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動的裙擺,深情的對白。
青春和藝術
為這群人們鍍上不滅的色彩。
一齣好戲,由精湛表演撐起;
而出彩的表演背後,
是埋頭理解角色與不斷排練的日夜。
壹零雜誌社有幸採訪了
《皆大歡喜》劇組的幾位主演,
讓我們一起走近年度大戲的臺前幕後——
傑奎斯
(飾演者:學生會主席、
劇社社長 陳奇)
Q:這場年度大戲的劇本是如何敲定的?
A: 這個劇本是劇社指導老師在去年十二月確定下來的。考慮了很多方面的因素。首先,這部劇的男女角色比較平均,符合劇社人員構成,且時長合適。
其次,這是一部比較輕鬆的喜劇,我們覺得這樣的作品既有娛樂性,也非常經典。
另外,《皆大歡喜》這部劇具有深刻的內涵,莎士比亞會把一些富有智慧的句子詼諧地藏於字裡行間,我記得劇中有一句臺詞是「他把愚蠢當成遮羞布,在它的掩蓋之下散發出機智的光輝。」
這部劇的質感不像是那種恢宏熱烈而狂率粗野的油畫,細觀莎士比亞這部劇,你會看到很特別很精彩的東西。作為編劇之一,這部劇給我的感受就是越看越耐人尋味。
Q:有哪些較原劇本來說有創意的改編?
A:我們把一些晦澀難懂的英式幽默改編成大家所能理解的內容,融入了一些符合時代,貼近生活的情節。我們還改變了一些場次的順序,例如:把從華麗的宮廷依次流放的場景聚集在一起,節奏急轉直下,使得矛盾更加衝突。整部劇會變得更緊湊連貫,以此達到更好的視覺效果和感染力。
Q:對表演形式有沒有什麼創新?
A:有的,我們的演員會做很多融合。像喬智健(試金石扮演者)會在臺詞表達裡融入一些京劇元素。另外,我們利用了整個劇院,總共六個上下場通道,加強了觀眾互動感,給觀眾有三百六十度視角的觀戲體驗。
我們最大的創新就是,加入了莎士比亞這個角色,我們通過這個角色去把整個戲變成進行時,而不是已經被構造好的故事。
通過莎士比亞的口吻,運用了古希臘悲劇的一些藝術特徵,把零碎的情節按照某種邏輯重新排序,就像是冥冥之中就種力量在推動著故事進行。從而更能體現劇中人物的心理起伏和整部劇的節奏。
Q:關於藝術自我表達和觀眾體驗的矛盾,我們覺得藝術的大眾化一直是很值得商討的問題。這二者的平衡,劇社是如何把握的?
A:我們始終相信觀眾。但並不是要完全迎合大眾的認識,刻意把戲劇向大眾化娛樂化改編。我們更關注的是什麼?我們關注的是,作為一個藝術表演者,在自我表達的時候會不會破壞藝術的整體性。至少在這部劇裡,我覺得劇社在藝術表達和觀眾體驗的平衡上拿捏得還是比較好的。
Q:你對自己所飾演的角色的理解是怎樣的?
A:莎士比亞在寫這部劇的時候是在文藝復興時期,資本主義興起,封建的秩序已經開始崩潰。傑奎斯雖然是封建階級,但他具有騎士精神和浪漫主義色彩。在時代潮流的進程中,他是一個時代的棄子,他會去否定資產階級的價值觀,他甚至說「你最大的錯誤就是談戀愛」。
Q:你覺得傑奎斯這個角色哪個部分最難塑造?
A:傑奎斯的臺詞用中文很難表達。莎士比亞在塑造這個角色中,為了表現他的詠嘆,嘲諷與憤懣,安排了大量的飽滿的原音。把它轉換為中文時,音韻被改變,這種情緒就很難表現出來。
羅瑟琳 奧蘭多
(飾演者:劇社社長
謝明惠 黃童童)
Q:對自己所飾演的角色有什麼理解?覺得飾演的角色和自己有沒有什麼共性或相似的地方?
