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第一次聽林秋輝說林語堂出生地周邊有個北鬥七星樓群,我的精神不禁為之一振。儘管我常到坂仔搞田野調查,卻未曾見到過有這樣一個土樓群的蹤影。不過我還是相信林秋輝所言不虛。林秋輝誰者?平和林語堂文化館解說者是也!其從事的工作,帶有史工性質,治史者焉能說「白賊話」?!況且,林秋輝見我眼露疑慮之時,立馬就釋疑:你只要登高俯瞰,就可以看到在坂仔的大地上七座土樓蜿蜒排列,形如天上的北鬥七星了!
薰南樓
後來,我專程擇機前往坂仔,想去看看這個神奇的北鬥七星樓群。南靖田螺坑,因有「四菜一湯」土樓群,名氣就一步登天了。如今坂仔若真有這麼一個北鬥七星土樓群,那還能不名壓「四菜一湯」呀?!我這麼一想,便操起手機約林秋輝一起登高欣賞土樓構成的北鬥七星。不巧林秋輝外出了。已定下行程的我只好去找一名坂仔戰友,想請他當嚮導,到能看到北鬥七星樓群全景的制高點去。旅遊經驗豐富的人都知道:觀景地點和角度十分重要!踩不準觀景點,此景就將變為彼景了。出乎意料的是我的這位戰友一臉茫然,也說不準坂仔的北鬥七星樓群到底是那七座土樓!這下我傻了。回縣城的路上,我在心裡默默地告誡自己:看來還是要堅持眼見為實的人生經驗,否則將免不了被忽悠。
賓陽樓內的三眼井
然而,2011年9月初,我上互相網瞎轉,不期在平和縣旅遊局網見到一個招商項目說明:《平和坂仔開發建設「七星土樓群遊覽區」項目》。說明文介紹「坂仔鎮七星土樓群分布在林語堂文博園周邊,建於明朝末年到清嘉慶年間,分別是五美樓、後厝樓、黃墘樓、薰南樓、慶陽樓、賓陽樓和環溪樓,……」
五美樓
一個地方政府的招商開發項目,能是子虛烏有的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曾有機關做過調查,發現坂仔鎮共有七十二座土樓。儘管這些土樓,多數已坍塌。沒坍塌的也很少有人居住了。但這七十二座土樓的存在是不容質疑的。那可是經普查人員一座座數過來的,有樓名、有地點,倒掉了的也有遺址可尋。散落在形若盤仔地形上的七十二座土樓,如果有七座恰如天上的「大熊星座」,那豈不就是北鬥七星土樓群了!
慶陽樓
其實,我對那七座被列入北鬥七星土樓群的土樓,可以說相當熟悉才是。因為這七座土樓,我僅有一座還沒有到過。有的土樓還不止去過一次二次。例如當地鄉民稱之為頂新樓的薰南樓,我到過的次數就在兩位數以上。有來平和找我又想看看平和風光的朋友,我就把他帶到薰南樓來一遊。我所以這樣做原因有三:一是在我眼裡,這座佔地面積3300多平方米的薰南樓,足以代表平和土樓。它的樓名來自《孔子家語•辯樂》「南風之燻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這象徵其文化底蘊的深厚;它的一戶三門,一大挾兩小,絕無僅有;它的每個單元均由前後兩進及天井、兩廂廊組成四合院的形制,排水口統一設計成葫蘆狀,也堪稱舉世無雙;尤其是它的樓埕,更是土樓世界一絕:用清一色細琢精緻的石板條構砌,顯得規整、潔淨,極富目光衝擊力,讓許多遊人不相信它是清朝乾隆十六至十八年(公元1751~1753年)的原版建築。其二,薰南樓距我居住的平和縣城很近,只有十來公裡,比之到蘆溪或大溪去看繩武樓或莊上大樓(我個人以為這三座土樓是平和最值得一看的土樓),動輒要驅車五、六十公裡,無疑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況且,薰南樓周邊還有林語堂故居、林語堂文博園、心田宮、銅壺宮可遊覽。更重要的其三,我想以此向外來的朋友或遊人提供一個樣版,讓他們幫我們平和作一個評價,看看我們這些被「世遺」遺落的土樓,會不會遜色於哪些入選「世遺名錄」的土樓?
薰南樓
至於建成於清嘉慶年間,在北鬥七星樓群裡建造時間最後的環溪樓,我第一次是從一張照片中看到它的身影:四面蕉海中屹立著一座圓形的島嶼。那島嶼有年輪清晰可數。只是那年輪有別於樹木之年齡印記,不是一圈相當於一個春與秋,而是一圈等同於上百年。蕉海中的環溪樓,絕對給人留下奇葩印象。它奇就奇在環境因了蕉林的楔入,春雨來時,可聽芭蕉彈雨;秋天來了,又可賞蕉風送香,讓人不禁要聯想,既便陶淵明崇尚的世外桃源,也不過如此吧!它奇就奇在樓聯別出心裁,上聯為「北鬥祥光輝畫棟景象昭明」,下聯是「南山佳氣護長垣規模豫大」。瞧瞧這幅土樓楹聯裡,竟然早早就嵌進了「北鬥」兩字,以「北鬥祥光」緣起,又以「規模豫大」作結。一個北鬥七星樓群,它的規模能不大嗎?
▲環溪樓鳥瞰
由此不免讓人猜想:莫非當年,環溪樓就是為完成北鬥七星樓群的布局而建的?它的建成也恰好落實了北鬥七星樓群這一「規模豫大」之玄妙!?
來源《語堂故裡》 作者 馬喬
▲航拍證實:坂仔鎮區附近排列著的七座土樓:環溪樓、賓陽樓、慶陽樓、薰南樓、黃墘樓、後厝樓和五美樓,呈北鬥七星之狀排列。林語堂故居又與七星土樓群在方向、位置上的聯繫同北極星與北鬥七星在方向、位置上的聯繫都吻合。
【作者】馬喬,本名賴俊傑。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漳州市作協常務理事,平和縣作家協會主席,著有平和鄉土歷史文化叢書《馬喬文集》一套七本。退休前在平和縣工商局工作,撰寫全國第—本系統介紹地理標誌商標品牌創建的書籍《地理標誌商標務實與探索》,2014年獲評為「中國地理標誌十大先鋒人物」,2017年當選全國地理標誌協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