

2017年,劉震雲小說《吃瓜時代的兒女們》出版,書中描寫了吃瓜時代裡現實又荒誕的人和事。

他曾說道,小說的主角其實是從沒有正面出現的「吃瓜群眾」,是這些群眾在用關注力推動小說的情節發展,他們是網民和輿論,是街上的看客,還有正在看這本書的讀者。這些故事經過網絡發酵,成為我們小圈子的談資,於是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和興奮,似乎我們的每一次「吃瓜」行動都在改變著這個世界,我們因而越加熱衷吃瓜。

在我們的文化裡,曾對「吃瓜」這種行為持批判態度。比如魯迅先生在他的小說《藥》裡,對這類「看客」進行了尖銳的諷刺:「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 

勒龐在《烏合之眾》寫到,群眾的情感是衝動、易變和暴躁的。當我們獨立思考時,我們是理性、周全的,一旦我們處在一個集體後,就開始失去理智。當個人隱身於「吃瓜群眾」這一群體之後,似乎所有刻薄的言語、肆無忌憚的圍觀都變得理所當然——這件事與我無關,我只是個看熱鬧的。

 

誠然,人類的好奇心無法避免,但八卦也應該有八卦的操守。畢竟,現實世界不能淪為「娛樂之城」,我們也不能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在吃瓜之餘,少一點盲從和衝動,多一點思考和理智,才不會在「狂歡」中迷失。

參考文獻:

[1]Megan L. Robbins,Alexander Karan. Who Gossips and How in Everyday Life?[J].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2020,11(2).

[2]Peng,Li,Wang,Mo,Chen. The ugly truth: negative gossip about celebrities and positive gossip about self entertain people in different ways[J]. Social Neuroscience,2015,10(3).

*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本期內容由「受眾研究中心」編輯整理,歡迎分享至朋友圈,其他媒體或公眾號轉載須獲得授權。