羅瑟琳是非常多面且複雜的人物。她骨子裡帶著點宮廷小姐的驕傲,既有小女生在戀愛初時的嬌羞,又能有脫去女裝,換上男裝的勇敢的一面。
當時選這個角色的原因是和一些別的版本的演員長得比較像,所以想看看會不會適合自己。到後來的排練中發現自己在慢慢變成這個角色,和這個角色融為一體。
謝明惠
奧蘭多是一個很單純的,性格十分明顯的人。他可以說比較中二,心直口快,且十分勇敢,勇敢於面對自己愛的人,勇敢於面對一些挑戰。他很善於把自己內心豐富的情感外放。但缺點就是有時候會很固執,執著於自己內心的某些東西。比如說在奧蘭多的屋子被哥哥燒了之後他也不願離開,還是執意要進去。這或許可以體現出一種古代的騎士精神。
相似度大概能有百分之七十。奧蘭多比較中二,但我還沒有他那麼中二~還有他的情感的外放可能也都會成為比較難塑造的點。不過他做的一些事情,放在我來說,有時候也會去做。比如說挑戰拳師。那有一些生活裡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就需要去找感覺,把它表現出來。奧蘭多身上的一些精神像敢於追求,都是我身上應該具備的,或者心裡很嚮往的。
黃童童
Q:有沒有什麼有趣的事情可以爆料?
(驚!學生會主席體重大公開)
A:當天試衣服的時候陳奇和試金石的衣服很拉垮,當時都笑了好久。陳奇整個人像給裹在裡面了一樣。明明看某寶模特穿得挺好的,但是…大概是因為他的領子束起來了吧~陳奇兩百多(bushi)的體重塞在了M碼的衣服裡,就很離譜。
Q:NG最多的片段?
A:有一段NG了三十多分鐘,就是請別人給我們主婚的片段。
一排就開始笑,一排就笑,導致最後被罵了。兩個人對視的時候總有一個人嘴角會掀起一絲微笑,然後兩個人就都開始失控。臺上有三個人,總會有一個人在憋笑,其實看別人憋笑才是最好笑的,還不如直接笑出來呢!
Q:在已飾演過的角色裡有沒有比較難忘的?
其實之前和現在演的兩個角色都讓我印象挺深的。前一個角色是比較勵志的類型,那種向上,不低頭的感覺跟我有點相似。這次演的角色可能會有點反差。她比較活潑,勇敢。我可能自己身上不太有這些品質,但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成為這樣的人。
謝明惠
感覺上一個角色,和《皆大歡喜》這部劇裡試金石這樣的角色會好演一些。表現空間相較奧蘭多會多很多,你會感覺自己在表演。像奧蘭多這樣的角色,在臺上的表演就會比較呆,比較自然,不會說跟平時生活中性格完全轉換。在這種平淡中要保持一種表演感,我感覺很難。這比演誇張的角色還要難。我倒是希望自己演一個誇張一點的角色,一直上臺一直演。這也是我當初拿到這個角色感覺最有挑戰性的一點。
黃童童
西爾維斯 (飾演者:胡耘 )
Q:對於自己飾演的角色的理解?
A:西爾維斯是一個雖然很窮,但是很專情的一個牧人的形象。他可以傾儘自己的一切,去換得菲苾的芳心。
西爾維斯會有和自己相似的地方。畢竟他是一個活的角色,與你的生活是有關的。但謝爾維斯是真正動情了,他與菲苾青梅竹馬一起過了很多年,或者像莎翁的另一部劇«暴風雨»裡的人物一樣,他一生中可能就只見過了這一個異性,但他是真正投入了他的感情的。這可能跟我就完全不一樣,甚至跟現在世界上很多人都不一樣。其實挺羨慕不是「舔狗」的人物的。西爾維斯是一個有點單相思的人物,不過戲劇性的是,他最後成功了。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就不太多。所以挺羨慕那種無欲無求,獨立理性的人。
Q:彩排過程中有沒有經常NG的劇情?
A: 有一段很長很長的臺詞,可能到臺上還會NG。不過我已經想好了一個平安地NG掉的方法。那一段就是表達對菲苾的愛,大概有十幾個「全然地……」。要不然就是背串了,不符合邏輯了,要不然就可能會卡殼。到時候忘詞了就這樣(深吸一口氣),「我就是這樣愛著菲苾!」,然後轉過身來。
(採訪者:那正式表演的時候你忘詞了嗎?)
A:沒有耶,超常發揮~可能是感情到了,以至於我已經忘記我是誰了,我只有一個名字——西爾維斯。
菲苾(飾演者:孫樂源)
Q:你覺得菲苾是個怎麼樣的姑娘?
