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反對玩弄感情,反對將感情當人質"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去世

2021-02-08 一朵藥片


2016年7月4日,76歲的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因癌症去世。他同時也是一位詩人、攝影師和畫家。他曾經多次來到中國。近年來,他正在籌備一部《杭州之戀》,並為此接洽過陳道明、李立群等演員,原定今年4月開拍,因為他的癌症而擱淺。

阿巴斯於1940年出生在德黑蘭。他自小性情孤僻,說是自己從小學入學到六年級之前,沒和任何人講過話。是畫畫,扮演了他的避難所。畢業後,他先是從事平面廣告設計,後來開始做廣告策劃,為廣告產品寫詩,並逐步當上廣告導演。9年時間裡,他拍了150多部電影「拍廣告片受到很多限制,但這種限制是有益的。」他回憶說,「在短短一分鐘時間裡能說些什麼呢?必須簡化介紹性的場面,濃縮信息,緊扣主題,讓所有人都能一看就懂。」


阿巴斯說他一生中看過的電影不到50部,他從沒有瘋狂地看電影,也沒有專門跟蹤過某個導演作品去研究。他甚至沒有過類似學徒的階段。他就是那麼自然而然地去觀看,思考,並拍攝下來。即使到晚年,他還說,「從沒有一個月我不會拍攝一部短片,或是錄製一段小電影、拍攝一張照片。也許,今天我對電影的期待就是:當我入睡時,我知道自己又拍了新的影像,就像漁民織網時希望出海時能用它捕到魚那樣。」

📹

先來回顧一下阿巴斯的電影。他自己經常是從一幅內心影像開始寫作劇本的,「也就是說,我是從存在於腦子裡的一幅影像開始建構和完善劇本的。你們可以將我的所有的電影看成一部作品,看上去它們是在講述相同的事情。」


放學後,小男孩阿穆德發現自己把同桌穆罕德的作業本帶回了家。

為了把作業本還給同桌,他只能孤身前行,到對面大山裡的村落去尋找同桌。

由於不認識同桌的家,他處處碰壁……


這部電影叫做《何處是我朋友的家》


很多影迷都是由此記住了男孩阿穆德奔跑的身影,以及導演阿巴斯嚴苛的環境下,用電影傳遞出來的那股暖流。

然而,1990年,伊朗發生了大地震。災難降臨在阿穆德居住的地方。阿巴斯帶著兒子,坐著汽車重返故地,他們帶著印有阿穆德照片的海報四處尋找。


在路上,他看到了許多觸目驚心的景象,廢墟、悲痛的人們、死亡……他們也看到了人們在災難面前表現出來的強大生命力,只是,兩個小演員並沒有找到,雖然有人說看見過他們。

片中有一段對話:

「死了那麼多人,你們怎麼還有心情看球賽?這樣恰當嗎?」

「說真的,我妹妹和三個外甥也都在這一場大地震中死了。但是,有什麼辦法呢?這場世界盃足球賽可是每四年才有一次,不是嗎?而地震四十年才一次。我想,這一切都是神的旨意。」


阿巴斯把這段經歷剪輯成了電影《生生長流》

片中的一些場面後來又出現在電影《橄欖樹下的情人》


那部電影講述出身貧寒、孑然一身的海珊,追求家境優渥但遭地震摧毀一切的塔赫莉的故事。這三部電影被稱作「村莊三部曲」


在這個電影裡,阿巴斯把「青蛙與天鵝」的俗套故事講得意味深長。

阿巴斯總是善於從非常日常平凡的細節裡,發現人類最深的情感。他的生命哲學在後來的《櫻桃的滋味》《隨風而逝》中展現得更為淋漓盡致,也使他跨入電影大師的行列。


《櫻桃的滋味》中,巴迪駕駛著自己的汽車,在遍布工地的郊外漫無目的的行駛,他搭載了一名入伍不久的新兵,出錢要新兵掩埋自己自殺後的屍體,新兵驚慌失措,跑掉了。巴迪繼續尋找埋屍人,可工地上的流浪漢、神學院的學生,全部拒絕了他的請求。一位在博物館工作的老人巴格裡登上了巴迪的車,巴格裡曾經自殺,但最終為櫻桃的甜美滋味所挽留,巴格裡為了治療兒子的病,應承下了巴迪的請託。巴迪在博物館外躑躅,心中似乎產生了動搖……


