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TO WORLD
語詞即世界,書寫即遠行。
另一個我,在微信公眾號「我們讀詩」。
文/張海龍
武是什麼?武是止戈,就是停阻刀兵。
練武不是為了打架,而是為了不打,刀尖抵在咽喉上才能和平。
武僧釋延孜在英國倫敦傳授少林功夫十七年,收了不少金髮碧眼的洋徒弟。據他說,正兒八經教老外們功夫之前,他的第一課通常只講這一個字:武。
理解這個字,比學會一套拳法難多了。洋徒弟們習慣了硬碰硬地比拼肌肉,哪裡搞得明白中國人這套聽起來彎彎繞的道理?打就是打,不打就是不打,少林功夫到底行不行啊?
▲釋延孜(1967年-),是少林寺方丈釋永信的弟子,自幼痴迷武術,進入少林之後苦心研究武術格鬥,在1988年就拿到過全國武術散打錦標賽冠軍,此後又在國際武術散打邀請賽等比賽中屢次奪冠,被公認為少林實戰派弟子。
於是,為了證明少林功夫能打,延孜把整個倫敦的各色武館都挑戰了一遍,然後又回到國內打了一場世界拳王爭霸賽。都46歲了,他還這麼拼,其實也是一種修行,更是想把少林功夫所蘊含的「禪武」概念傳播出去。
都說少林功夫厲害,其實比「武」更厲害的是「禪」。
據說,歷史上將佛武融合的一名禪師叫僧稠。少林寺初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是孝文帝元宏為印度高僧跋陀傳教而立。跋陀最早有兩個徒弟,一個是慧光,一個就是僧稠。僧稠修禪的功底深厚,當他具佛武於一身時,正值主持少林寺,所以他倡導拳禪一體,不斷尋找禪與武的結合點。
修行講路徑。所謂「以禪入武,以武悟禪」,意思是以武入禪本身就是修行的法門之一。參佛悟禪和習武練功互為一體,行、走、坐、臥皆為禪。修禪,沒有身份階層之分,誰下足了工夫誰受益。
▲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有一傳奇人物:掃地僧。在少室山上的武林大會上,他輕鬆收服蕭遠山、慕容博,並且能識破各人練功的破綻,能一擊秒殺慕容博和蕭遠山,更有三尺氣牆的雄厚內力。以深厚內力救治假死的蕭遠山和慕容博而全然無事。被視為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第一高手,武功已臻化境。
嵩山少林寺至今仍有一口三人合抱才行的大鐵鍋,據說這是以前少林寺僧人炒菜用的最小炒鍋。那口鍋是明朝萬曆年間的,重達上千公斤,其上方有一橫梁,據說炒菜時和尚必須得來個倒掛金鉤,手持大鐵鍬來回翻炒。江湖上曾有傳言,少林寺裡能進入廚房的都是功力很深的高僧,很多功夫高手的傳說都和廚房或者夥夫、掃地僧有關。雖然難免有某種演繹成分,但那也正是佛教衍生出功夫的真正緣由。
少林功夫各種套路都不花哨,通常都保持在三十六個動作左右,短小精悍直取性命。這些功夫最初源起,除了技法實用之外,更要讓修習者收攏散亂之心,由動入靜。少林功夫步法也基本都在一條線上,這是禪單刀直入的外在表現。禪宗修煉不像其他宗派那樣,如淨土宗需要終生不停地念佛,律宗則是通過清規戒律對行為的約束,只有禪宗直接通過觀心來修行,它和少林功夫有一脈相通的地方。
少林拳譜上說:「蓋以外功之修煉,乃肉體筋骨之事,而內功之修善,實性命精神所皈依。離而二之,則為江湖末技,合而一之,則為神功極致。」少林功夫是以禪入武,身心兩修,追求的悟道解脫,成就的是「講究的是身動心不動」。少林功夫基本特點就是進退一條線,拳打臥牛之地,非曲非直,剛柔相濟。講究的都是陰陽變化,甚至在『一條線』裡求變化,在『臥牛之地』求變化。少林功夫每招每式均納攻防之意,這也正是佛教中「我想打人,人必打我,因果報應,絲毫不差」在功夫上的具體體現。