A:我覺得菲苾是個很單純的姑娘。從小生長在山林裡,沒見過太多人和事,造就了她愛憎分明的性格。但恰好處於少女的妙齡,多多少少有點傲氣,有點驕矜吧。
對沒感覺的人就愛搭不理甚至冷嘲熱諷百般利用;看到小帥哥就瘋狂獻媚,心裡小鹿亂撞。明明愛情的火熱全都在臉上了,還要裝成滿不在乎的樣子,太可愛了太俏皮了。在對待美好的事物的態度這一方面我和菲苾挺像的吧。就是看到美好的東西,不管切不切實際都想去追求一下。不過看到美好和更美好的在一起了,自己沒得到也可以欣然接受,畢竟加起來是更大的美好。
Q:你覺得菲苾哪個部分最難演繹?
A:應該是對自己喜歡的人和喜歡自己的人之間的態度轉變吧。一面是要委婉的拒絕西爾維斯,讓他繼續對我百依百順(bushi;一面是要費盡心思追求蓋尼米德...但是對蓋尼米德熱烈的愛意即便是當著西爾維斯的面也難以收斂,感覺這種掩飾又掩飾不住的情感挺難表達的。
Q:如果可以真正成為劇本中的某個人物,你願意成為誰?
A:我挺願意真的成為菲苾。可以一直保持單純可愛,一直用一顆火熱的心擁抱生活,擁抱認知所及的那一點點小天地。有人愛,也有人可愛;有事可愁,但也不怎麼為愁事發愁。得不到也不沮喪,永遠快樂地期待明天新的太陽。
Q:排練過程中有沒有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
A:大幕拉開伴隨著天花板碎塊如雨而下算嗎(危。
說正經的,因為有時候排練人沒有到齊,時不時需要替別人念臺詞,以至於有時候熟讀成誦,把別人的臺詞背得滾瓜爛熟,到自己這兒反而忘得一乾二淨。
Q:這臺劇中哪一幕讓你印象最深,可以給我們分享一下嗎?
A:必然是第五幕的「四人轉」!排練的時候四個人的走位改了好幾次還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最後用「撲空」這種方式刻畫出這個「不知道多少角戀」的關係,竟然在演出中有意想不到的喜劇效果,這是我沒有想到的。深情詠嘆式的「我正是這樣愛著菲苾」;熱情激動的「我也是這樣愛著蓋尼米德」;激昂慷慨的(bushi「我也是這樣愛著羅瑟琳」;好氣又好笑的「可是我一個女人也不愛」,演完這麼久了仍時常迴響於耳邊,久久不散。
Q:你認為最難演的一段?
A:是因為情書被讀而找蓋尼米德算帳的一段,也是「四人轉」的導火索。那一句「好牧人,告訴這個少年戀愛是怎樣的」不知道重複了多少次,以至於練到後面開口都情不自禁地帶出些哭笑不得的意味。猶記得一次次NG之間奇哥說的,要找到整個臺上那種橫向的聯繫,用語言和肢體動作把兩方的人物連接在一起,不然撐不起後面激烈的「四人轉」。這也算是彌足珍貴的一課吧。
Q:為什麼會愛上女扮男裝的羅瑟琳?
A:可能就是單純的為美貌所折服吧。但或許也是自小生長在山林,沒見過外面的世界,沒接觸過太多外面的人,所以一時間看到這樣一個陌生的、美貌的還年紀相當的少年,試問誰能不心動!有種...被人從熟悉的圈子裡拉出來一點點,得以窺見未曾見過的人和事,就亂了心神,一心想要再看多一點再多一點的感覺吧。至於這段」三角戀「嘛...官方點說它應該是情節發展的推動力,也是本劇的主要矛盾點之一;從旁觀者的角度講嘛,我只覺得菲苾太可愛太可愛了。
Q:在已有的演出經歷中有什麼讓自己比較難忘或者喜歡的角色?
A:是在初中一次演小品的時候。當時演的是《情深深雨濛濛》裡的依萍。小品嘛,雖然談不上演技,至少是毫無形象可言,直接放飛自我,忘記了自己是誰,忘記了下面還有同學老師。演完就像大夢一場,酣暢淋漓。
試金石(飾演者:喬智健)
Q:你是怎麼理解試金石這個角色的?
