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孩子更容易成才?一直以為那些好勝心強的孩子更容易成才。
朋友家的孩子好勝心強,做任何事情都要衝到第一個,有次兩個孩子一起玩,朋友家孩子沒有跑到第一名,孩子氣憤的站在一邊哭泣。
我們家的姑娘正好相反,凡事總是不喜歡去爭執。有一次英語興趣班上,男生和女生在課堂上比賽,女生們輸掉了比賽,各個哭得梨花帶雨,我家姑娘一點沒哭。事後問她你沒哭,她答:輸了就輸了,我才不要哭。
對於孩子們的表現,我更看好朋友家的孩子。
直到最近,自己看了渡邊淳一的《鈍感力》,對孩子的看法完全改變。
如果說,哪種性格的孩子更容易成才,和好勝心強的孩子相比,有鈍感力的孩子更勝一籌。
那些遲鈍的人更容易成功
在渡邊淳一的《鈍感力》這本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日本著名作家渡邊淳一在成為文學創作者之前,有十年的外科醫生生涯。在十年的外科醫生生涯中,一位同事讓他印象深刻。
剛畢業的時候,教導渡邊淳一的教授是一位後起之秀,醫術十分的高超。只是有一點令人不夠滿意,那就是在做手術的時候,這位教授總是習慣於斥責那些協助他的部下。
本來以為作為教授的第三、第四位助手,渡邊淳一經常被訓斥是常事。沒想到比自己高三屆,作為教授的第一助手的學長,被訓斥的更多。
正常人經常被訓斥,心中都會生出厭煩的感覺,但是這位學長恰好相反。戴著黑框眼鏡,總是一副笑眯眯的樣子。不管如何被訓斥,都只說「是、是、是」,一副老好人的樣子。
但是讓人驚訝的是,十幾年後,這位經常被訓斥的學長,醫術精湛,更是當上了大醫院的名醫。
對於教授的訓斥,這位學長絲毫沒有放在心上,反而每一次訓斥,都讓他的醫術向教授邁進。
相反,那些對別人的批評過於敏感的人,反而離成功的道路越來越遠。
《鈍感力》中還有這樣一個故事。
渡邊淳一剛剛開始寫作的時候,新人作家們經常聚會,有一位特別有才華的年輕作者,只要看過他刊登在報刊上的文章,就能了解這位作者的才華。
新人作者因為沒有名氣,經常是等待著編輯打電話來約稿,有時候花費心血寫的稿子會被退回或者要求修改。
對於普通作者來說,這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渡邊淳一就會借酒消愁,喝醉清醒之後再次開始努力。不過對於這位非常有才華的年輕人來說,這普通的經歷卻成為了致命的打擊。
經常收不到編輯的回覆,這位作者開始消沉。一旦有編輯打來電話詢問,也是一副消極的樣子,久而久之,這位有才華的年輕人逐漸消失在作者圈中。
兩個新人,兩種結局,唯一的不同就是他們面對外界消極環境的心態。
這位醫生選擇了忽視外界的負面信息,新人作者恰好相反,極強的自尊心,反而讓外界的環境影響到了前途。
因此,渡邊淳一說,在各行各業取得成功的人們,當然擁有才能,但在他們才能背後,一定隱藏著有益的鈍感力。
鈍感力,臉皮厚的孩子或許更易成功
「鈍感力」可解釋為「遲鈍的力量」,即從容面對生活中的挫折傷痛。
和敏感的孩子相比,那些臉皮厚,反應遲鈍的孩子,或許他們更容易取得成功。因為他們身上的「鈍感力」。
這種鈍感力,是我們對外界負面信息的反應遲鈍,和好勝心強,敏感的孩子相比,反應遲鈍,厚臉皮的孩子,他們對外界的負面信息有著天然的抵擋能力。
如果你家孩子也有以下表現,別責怪孩子,他的潛力更大。
沒心沒肺的厚臉皮
孩子沒心沒肺,厚臉皮,這樣的孩子,不容易受到外界的負面環境幹擾。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沒心沒肺厚臉皮是一種缺點,你教育孩子,他還笑哈哈,看似一點都不往心裡去。
我女兒就是這樣的孩子,別人輸了比賽都會傷心,相反,她不會傷心,反而還會強調,這有什麼傷心的。
孩子看似沒心沒肺,不像別人有著那麼強的好勝心,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考慮,這樣的孩子,不容易被外界的負面信息所幹擾。能夠很快的投入到新的學習中。
相反,孩子好勝心過強,沉浸在情緒中一直出不來,反而很容易受到影響。
反應遲鈍讓孩子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更強
那些反應遲鈍的孩子,他們反而對環境有著更強的適應能力。
生性敏感的孩子,新的環境會帶給孩子更大的壓力,因為敏感、好勝心強,孩子更容易感受到壓力。這種壓力有來自老師的,有來自同學的。
那些稍微反應遲鈍的孩子,恰好相反。
凡事總比別人慢一拍。對於環境的改變,他們更關注大的方向,會忽視掉細節。不管是對於老師還是對於同學,有鈍感力的孩子,都會主動過濾掉那些負面信息。
所以說,這樣的孩子,看似遲鈍,其實更容易適應環境的變化。
總能把諷刺化為動力這樣的孩子已經成功了一半
《鈍感力》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年過花甲的老太太,每天都會穿著特別豔麗看起來並不合身的衣服去問渡邊淳一,這一身衣服怎樣。不管衣服好不好看,渡邊淳一都會回答:非常好。
本來可能是一句玩笑話,但是老太太每次都十分開心,久而久之,老太太已經把豔麗的著裝當成了自己的特色,每天都十分的開心。
朋友家的孩子,每次媽媽不管怎樣批評,兒子永遠都是一句:嗨,老媽說的真對。
孩子沉迷於踢足球,朋友說,踢球要能當飯吃,你以後就不用學習了。
沒想到兒子當真了,還對朋友說,自己就打算把踢球當做以後的職業生涯。不但說到還做到,而且非常刻苦的去練習。竟然進了少兒足球俱樂部。
當孩子能夠把外界的諷刺變成自己的鼓勵,這樣的孩子已經成功了一半。
渡邊淳一認為,想要成大事者,都要去覺察自身的鈍感力,如果本身有鈍感力就要倍加珍惜,如果沒有鈍感力,就要學會去培養自己的鈍感力。
回到我們養育孩子的過程,那些不夠敏感,有些遲鈍的孩子,本身具有更多「鈍感力」的潛力,與其批評孩子,不如發現孩子的鈍感力,讓孩子變得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