「站在那頭的人們喜歡往這頭張望,而你卻趕往那頭。你不想再喝口泉水了嗎?或是在水中洗臉?看看四季,每個季節都會帶來水果。夏天有果子,秋天亦如是。冬天帶來不同的果子,春天亦如是。沒有一個母親可以為她的孩子用這麼多種水果把冰箱填滿。沒有一個母親可以為孩子做這麼多。同樣,神對於他的造物所做的亦是如此。你要拒絕所有一切?你要放棄所有一切?你要放棄去嘗試櫻桃的滋味?」


《隨風而逝》則講述伊朗庫德斯坦省的一個小村子裡來了一群工程師。其中一個工程師,對村裡的一切都饒有興趣。他每天跟隨著村裡的小孩到處查看,注意到有個生病的老太太,於是不停地打聽老太太的病情。突然有一天,如風般順暢的日子發生了變化。山上村民挖的坑塌陷了,活埋了村民,醫生前去奮力搶救村民,順道發現那個老太太也在病危中。面對生命的逝去,工程師惆悵萬分……


阿巴斯拍了很多關於孩子的故事:



麵包與小巷(1970)


《課間休息》(1972)


《經驗》(1973)


過客(1974)


《家庭作業》(1989)


《白氣球》(1995)


《讓風帶著我起飛》(2000)


其中有一句臺詞: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想到:雨是值得欣賞的。」



《讓風帶著我起飛》又是一部平靜卻打動人心的電影。很多人對它的喜愛,超過了阿巴斯的其他幾部經典之作。

在伊朗苛刻的拍攝和審查條件下,阿巴斯在影像上總是有很多創新,遊走在真實與虛幻之間。他說:「在電影院的黑暗中,我們給每個人提供著只有夢想和表達夢境的可能……藝術允許個體根據他的喜好、他的法則去創造他自己的真相;它也允許他們不接受被展現的其他真相……一個導演的工作如果試圖改變現實生活,只有通過這種與觀眾的共謀關係才能成為可能……觀眾從我們的「半部」電影出發完成他們的整部電影。」


電影《特寫》(1990)中,導演把一個真實案例改編成了紀實性劇情片,並讓案子裡的原告被告們在故事中扮演自己。 在案子裡,《特寫》的主角海珊是一個因假扮著名導演欺騙他人而被捕的失業工人(他作案的動機很單純,只是想扮演一個導演——為了喜愛的藝術)。而正是因為這個特殊身份的存在,在故事裡,他比其他人多出了一重形象:既是一個導演,又是一個演員……


「我本來想玩電影,卻被電影給玩了。能怪誰?我可能就是個電影的受害者。我證明了我對電影的熱愛,只是方式不太理智。」

海珊在電影中說。



《十段生命的律動》  (2002),他則通過將輕便攝像機安放於車前的固定位置,記錄下了一位中年女性同五名乘客的十段對話……

阿巴斯其他的重要電影還有《合唱團》(1982)《原樣複製》(2010)等。

「我反對玩弄感情,反對將感情當人質。當觀眾不再忍受這種感情勒索的時候,他們就能成為自己的主人,就能以更加自覺的眼光看事物。當我們不再屈從於溫情主義,我們就能把握自己,把握我們周圍的世界。」