▲謂因緣和果報,《涅盤經·遺教品一》:「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
少林功夫幾百套功夫套路之中,拳腳和器械之外,「易筋」和「洗髓」才是少林最高深的內功心法。「易筋」就是改變筋脈骨骼,讓身體變得剛柔相濟;「洗髓」即清洗、排出體內的毒素,讓身體從此煥然一新。
習術必先悟道。紀錄片《功夫少林》裡面,被挑選出的六名年輕武僧,他們雖然各自身懷絕技,也還要跟從釋延奧去學習《易筋經》。《易筋經》之易,代表著變通和改換。習練這套功法之人必須突破身心的極限,脫筋換骨,超凡脫俗。
心如野馬,是練功大忌。身體塑造成功之後,就要開始「降服其心」——
甲午年十月初五,大雪覆滿嵩山。釋延奧帶領六位武僧,開始習練一項更加重要的功夫:打禪七。所謂「禪七」,指禪僧以七日為期,閉關坐禪,參究心性,以期證悟。根據需要,從一個七乃至十個七不等,每年冬季打禪七共七七四十九天,至臘月初八佛成道日圓滿。
秋收冬藏,五穀歸倉,精氣內斂,人心易守,這是打禪七的最好時光。可是,不是所有的武僧都能通過禪七。常年練習功夫的人,最怕的就是安靜下來。饒是強悍如釋延孜者,他能打得出少林十八銅人陣,也不一定打得出「禪七」。
▲禪宗的「打禪七」極為隆重,每年「冬安居」都要舉行「打禪七」的修行。為期還是七個周期四十九天。每打「一七」的開始稱為「起七」,結束稱為「解七」,各有規定的儀式。當禪堂對面的韋馱龕前掛出「起七」、「護七」、「監香」的牌示時,意味著進入「打七」的運作過程,等住持穿著便衣、草鞋,將「香板」擲在地上,叫一聲「起」,標示「打七」開始。全體人員全身心地投入這「打七」之中,一片肅靜。
打禪七的目的,是為了除去妄念,明心見性。少林絕學歷來講求身心合一,只有讓習武者勇猛精進,專一不二,方能達到功夫的最高境界。動身,不動心,用一生的時間來用功,這是少林僧人的畢生修行。
鬥轉星移,日升月落。七七四十九天,看似彈指即逝,對「打禪七」者卻無異於一場漫長的煎熬。一鋪薄被褥,一條只能勉強容身的禪床,便是他們閉關坐禪四十九天的所有「行囊」。白天,禪僧們在地板上坐禪;晚上,就在簡單的禪單上就寢。閉關坐禪時不需要有充足的光線,參究心性的禪七,主要是禪僧內心的修證,無須向外尋求,是用心悟,而非用眼看。從禪七開始到結束的四十九天,每天從早晨五點半一直到晚上十一半,一共要坐足整整十炷香。期間,禪僧不能說話,不能離開七堂,一切需聽從維那師的招呼,這無疑是對禪僧的一種巨大考驗。
而考驗的目的就是為了明心見性,除去妄想,正如少林達摩祖師所開示的「屏息諸緣,一念不生」。簡單至極的禪七生活,包含著豐富的智慧訓練,或許就是人們常說的最簡單的外在和最豐富的內在。
▲相傳,千佛殿地上的腳窩是48位高僧常年累月練武而留下的。但據考證,其實是清朝,少林寺為了躲避滿族統治者的壓力,而讓武僧在夜間習武,保證少林功夫密不外傳。
直到出關之日,七位武僧脫胎換骨,恍若重生一般。禪七之後,登堂入室。少林寺最神聖的千佛殿,也對七位年輕的修行者敞開大門。歷代少林武學高僧都曾在此修煉,大殿中的四十八處腳坑,每處都見證了少林功夫的神奇,那是時間的力量。
功夫就是時間,讓奇蹟在時間之河中水落石出。
而絕學,就是覺悟,就是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編輯:生力軍新媒體小組
把世界抱在床上,
意味著你死磕,你炭面焦心,
你頑固,你戲謔,你坦白從寬,
你海明威,你卡斯楚,你切·格瓦拉,
你還「不得不跟烈士和小丑走在一起」,
帶上灰燼的背影。
即便你是一隻巨鷹的標本,
你也得掛在天上,保持俯衝。
起碼,你也得張海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