相關焦點

  • 每隻猹撐死的背後,沒有一片瓜田是無辜的!
    我仿佛像個在瓜田裡上躥下跳的猹……麥艾斯!每個忙於吃瓜的瓜猹,想到揭開傷疤的當事人,都會感jio心裡五味陳雜……我們作為圍觀群眾都看不下去,為什麼有的人卻可以沒有心呢?所以這裡的tea和我們說的「瓜」一樣,被賦予了八卦之意,是中英文裡的巧妙對應。而spill表示的是湧出、溢出,所以spill the tea就是我們常說的爆料、吃瓜的意思。例句:Okay girls, it is time to spill the tea.好了菇涼,是時候爆料了。
  • 不保熟的戀情瓜,你吃夠了嗎
    本「猹」最近忙於各個瓜田吃瓜,剛準備歇歇,魯豫阿雲嘎的戀情瓜又從天而降。本著吃瓜絕不甘於人後的原則,我點開了爆料,發現依然是「同款錘」事件。你們品一品這節奏,我對 「八倍鏡女孩」的敬意從心底油然而生!按照同款即情侶的節奏,難道我們的寶媽和弟弟也要傳緋聞嗎?這一波操作也是沒誰了。
  • 黃曉明Baby的瓜,為何吃瓜群眾永遠不嫌煩,反而特別愛吃?
    #楊穎否認曾插足黃曉明李菲兒#身為一個吃瓜群眾,黃曉明和Baby的戀愛和婚姻生活,一直是產量豐富的瓜田。每當你覺得日子索然無味的時候,他倆總會提供一些瓜出來給大家吃。可以說,目前他倆就是華娛圈最大的戀愛婚姻真人秀,就和《楚門的世界》一樣。近幾年人們一直在吃的瓜是他倆到底什麼時候會分開,然後從蛛絲馬跡中尋找各種線索。只是一直都沒有吃到真實的瓜。
  • 我的吃瓜故事:人家都是五行缺水缺金啥的,我可能是缺瓜
    來來來,吃西瓜文字原創 / 吳爾蓉西瓜是我最愛吃的水果之一。現在不論在哪個飯店吃,一年四季最後一道菜,必然是以西瓜為主的水果拼盤。每當這時,我都會一飽口福,吃個光光。那紅紅的果肉清涼涼,甜滋滋,解渴又解饞,感覺好極了!這讓我想起童年時代對它的渴望。
  • 不,我是猹.」
    不,我是猹。」我首先聲明一下,我今天不是要來黑張杰的,雖然我對他不感冒。今天我要和大家聊的話題是關於魯迅的文章《故鄉》裡多次出現的那隻喜歡偷瓜的猹。「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地刺去,那猹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 我們吃的黃瓜是綠色的,卻為何叫「黃」瓜呢?
    但偶爾也有一些名字讓後人感到很匪夷所思,比如我們平時在超市或菜市場看到的黃瓜,其顏色卻是綠色的!那麼並非是黃色的它,卻為何叫「黃」瓜呢?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這個話題。黃瓜的原產地並非中國,而是源自西域,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建元二年),張騫奉命出使西域,目的是聯絡西域各國共同對抗匈奴,在數次往返的過程中順便帶回了諸多西域特產,這其中就包括我們熟悉的黃瓜。
  • 吃瓜羅志祥,聊聊我遇見過的渣男
    作為一個有嚴重拖延症的小居居,喵醬連吃瓜都不積極,很多時候都是舍友把瓜懟到嘴邊了,才勉強吃一點,羅志祥這個事兒,也是在舍友三番五次的提醒下才了解了一番,當時吃驚程度可想而知。一錘又一錘,喵醬仿佛一隻瓜田裡上躥下跳的猹。。。
  • 還在吃羅志祥的「瓜」?不如學一學周揚青的穿搭,真是又美又颯
    還在吃瓜?不如學學周揚青的穿搭哈嘍,小可愛們,最近小編也是吃瓜吃到不亦樂乎,仿佛一隻在瓜田上躥下跳的猹,不過並沒有閏土過來刺殺,所以是根本停不下來,還學到一個新的短語&34;。瓜也吃過了,激動的心和顫抖的手冷靜下來我們也要回歸問題的本質。
  • 一邊吃瓜,一邊學英語,且學且珍惜
    最近這兩天微博的瓜太多太大,讓人一時竟不知從何吃起!前腳補完網絡上造出的新梗:「來跟羅志祥老師學時間管理」「別看微博了,看看男朋友手機吧」「懂事的男孩子已經開始刪手機記錄了」後腳又發現熱搜轉眼變雙男主……再加上一眾配角的番外延伸劇情,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連環瓜吃到撐。