📷

除了導演和編劇的身份,阿巴斯同時也是一位詩人和攝影師。「在我的攝影,繪畫和電影中出現了某種共同的東西:一種簡單的顏色和光線,一種特別的意義和時刻。」他說。


「一個人孤獨的時候,凝視著魔力光線下的濃雲的天空,密實的樹木枝幹,一切會非常難。不能與另外一個人一同欣賞旖旎的風景、感受那種愉悅,是一種折磨。這就是我開始攝影的原因。我想以某種方式讓那些熱情或者痛苦的時刻變成永恆。


攝影能夠滿足人的創造欲,讓人接近安寧,具有某種神奇的淨化心靈的功能。人應該懂得觀看,懂得觀察,一切都歸結於觀察事物的方式。秘密就在於有關視覺的知識和觀看事物的方式中,我們擁有兩個無法估量的、值得我們愛惜的珍寶(眼睛)。」


「攝影的神奇淨化作用表現在人處在孤獨中,面對自己的時候……按動快門的「喀嚓」聲沒有攪亂大自然的寧靜,這寧靜被瞬間凝固了。神奇廣袤的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攝影表現的內容,被簡化到攝影機裡,以便人們能夠在內心深處安然地保存下來。我們以某種理想主義的方式觀察事物,認為它們接近於我們想像的樣子。


「有一天我發現,過去25年來零散拍攝的照片,竟然有上千張是道路、車、曲徑。一個很確定的事情就是這些承載著從過往而來的記憶。它們象徵著人類未經記載的尋覓,對生命的尋覓,也許是感傷的,也許只為一口食糧,道路上就畫下了雜亂的線條。」


「道路顯示一個人尋找給養的旅程 / 道路圖解那些無法安寧的靈魂 / 身體就是包裹靈魂的皮囊,載著它從一處到另一處不注意自己皮囊的人永遠也到不了他旅途的盡頭/ 但是人類的旅途永遠在繼續

「我們走過的路就像在地球上面的刮痕

在內心我們有其他的道路

悲傷的路,快樂的路,愛的路,思想的路,逃避的路

有時候從仇恨中冒出來的路,摧毀我們的路,無望的路,

沒有終點的路,如同停滯的河流」

 


「片刻而已

一生卻盡

我自涕零」

編輯整理:郭思遙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參考文獻:《特寫:阿巴斯和他的電影》《隨風而行》等

本文授權轉載自Lens雜誌(ID:lensmagazine)

