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父母來說,孩子開口說話是一件莫大的喜事,孩子開口說話意味著孩子的語言發育基本上沒有問題了。但每個孩子開口說話的時間都不一樣,有的孩子開口的早,媽媽高興,大家也連贊「聰明」;有的孩子說話晚,父母愁得不行,大家安慰「沒事,貴人都是開口晚」。
對於孩子說話的這個問題,每個人的說法都不一,其中的個別心酸只有孩子的家長知道。孩子說話的過程,看似是他們成長的一個階段,實際上卻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
孩子多大會說話才正常
孩子4個多月時,偶爾會發出一兩句模糊不清一兩個字,不過這時的孩子還並不明白自己說出的話與眼前的人有什麼關係。
孩子6-9個月時,語言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說的話也更多了,這時孩子會無意識地學著父母的語氣講話,但大多都是喃喃自語的形式。
1-1歲半的孩子,基本上可以使用詞語了,並且知道它們的意思,孩子也漸漸明白說話的重要性,他們會意識到自己可以通過說話來達到自己的目的,滿足自己的需求。
1歲半-2歲時,孩子說話能力迅速發展,且積累了大量的詞彙量,一般可以高達200多個,他們會試圖通過這些詞來達到自己的願望。
2歲之後的孩子基本上就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了,而且他可以很清楚的分開「你」和「我」,說出簡單完整的句子。
3歲之後,孩子就能夠將句子串聯起來,準確地表達出自己的意圖。
發育晚的孩子與普通孩子相比有大概有5個月左右的差異,若超過6個月,孩子還不能很好的說話,那麼孩子的語言能力估計就存在問題了。
孩子說話晚,有哪些原因?
1.生理疾病原因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還不會說話,可以先查看一下,孩子是不是生理疾病原因。比如孩子的聽力有礙或者發聲器官受傷不正常,這些情況都會導致聽力異常,影響孩子的說話。
2.家庭環境原因
家庭環境在孩子說話上佔有很大的影響,有的父母不懂得引導孩子說話,也很少與孩子主動交流,孩子小的時候,經常在孩子面前講一些孩子聽不懂的話,慢慢地,孩子習慣了聆聽,這也就導致孩子失去了最佳發聲的時機。
另外,還有些父母脾氣比較暴躁,習慣在孩子面前發脾氣,導致孩子沉默寡言,不想開口說話。當然,還有少數父母不喜歡孩子索索叨叨的說話,於是批嘲笑孩子,孩子傷了自尊,結果就使得孩子不喜歡再開口說話。
3.心理原因
有些孩子從小就患有自閉症,或者智力發育明顯落後於別人,對外界的反應遲鈍,模仿學習能力也差,就會習慣性的不說話。
父母掌握這幾個語言訓練方法,讓孩子儘早開口說話
眼看著周圍同齡的孩子已經能夠清晰地說話,可自家的孩子還是不會說話,這讓不少父母都很擔憂。對此,父母可以試試這些訓練方法,激發孩子講話的欲望,畢竟孩子開口講話,父母的影響也很大。
1.不斷講話給孩子聽
孩子0-1歲時,是激發孩子發聲的一個重要階段。這個時候的孩子雖然還無法說話,但可以通過耳朵接受信息,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將生活中的每件事或者每個東西用簡單、清晰的語言和動作,傳遞給孩子,不斷地說給孩子聽,為之後的說話打下基礎。
2.給孩子創造發聲的機會
當孩子可以簡單地蹦出一兩個字時,說明孩子已經有了表達的欲望,這個時候也是讓孩子模仿發生的最佳時機,父母需要給孩子創造發聲的機會。比如當孩子用自己的肢體要抱抱時,媽媽可以將孩子的這種行為說出來,看看孩子的反應。時間長了,就會在孩子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孩子模仿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3.給孩子一些刺激
孩子1歲之後,就開始有說話的欲望了,父母需要給孩子一些刺激,讓孩子儘早說話。父母可以利用孩子身邊接觸的物品來教育孩子學習,比如孩子的衣食住行,總之,藉助一切機會教孩子學習詞語,讓孩子儘可能地積累一些詞彙來表達自己的願望。
4. 慢半拍滿足孩子的需求
當孩子有了用語言表達自己願望行為時,父母可以慢半拍滿足孩子的需求,引導孩子說話,鍛鍊孩子說話的能力,比如孩子想要某個東西,會直接用手抓,媽媽可以先把它拿在手裡,引導鼓勵孩子說出自己想要什麼。
5.讓孩子重複故事句子
孩子2歲時,基本上就能說出一段話的了,父母可以給孩子講解一些小故事,讓孩子重複一下某段故事大致的意思。當孩子表達不清時,媽媽再幫忙描述一下,如此反覆練習可以加深孩子對語句的印象,為孩子之後將句子串聯起來打下基礎。
你家的孩子符合正常說話規律嗎?父母可以自查對比一下,如果情況不對,就要警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