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化蝶
在上個世紀末,美國和日本向臺灣轉移了大量技術和設備。在國際貿易發展機遇下,臺灣成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經濟快速增長。
臺灣經濟發展減緩
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臺灣和日本一樣逐漸步入少子化老齡化社會。進入二十一世紀後,臺灣發展減速,臺灣的優勢產業只有以臺積電為首的晶片產業。
在經濟放緩後,民眾的生活壓力卻日益增長,島內沒有那麼多崗位供年輕人選擇,階級斷層嚴重,社會上升空間極其有限,整個社會沒有生氣。很多年輕人受迫於生活壓力,選擇了晚婚或者不婚,很多人不敢或者無力養育下一代,致使島內新生兒出生人口日益減少。
臺灣人口比例失衡
如今,臺灣的人口已經出現負增長,並有愈演愈烈的架勢。現在臺灣15歲以下青少年人數以每年4%的速度下降,而65歲以上老年人已經佔總人口14%,在20歲到40歲的適婚人群中,未婚者多達400多萬,對於只有2000多萬人口的臺灣來說,形勢非常嚴峻。
有趣的是臺灣的貓狗數量穩步增長,超過了15歲以下青少年的數量,意味著越來越多的人更願意飼養寵物來排解寂寞,而不願意為小孩付出巨大的精力。
人口失衡的後果
這種現象對臺灣的各個產業都有巨大的影響,首先臺灣規模巨大的教育產業崩塌,很多學校由於招收不到學員面臨解散的危險,教育補課機構更是慘澹,學員人數的下降讓很多從業人員轉向大陸市場。
在製造業,服務業,甚至農業方面都出現了人才斷檔的局面,一些艱苦的工作更是無人願意去做,很多年輕人更喜歡宅在家裡。至於娛樂業早已沒落,偶像劇輝煌不再,市場太小,資金薄弱,已經無法與大陸抗衡。
相對應的,臺灣老年人人口眾多,雖然近些年養老產業風光無限,但之後會發現老年人太多,年輕人太少,找不到服務人員,養老產業註定不是長久之計。
為此臺灣各地區通過財政補貼等形式來刺激年輕人生育,但如果不進行經濟改革,改變產業結構,營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年輕人沒有發展的空間,也就不會有生育的欲望。而大陸的市場和政策幫助是臺灣解決問題非常好的出路,和平統一會極大的改善臺灣目前的困境。
免責聲明:本文由時代之聲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臺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