本期視覺和Lens的其他讀物

在京東、亞馬遜、噹噹、天貓、淘寶、機場中信書店

和各大城市書店均有銷售


點擊觀看「重逢島」原創視頻

相關焦點

  • 阿巴斯去世,伊朗電影何去何從
    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1940-06-22 至 2016-07-04)作者:陸支羽公號:看電影看到死伊朗世界級電影大師阿巴斯因癌症去世
  • 剛去世的馬格南攝影師阿巴斯,曾見證長達444天的「伊朗人質危機」
    當被問及有沒有想過退休,他的回答是:「我退休的時刻,是我去世之時。」如今,他真的可以退休,歇息一下了。電影《逃離德黑蘭》劇照《馬格南世紀經典》(中國攝影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中收錄了一幅阿巴斯拍攝於1979年11月伊朗德黑蘭的照片
  • 阿巴斯突然去世,亞洲電影的頂梁柱塌了
    昨天傳來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伊朗導演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去世了。
  • 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逝世 "櫻桃的滋味"曾獲金棕櫚
    7月4日,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在法國巴黎去世,享年76歲, 距離他今年3月被診斷出罹患腸胃癌只有不到4個月的時間。   阿巴斯是當之無愧的電影大師,眾多天才的電影導演都對他推崇備至,包括黑澤明、昆汀·塔倫蒂諾、埃米爾·庫斯圖裡卡等。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代表人物戈達爾曾經用這樣的語言評價他:「電影始于格裡菲斯,止於基阿魯斯達米!」   阿巴斯1940年6月22日生於伊朗首都德黑蘭,畢業於市立美術學院。他畢業後為了生活曾為交警設計交通海報,也給兒童讀物畫過插圖。後來,他開始拍攝廣告和短片。
  • 伊朗導演阿巴斯去世 馬丁斯科塞斯發文悼念
    阿巴斯(資料圖)。網易娛樂7月5日報導 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7月4日,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歲。1997年,阿巴斯憑藉作品《櫻桃的滋味》收穫一座金棕櫚獎盃。
  • 伊朗導演阿巴斯去世:享年76歲 曾獲得金棕櫚獎(圖)
    阿巴斯(資料圖)。  【伊朗導演阿巴斯去世】據外媒報導,當地時間7月4日,伊朗著名導演阿巴斯-基阿魯斯達米(Abbas Kiarostami)因癌症在巴黎去世,享年76歲。1997年,阿巴斯憑藉作品《櫻桃的滋味》收穫一座金棕櫚獎盃。
  • 馬克馬巴夫,與阿巴斯齊名的伊朗電影大師
    倘若不是因為FIRST青年影展邀請莫森·馬克馬巴夫擔任今年的訓練營導師,可能很多中國影迷都難以記起這位伊朗導演的名字。1990年,馬克馬巴夫以演員身份出現在阿巴斯導演的電影《特寫》中。那一年,阿巴斯50歲,離拍出金棕櫚之作《櫻桃的滋味》還有七年;馬克馬巴夫33歲,剛憑藉《騎單車的人》《小商販》等數部作品在世界影壇嶄露頭角。
  • 從《橄欖樹下的情人》看伊朗大師阿巴斯的紀錄特色和詩意表達
    電影大師戈達爾有句名言:「電影始自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為何會止於阿巴斯呢?因為阿巴斯的風格回歸了電影藝術剛開始時的紀錄面貌,除去了現代技術發展帶來的複雜、華麗風格,又回到了質樸這個審美起點。
  • 從《橄欖樹下的情人》看伊朗大師阿巴斯的紀錄特色和詩意表達
    電影大師戈達爾有句名言:「電影始自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為何會止於阿巴斯呢?因為阿巴斯的風格回歸了電影藝術剛開始時的紀錄面貌,除去了現代技術發展帶來的複雜、華麗風格,又回到了質樸這個審美起點。作為伊朗電影乃至亞洲電影的旗手,眾多著名電影導演對阿巴斯推崇倍至,黑澤明稱阿巴斯的作品「無與倫比」。
  • 追憶「櫻桃的味道」——伊朗電影巨匠阿巴斯逝世
    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4日在法國首都巴黎逝世,享年76歲。  阿巴斯從影40多年,上世紀90年代在坎城、威尼斯等電影節斬獲大獎,讓伊朗電影的藝術水平得到西方世界承認。法國傳奇導演讓·呂克·戈達爾曾這樣評價他的電影成就:「電影始於D·W·格裡菲斯,終於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