  • 鄭爽相當瓜田裡的「猹」?發聲Get不到她的點,不管是啥都被罵
    有很多網友說她是真正的吃「人血饅頭」,為了立人設真的太拼了。但是鄭爽就這樣通過微博就像普通的「吃瓜群眾」一樣,說了案件的過程。她只是順利地把這件事情變成了娛樂事件,跟帖中全是她好善良,別的公眾人物都不發聲,除開公眾人物的身份,其實就是和普通網民一樣,關心「吃瓜」大事!
  • 外國人是怎麼「吃瓜」的?
    嗝~大家最近吃瓜了嗎?多兒剛合成了大西瓜回來,順便逛了逛傳說中的「瓜田」豆瓣鵝組。
  • 【起卦吃瓜】張藝興和楊紫的瓜恐怕是個陳年老瓜
    於是韓獅虎應學員們的要求,為學員直播起卦吃瓜,系列性的八卦一下最近娛樂圈的種種感情故事。而且明星作為公眾人物,真相總有曝光的這一天,到時回頭再來看韓獅虎的斷卦是否應卦,也頗為有趣。歡迎關注,一起系列吃瓜。2020年1月23日,在鄭爽的爆炸瓜之後,群瓜震爆。其中有這麼一條:張藝興和楊紫在一起了!但是雙方均已經緊急闢謠。
  • 張馨予diss八組隨便造謠:吃瓜和造謠的區別在哪裡?
    每當某明星又出軌了,某大佬又開撕了,某某綜藝導師又互掐了,最熱鬧的肯定就是微博和我們這些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 本來吃瓜圖熱鬧,有人吃著吃著卻收到明星律師函警告。 網際網路不是法外之地,身為吃瓜群眾,如何安全理性吃瓜,吃瓜和造謠的區別又在哪裡?
  • 熱衷「吃瓜」的當代青年,又因「合瓜」而陷入焦慮
    隨著內地娛樂圈幾位明星接連貢獻了數周的熱搜話題,且不是「生了個娃」就是「丟了對娃」這樣震撼三觀的年度大戲,不僅讓新浪微博和一眾娛樂媒體的KPI考核直接拉滿,同時更是滿足了無數圍觀群眾的「吃瓜」欲望。趁著這波轟動全網的吃瓜熱潮,一款名為「合成大西瓜」的網頁H5小遊戲,也借勢在網上爆火起來,並很快和娛樂圈的大瓜們一起,成為了熱搜榜上的常客。
  • 看瓜園
    一一鄉間拾趣之一(原創)文/吳正宏      在我的童年記憶裡最令我難忘得意的事是我十二歲那年替母親看守瓜園
  • 吃瓜的意思,到底是吃「瓜」,還是吃「瓜子」?
    今年這個跨年,大家吃的「瓜」可是真多,先是2020年的最後一天,於正和郭敬明接連為抄襲事件道歉,讓這一天成為「道歉日」,接著就是於正退出我就是演員,節目裡的所有鏡頭被一剪沒;而郭敬明的新片《晴雅集》剛上映幾周,就傳聞說今天要被下架。大瓜一個接一個,不明真相的網友早已做好準備,前排吃瓜。
  • 有聲中日雙語 丨「吃瓜群眾」用日語怎麼說?
    我們每天都能在網絡上接收到各種各樣的訊息,見識到形形色色的人與事件。網絡上「不發言只圍觀」的網民被稱為吃瓜群眾。 但是廣大網民表示,有時候真是「人在家中坐,瓜從天上來」,吃瓜群眾們吃著瓜等著事件塵埃落定,但是有時候瓜不只是單純的一個事件,而是一連串事件,事情還會突然反轉,整得吃瓜群眾也是措手不及。
  • 瓜!瓜!這兩天大家吃瓜都吃瘋了!今天教你如何正確吃瓜
    嚴料坊減脂專區瓜!瓜!瓜!這兩天大家吃瓜都吃瘋了!今天教你如何正確吃瓜這兩天娛樂圈風波不斷,瓜有點多!數不清的瓜,瓜瓜相扣,瓜連不斷,無中生瓜,那是一瓜未平一瓜又起!那麼如何正確吃瓜,今天嚴sir就教給你!
  • 午休丨「吃瓜群眾」說吃瓜
    就買瓜來說,西北人慣於按麻袋論,遇到好瓜當然一般最少一買一麻袋,回去慢慢吃,可以切成牙兒啃,可以切兩半用勺子挖著吃。切成牙兒可以就著饃饃吃;切兩半的,可以瓜拌炒麵,所謂:" 瓜拌炒麵,香死老漢 " 嘛!如景泰十裡沙河人吃西瓜,可以說是高舉著吃瓜界大纛,那叫一個粗獷豪放霸道不羈驚世駭俗:一拳砸開,半個用來洗手,另外半個用手挖著吃。
  • 吃瓜嗎?瓜老師的瓜
    瓜老師其名頗有淵源,本名程瑛。因其大腹便便,頗有瓜瓜之神態;又因其說話富有呱呱之韻律,被同學同事親切稱地稱為瓜老師。瓜老師操著一口北方口音,逢人便說「sha」。地瓜同學初遇瓜老師是在高一,那時瓜老師教的是直播班,地瓜便想去瞅一瞅直播班的神秘之處,不巧撞見瓜老師。「小盆友,你找誰sha?」地瓜一驚,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