A:莎士比亞把這個角色名字叫做試金石,他是一個小丑。《皆大歡喜》寫的是在時代更替的時期,試金石處在西歐的騎士階層與文藝復興之後資產階級新階層相更替的時代。他實際上是一個文藝復興時期新資產階級的代表。
比方說,他對於婚姻,秉持一個觀點就是婚姻都是不長久的、都是人們衝動的產物,他對婚姻是非常不信任的。再比如,他對於中世紀分封那一套是很鄙視的,他有一套自己的觀念,所以說他實際上是這個時代核心的人物。從劇情塑造的角度來說,它是一個喜劇角色,這個戲中的很多笑點都是由他來產生的。但他不能把這個喜劇的效果落於俗套,它必須從臺詞和思維意義上深刻的發散,而不能僅僅是動作的好玩。
Q:你認為試金石這個角色跟你的重合度有多高,在哪些方面比較相似?
A:我認為這個角色跟我的相似度還挺高的。比方說,我平時對一些我自己認為並不是很好的現象並不會直接去表述出來。我個人的表達方式也會用一種比較詼諧、比較諷刺的方式來表露,這是一個他和我比較相似的地方。第二就是,笑聲是一個很必不可少的元素,我自己在生活中也會比較幽默吧。
Q:在塑造整個角色的過程中,你覺得哪一部分是比較難塑造的?
A:這個角色其實比較難做的部分在於莎士比亞,他是一個作家,他這個戲的目的是以一個戲劇的形式讓大家記住文學思想,而並不完全是為了表演而創作的戲劇。他把人物的一些哲理性的部分,用一種比較與時代符合的語言,都融入了臺詞中。那怎麼用這個語言的方式,把這種哲理性的話語表述的比較簡潔明快,讓人比較容易聽懂、容易發笑,這是我的一個攻克的難點。
第二就是,它裡面很多比喻和笑料跟這個時代脫節。莎士比亞是一個很古老的作家,那如何把臺詞付諸於現代,讓我們中學生也能理解,把它做一些現實化的核心,這也是一個需要攻克的問題。
Q:如果你可以變成這個劇中的任何一個人物,你願意變成誰?
A:其實這個戲劇它標誌著一種時代的變化。如果讓我選一個我比較願意變成的角色,可能還是試金石。因為他畢竟是一種時代在革新、在更新的產物。那些願意去邁第一步的人,雖然比較容易被視為一個小丑,但他的歷史發展的車輪中還是非常可貴的一個形象。
Q:在排練過程中有什麼有趣的事情?
A:我想先聽一下其他人大概怎麼回答的。(笑)
(採訪者:他們的回答需要刪減... )
A:這個戲劇是一個脫胎於生活的戲劇,我相信看到這篇採訪的各位一定都是我們學校的同學,那麼各位可以好好的對應一下,其實這個我們排的這個戲確實做到了戲如人生。就是這個戲裡面很多的事情確實是發生在生活中,我好像說的太透徹了是不是?(笑)你們自己去體會吧。
Q:你所演繹的戲份中哪一個是你比較印象深刻的?
A: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戲份應該是最後一場戲。最後一場戲是一個碰撞類型的戲。整部戲其實是一個一個矛盾在一幕一場中逐步體現和展開的過程,而最後一場實際上是所有矛盾的匯總,就包括了整部戲大概的故事線。以及四對人的感情都在最後一場戲中交融。這個時候看上去是個大團圓式的結局,試金石在裡面相當於是充當了一個去組織這一切的人,就比方說他起鬨。他也在大庭廣眾之下說了一個「七種理由」,就是吵架的七種原因——它的深意其實就是試金石始終代表著一種時代在往前看,這也是最後一段戲讓試金石挑大梁,讓傑奎斯歸隱的原因。它表達莎士比亞對時代的一種傾向,這場戲也很好的符合了我前面回答的角色塑造的難題,它對我的演技也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所以這場戲我印象很深。
Q:表演中你的臺詞中有一句「彩排的時候沒有這一句」,是特意安排的還是正式表演過程中的失誤?
A:這其實是表演過程中專門加的。因為在表演中我們發現觀眾笑的張力不足,所以我們就臨時做了很多嘗試。這就是其中一個。
Q:能再給我們講一講其他的即興部分嗎?
A:比如說我念完詩下場時所說的「我也會寫詩啊」。
Q:在你所有演過的角色中,哪個角色是最難忘的?
A:可能還是這個角色更深刻。因為他是一個更專業化的排練,而且它並不是以學校的要求為目的去排練的。它是一個內因去驅動你演好一場戲,沒有人會監督你——這場戲你該怎麼演。是你自己從一個內化的角度——我應該怎麼塑造這個角色的形象,自己去揣測。所以說,可能將來不論我有什麼好角色可以演繹,試金石永遠是我的一個起點式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