  • 反對新本本主義——有感於再讀《反對本本主義》
    反對沒有經驗,不注重實踐的「新本本"。反對為了「新本本"而持有「本本"的人。反對新本本主義!二 調查就是解決問題「你對於那個問題不能解決嗎?那麼,你就去調查那個問題的現狀和它的歷史吧!你完完全全調查明白了,你對那個問題就有解決的辦法了。
  • 一封寫給電影大師阿巴斯的影像「情書」| IDF創投入圍公布
    其中,有一部作品與杭州,與電影大師有關,那就是《與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同行》。導演管鑫,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從小鍾愛阿巴斯的電影,各種頭像都是阿巴斯電影《櫻桃的滋味》裡的「橄欖樹」。阿巴斯未完成的遺作為《杭州之戀》,而那時管鑫正好也在杭州讀書,雖然未嘗得見,但驚聞阿巴斯離世時,他覺得,「那一刻會讓你覺得你得做點什麼事情」。
  • 這位配樂大師,是婁燁、阿巴斯御用
    看死君:在今年第12屆FIRST青年電影展的評委陣容當中,有一位享譽世界的伊朗電影配樂大師,名為裴曼·雅茲達尼安(Peyman Yazdanian)。熟悉他的影迷知道,裴曼曾是電影大師阿巴斯的御用配樂,跟阿巴斯合作過《隨風而逝》等影史經典。裴曼也曾與中國著名導演婁燁合作多年,為婁燁導演的《頤和園》《春風沉醉的夜晚》《浮城謎事》等電影做過配樂。
  • 告別大師 阿巴斯十大經典影片
    主頁君按:今早剛剛得知的消息,伊朗大導演阿巴斯因癌症去世,享年76歲。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電影大師,鏡頭美好而深邃。
  • Emoji表情符號添72新丁:"打臉"、"流口水","孕婦"...你一定要試試
    你的手機裡很快就可以用上"與時俱進"的72新添Emoji表情符號。其中的"大神級"的表情符有:"在地板上打滾且大笑"及"一個在自拍的手"!蘋果和微軟反對"步槍"emoji制定新的表情符過程中一個值得玩味細節是,作為奧運會運動項目之一的"步槍射擊"emoji最後被踢出了列表。 "病毒式傳播"大神Buzzfeed News的透露的內幕是,只是蘋果公司和微軟反對的結果。這個消息在社交網絡上引起了討論。
  • 美國制裁伊朗,為何歐洲3個老牌帝國反對,未來伊朗能否變化?
    不過川普的做法,遭到英法德三個歐洲老牌帝國的反對,因為三國需要伊朗石油。但川普不管這些,誰要買就制裁誰。 不過在美國制裁伊朗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歐洲英法德站出來替伊朗說話,外界不明白,美國與英法德都穿一條褲子,為何替伊朗說話呢?
  • 阿巴斯:永恆的一天
    2016年7月5日,我在生日深夜收到的最後一個消息竟是阿巴斯在巴黎逝去,這樣的巧合真是無常。同樣是癌症發現沒多久就突然去世,同樣是新作發布前後忘我投入,同樣是震撼啟示了我生命思考的謙遜大師,我有幸一同工作過的皮娜·鮑什和阿巴斯,竟如此相似地先後離開。很多人問我大師是不是都孤獨,也許是,也許不是。我理解他作品裡絕望中的光。
  • 日本"小電影"界最勤奮的男演員:跟拍男優"清水健"開工的一天!
    他就是日本"小電影"之王,35歲的Ken Shimuzu(清水健)。他更為人知的名字是Shimiken,也是"小電影"界最勤奮的男演員。Shimiken有著大批瘋狂的粉絲,他對待自己的工作十分認真,也因此從工作中獲得了巨大的受益。他每周的收入高達3.2萬美元,他有五輛車,並經常光顧東京最好的飯店。
  • 張敬軒:我是中國人不是「港獨」 堅決反對分裂
    1月9日晚間,張敬軒在微博髮長文澄清「港獨」爭議,他表示自己出生在廣州,作為一個中國人很驕傲,並堅決反對一切分裂國家的行為。  張敬軒微博原文:  我生長在廣州,這是一個熱情快樂的地方,我的美好的故鄉教會了我熱愛生活,也給予了我身為一個中國人的驕傲。我從小愛音樂、愛唱歌。
  • 阿巴斯三年祭
    當時我身在美國麻省的一座小鎮,得知阿巴斯去世的消息後,深焦編輯部緊急召集英語組,翻譯了這篇關於阿巴斯導演的綜述。毫無疑問,阿巴斯是當今影壇鮮有的大師級人物,曾憑《櫻桃的滋味》獲得1997年的坎城金棕櫚。黑澤明說曾說,阿巴斯是繼印度導演薩蒂亞吉特·雷伊後,上帝派來人間的又一位電影巨匠。戈達爾也曾在觀賞完《生生長流》後發出「電影始于格裡菲斯,止於阿巴斯」的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