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1月21日上映以來,
《飢餓遊戲2:星火燎原》的票房形勢如同其名字一樣:星火燎原。截止12月4日,這部由
詹妮弗·勞倫斯領銜主演、獅門出品的續集電影在北美已經拿下了3億美元票房,全球掘金5.8億。
事實上,如果你看過2008年的小說《飢餓遊戲》及其兩部續作《星火燎原》(2009)和《自由幻夢》(2010),那麼你就會理解知道16歲的女主角凱妮絲為什麼不僅能讓年輕人們神魂顛倒,而且同樣也能讓年長的讀者傾倒。《飢餓遊戲》系列電影在北美的受歡迎程度極高,其原因在於,這部看起來只是部科幻冒險動作片的電影,包含了宏大的主旨與作者的政治訴求。
即使你錯過了這一現象級的小說,不知道這位凱妮絲小姐是何方神聖也不要緊,以下是故事簡介:北美洲在一場大戰後被摧毀,在美國原來的廢墟上人們建立了新家園。新政府為了維護政局穩定,提出了一個殘酷又有效的方法:飢餓遊戲。
在富裕的首都周邊分布著另外十二個貧窮的地區,每個地區都必須通過抽籤方式選出年齡在12至18歲之間男女各一名上供,參加都城舉辦的戰爭遊戲。規則很簡單:為了生存這些參賽者必須殺死對手,因為最終只有一名選手可以活著離開比賽。隨後這名冠軍將成為政治宣傳的工具,在穩定各地區大局的同時也提醒著這些地區:來年供上來的小孩子恐怕性命難保,這也是對這些地區早年叛亂的一種懲罰。
但隨後政府意識到:讓來自12區的凱妮絲和皮塔同時獲勝更有好處,這對不幸的戀人能更好地幫助政治宣傳。但他們沒有料到的是,我們年輕的女主角心中已經燃起了革命的火焰,這一反叛精神很快滲透到其他各區域,被禁錮70餘年的人民開始覺醒,要奪回屬於自己的自由。
表面看來,這不過是個冒險故事,或是個日常善惡的警世寓言。但是,作者
蘇珊·柯林斯在構建故事框架時想到的只有這些嗎?或者只是對極權統治的一種暗示?
讓我們來分析一下小說中的世界觀。在小說的設定中,每一個地區都能出產特定的東西來服務第1區,類似於運作良好的大型企業把職能分派到各部門,由各部門共同協作服務企業核心。比如第2區負責石材加工、第4區負責漁業、第5區主管電力,第7區主管林業,第8區負責紡織,第11區負責農業。而凱特尼斯的家鄉——第12區則是負責煤礦開採。講到這裡如果你覺得眼熟,感覺這東西聽上去就像是歐洲中世紀時的封建體系,貧農們活著就是為了供奉城堡主與國王。恭喜你,就是這麼一回事。
下一頁:解讀人物 《飢餓遊戲》是一個寓言嗎?>>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