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機緣,讓海巖先生很早就接觸到了古典家具,並且一見傾心地愛上了這些有著幾百年歷史的「老木頭」,傾其所有地購藏、研究。然而他謙虛地說自己並不算收藏家,而只是一個「玩家」,純粹出於對古典家具的喜愛,在業餘時間「自己玩」。
把玩當成了正經事,
玩出了花活兒,
還玩的兢兢業業,
這就是海巖
一位「愛木成痴」的「玩家」。
▼
海巖先生的古典家具收藏起於一次偶然的機緣,1990年代初單位分配住房,海巖與同事一起購買家具,路過燕莎商城旁的硬木家具店,裡面有很多紫檀、黃花梨家具,海巖想要進去看看,同事勸他不要看,因為 「看進去以後就拔不出眼來了」。海巖堅持進店看了一番,果然一見之下就很喜歡,自此開始對古典家具收藏產生了興趣。
海巖先生和馬未都先生是很多年的好朋友,馬未都先生那時候就帶他去逛一些家具店,幫忙看東西、砍價,有幾次一走就是一整天。海巖笑稱由於那時他編寫的電視劇已經家喻戶曉,馬未都砍價的時候還會借他的名人效應請老闆給個折扣。
看似偶然的一見傾心,其實背後也有著必然性,海巖先生說這就是一種「收藏的基因」。他的家庭環境和生活經歷,使他從小受過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和傳統的東西之間有一種「更加容易的溝通渠道」。而且很多傳統文化比如書法、國畫、織繡、瓷器之間都是相互關聯的,潛移默化地讓人形成一些對中國韻味的理解,最終在血脈裡產生一些共鳴。而且海巖很早就對裝飾設計和家具搭配感興趣,在室內設計中採用過中式家具元素。所以當真正接觸到了古典家具,特別是當懂了一點古典家具以後,便自然會由衷地喜愛,並逐漸進入收藏領域。
海巖先生認為傳統家具的每種木料都各有千秋,風採獨具,並作了深入研究,但在規劃自己收藏範圍的時候,經過深思熟慮,還是決定以黃花梨為主,兼顧紫檀、紅木及大漆柴木家具。首先,他認為收藏不能面面俱到、漫無邊際,還是要給自己一個確定的範圍;其次,他剛開始收藏的時期,黃花梨價格劇漲,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在換價牌,而紫檀價格增幅相對平緩,所以當時海巖幾乎每周末都要購入黃花梨家具,他認為時不我待,要抓緊時機,看準的東西就不能猶豫。
或許是因為設計專業的影響,海巖先生對古典家具材質有著過人的敏銳,收藏和研究進展頗速,多年以前就受中國家具協會委聘,擔任中國傳統家具高級顧問;受中華文化促進會委聘,擔任木作文化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在木器行業廣為人知,撰寫的專業文章和書籍也反響極佳,還常常替人「掌眼」,授課解惑。他認為,一旦進入收藏的範疇,就涉及價格與價值是否匹配的問題。首先從形制上喜愛中式家具,後來慢慢了解其工藝,再後來研究其材料,最後追求形、藝、材俱佳,真正具有收藏價值的珍品。
海巖先生多年前曾寫過一篇《滿城盡帶黃花梨》,流傳極廣。2012年底,他將自己講授紅木家具課程的文字稿加以整理,出版了《姚黃魏紫俱凋零——紅木家具古今談》一書。書中縱談了紅木家具的用材、款式、工藝,在古典家具材質研究方面尤其深入。海巖認為木材鑑別僅憑書籍、教程是無法真正掌握的,不能按圖索驥,必須長期、大量地看樣本,千錘百鍊。
而且因為同一根木材也會有各種局部的變化,所以一定要看大料,從整體入手。海巖先生謙虛地說自己看了十幾年,雖然有了一些「感覺」,但每一次買新的家具還是要繼續總結經驗。其實他對古典家具材質方面的研究很早就得到了業內的高度認可。
著名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生前曾有一個心願,他在世界各國家的很多博物館裡看到過中國的明清家具,但都是被當做孤立的手工藝作品展示。他希望能有一個博物館是在明清樣式的建築裡,按照古人的生活場景來展示明清家具,讓人們不僅僅欣賞家具本身的美,也看到我們祖先的真正的生活品味、生活情趣、生活方式。海巖希望實現王世襄先生的遺願,專門向幾位友人展示了自己藏品和王老的構想,友人們深受感動,表示願意為中國傳統文化出力,於是籌資修建了一座私人古典黃花梨家具藝術館,黃花梨古稱櫚木,故名之為「櫚園」。
櫚園黃花梨藝術館完全還原了古代家具的陳設、使用場景,力圖將中國古典家具文化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從選址到維護,海巖為櫚園花費了無數心血。他為櫚園規劃了一個理想圖景,看到尺寸、功能合適的家具,就盡力買回來「填空」。這個過程既艱辛又充滿趣味,海巖曾笑稱為了收藏,自己平時不捨得多花一分錢,家具成了他最重要的樂趣所在。
但櫚園自建成以來,並未對外開放展示。首先藝術館對外開放運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資金持續維護,而海巖還需要將主要的資金投入到家具收藏中;其次,海巖自認是「秘玩」,希望自己的收藏保持低調,享受「獨樂樂」的清靜趣味。
海巖先生雖然自詡「玩家」,但其實極為關心古典家具文化的傳播和繼承,他說藏友曾小俊在一次聚會時曾有感而發:現在收藏界就這麼幾個人,還互相攻訐,會把圈子弄得越來越小,藏家之間都是朋友,看別人的東西應多說好話,多鼓勵,讓大家有情緒有興趣,讓更多的人進入這個圈子,更喜愛我們老祖宗的傳統文化。
既然都看到這兒了,點個再走唄~
喜歡就轉走收藏唄!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於網絡,由聯拍在線整理編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400 608 1178,如需轉載請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