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79歲的瓊瑤阿姨
因丈夫平鑫濤「失智」住院插鼻胃管一事
陷入和繼子女的糾紛
引發一片譁然
臺灣媒體所說的「失智」
正是俗稱「老年痴呆」的阿爾茨海默症
瓊瑤不僅激烈反對為丈夫插管
還貼出自己的生前預囑
表示自己將來不進加護病房
「不論什麼情況下,絕對不能插『鼻胃管』!因為如果我失去吞咽的能力,等於也失去吃的快樂,我不要那樣活著!不論什麼情況,不能在我身上插入各種維生的管子。尿管、呼吸管、各種我不知道名字的管子都不行!」連日來,79歲瓊瑤和平鑫濤子女通過發公開信的方式進行多番爭論。平鑫濤的兒子平雲指責瓊瑤多年前對自己母親和家庭的傷害,稱父親只是失智,而不是病危,雙方爭論的重點並非是插鼻胃管,而是「父親值不值得活下去」。
平鑫濤子女認為,瓊瑤真正在意的是無法接受父親失智,如果瓊瑤認為「沒有靈魂的肉」就不值得活下去,不如去安樂死,「既然如此,就請將父親還給我們吧,這是我們最沉痛的請求。」
5月2日晚,瓊瑤傷心地發表長文向平鑫濤子女和前妻道歉,決定將老伴交給繼子女,而且怕自己情緒失控,再也不會去看平鑫濤了,她稱「我的人生一敗塗地,書也不會再寫了。」
我那麼愛他,多麼希望把他接回家,讓他在我懷中死去,而不是靠著儀器維生……
那麼
讓瓊瑤阿姨談之色變的「鼻胃管」
真的那麼可怕嗎?
我們來看看醫生是怎樣解讀的
↓↓↓
這場摻雜著往日恩怨、家庭矛盾、老年病患的長期護理問題、不同生死觀等複雜元素的家庭紛爭,讓旁觀者很難講得清其中的是非曲直。
不過,對於引爆紛爭的導火索
讓瓊瑤阿姨談之色變的鼻胃管
醫生卻忍不住站出來,要為其正名!
5月3日,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內科ICU副主任王豔紅告訴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瓊瑤阿姨「不論什麼情況下,絕對不能插『鼻胃管』!」的說法,是對鼻胃管的誤解。
插鼻胃管,是為病人採取營養支持,可以說是維持生命之舉。儘管插管會增加病人的不適,但病人的獲益更大。尤其是吞咽功能受到暫時影響的病人,插鼻胃管後,只要狀態好轉,吞咽功能恢復,就可以拔掉管子自行進食。
如果家屬不加區分地拒絕插鼻胃管,就意味著讓病人失去正常的營養攝入渠道(腸內營養),是非常可惜的。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
進重症監護室(ICU,即加護病房)的病人
十有八九要插各種管
的確如此~
這與重症監護室收治的病人的特點有關。進ICU監護的主要是各種急性危重症患者、各種器官衰竭患者、慢性疾病出現威脅生命的急性加重患者等。腫瘤終末期的病人原則上不是ICU收治範圍。而在符合ICU收治指徵的病人中,許多人需要獲得生命支持,包括氣管插管、鼻胃管、尿管和深靜脈置管。
插鼻胃管的病人中,最常見的是因各種原因導致的呼吸衰竭需要呼吸機輔助通氣的患者,例如重症肺炎、神經系統疾病導致的呼吸衰竭(重症肌無力)以及各種原因導致的吞咽功能受損的病人。
和注射腸外營養素相比,鼻伺的營養支持方式有利於保持胃腸功能的正常運轉。胃腸功能受損會影響疾病的恢復甚至會導致病情的加重,不利於疾病的治療。因此,對於吞咽功能受到嚴重影響的病人,只要病人的胃腸功能基本正常,醫生都會首選插鼻胃管。
▲鼻胃管(如圖)是一根長約120cm釐米的軟管,根據患者身高不同,置入的深度不一,大約50-60cm。使用時,需要從鼻孔送入,經咽部到食管,末端探入胃部。
鼻胃管不屬於侵入損傷性治療手段。在技術嫻熟的醫護人員幫助下,一般不會有明顯的痛感,但較為敏感的人,會有噁心、嘔吐等不適反應。
插鼻胃管並不代表著治療失去希望。王豔紅說,她見過患重症肌無力的病人,因吞咽肌麻痺,吃飯時因食物碎渣嗆入氣管,引發了肺炎。在肺炎治療期間,為避免他在進食時再度發生誤吸,同時為了保留他的消化功能醫生給他插上鼻胃管。當幾天之後,這病病人度過急性期,順利拔管,轉出ICU。
同樣地,為呼吸功能衰竭的病人進行氣管插管以改善通氣,為預防尿瀦留而插尿管導尿,採取深靜脈置管為病人補液、治療、監測循環情況等,這些舉措是病人重獲生機的基石。
ICU的治療原則,是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生命支持,「拉一把,助他們度過難關。」王豔紅指出,很多人把進ICU當做「一腳踏進鬼門關」。的確如此,ICU成為許多人生命歷程的終點。同樣是在這裡,生命的頑強也展現得淋漓盡致,很多人最終轉危為安。
病情決定了治療方案,當治療還有轉機
為什麼不給生命一個機會?
王豔紅指出,首要的原則是根據病情
尊重病人的意願
以痴呆患者為例,痴呆並不等於病危。患者失去的是記憶,隨著病情進展,也會逐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然而,「失魂」並不代表病人失去了對活著的渴望。家屬不能以愛的名義,剝奪患者求生的意願。
王豔紅曾經見過一位八十多歲的老人,因患脊髓側索硬化影響呼吸功能,被收入ICU治療。老人年輕時曾做過護理工作,上了呼吸機後,她想要放棄治療。家人尊重她對生命的選擇。然而,就在將要放棄的關鍵時刻,老人的病情出現轉機。病情穩定後,醫生問她的想法,因上呼吸機,口不能言的她寫字示意:「不想放棄,我還想活」。近年來,一些人主張,為了尊嚴,在病危關頭放棄最後的搶救。王豔紅指出,對於那些治療已無意義,例如腫瘤的終末期以及無法解除的急慢性器官衰竭的病人,終止無謂的搶救,的確是一種解脫,可以讓病人有尊嚴地離開。隨著社會觀念的進步,做出這樣選擇的病人家屬比多年前有所增加。
從這個角度來說
像瓊瑤阿姨那樣在清醒狀態時做出「生前預囑」
或許能為子女和親人解開「情感枷鎖」
如果是你的親屬遇到這種問題
你會怎麼辦呢?
綜合整理自廣州日報全媒體及網絡
編輯/瑞芳
責編/燏華
暱稱
微信號
暱稱
微信號
廈門廣電
xmgd2015
廈門新聞廣播
xmfm996
廈門電視臺移動電視
xmdstydds
廈門交通廣播
xmjtgb
廈門音樂廣播
xmyygb909
閩南之聲廣播
mnzs1012
廈門衛視
xmstar2005
廈門雨桐
xmyt909
(廈門廣電出品 轉載請註明來源)
希望大家都健健康康~
同意點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