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都有類似的體驗,當走進一間陌生的房間,或是與一個不熟悉的人碰面時,在心裡對自己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我該怎樣打破僵局,交到朋友?而獨處的時候,有時又會突然想到:「啊,那天我很唐突地說了那樣一句話。」或者是:「哎呀,我當時怎麼說了那麼破壞氣氛的話。」回想起來,真恨不得咬掉自己的舌頭。可是,世上沒有後悔藥,我們只好悔恨地提醒自己,下次不可以再犯。可是這樣的話,又經常弄得自己很緊張,甚至懼怕與陌生人約會。而事實上,從對方的心理角度來看,每個人在與陌生人交往的時候,都希望對方能主動打破尷尬。因此,我們要想攻破對方的陌生人心理防線,就要懂得應該與陌生人聊什麼。恐怕很多人在陌生的環境或陌生人面前都出現過這樣的情況。在陌生人面前,因為怯生,舌頭打滾、語無倫次,越想把話說得盡善盡美,越詞不達意。這就像一個初次登臺的演唱者準備得越充分,演唱效果越大打折扣一樣。戴爾?卡耐基在他的《人性的弱點》一書中提到了人際關係的抑鬱症。是什麼導致了抑鬱?是怯生。反過來歸結於我們不懂得如何說出打破尷尬的話。那麼,我們該怎樣說話,才能將話說到陌生人心裡去,從而避免不好意思呢?為此,我們需要掌握幾個要點: 1.開門見山
如果你經人介紹和一個陌生人或者一個群體認識,你的心跳會不會突然加快,不知道如何是好?逢此情況,心裡不要有顧慮,更不要迴避大家的提問。俗話說:回生,兩回熟。」第一回你就怯生而不語,何來第二回的相熟?要相儘快和陌生人相熟,不說話是不行的,但說話也要講究方式方法。如果面對的是群體,你就不能急於回答他們的問題,以防撿了芝麻丟了西瓜。那麼,怎樣才能把握好與陌生群體對話的語機呢?有幾種開門見山的「開場白」,比如「初來乍到,請大家多關照」;比如「今後我們要一起共事了,我有什麼不妥之處,還請各位包涵」;比如「作為新人,能得到大家的如此熱情,真讓我感動不已」;比如「認識大家很高興」……這樣在群體面前說話,會讓眾人覺得你熱情有加,心理距離也一下子拉近了。無論是對一個陌生人還是陌生的群體而言,沉默不語均被視為對這個群體的拒絕;說話太多也難以讓陌生人接受,而且還會讓人害怕。第一印象是帶有根本性的。如果你沒有管好自己的嘴,在陌生人面前「言失」或過分表現自己所謂的口才,那麼,你就會被陌生人從心裡拒絕。而如果你掌握了與陌生人聊天的語言技巧,你就能輕鬆洞惡陌生人的心,從而輕而易舉地跨過與陌生人之間的柵欄!
2.問話探路
把對方假設成一般過路人,然後像問路一樣,找一些自己心裡有數卻伴裝不知的問題請對方來回答,這樣你就取得了語機上的主動。無論對方的回答對與錯,你都要認真地洗耳恭聽,即使對方說錯了,你也應該「將錯就錯」地表示謝意。因為,這種問話探路的目的並不是要找到什麼答案,而是為了打開你和對方語言交流的閘門。一旦雙方對話的閘門被打開,順流而下,原先那種陌生感自然會消失。因為通常情況下,沒有人會惡意地拒絕一個虛心請教者。相反,只要對方願意搭你的話,你所預期的社交方案便成功了一半。問話探路法只適用於和一個陌生者搭話,卻不適用和一個團隊接觸。 3.輕鬆探微
和一個人初識,有時只需抓住對方工作或生活的某個細節,就會順利地叩開對方的心門,激發彼此交流的欲望。仔細觀察一下你身邊的陌生人,看看他們是否有比較特別的地方,比如對方使用的手機款式讓你非常青睞,比如對方的耳環很特別……談論這些細節會立刻吸引對方的興趣。聊天的話題最好選擇節奏感比較輕鬆明快的、無須費盡思量的,這樣就不會讓人對你的搭話產生反感。有時候,即使無語,只需向對方抱以會心的一笑,也會拉近彼此的距離。當對方有意和你溝通時,無論對方的話是對是錯,切忌否定對方,因為畢竟你們還不熟,一旦被否定,接下來的溝通就很難繼續,前面你所付出的一切細節探微的努力也會因此而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