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的基礎是什麼?有人說是工匠精神,這一點都不錯。但作者認為,教育才是製造業的靈魂。在工廠裡待過的人都知道,同樣型號和重量的一臺工具機,德國工具機的價格是某些國家的20多倍,而且還要提前約定才能買到。而有些高精密工具機,就是花錢都買不來。
你要提教育,東亞某國的大學入學率佔到了50%以上,而德國的大學入學率才不到30%。上過大學就代表著受過良好教育嗎?完全不是。如果對比一下德國的雙軌制教育,你會發現,亞洲某些地區的大學教育,花重金將孩子圈養了四年之後,很多人除了學會了談戀愛,其他什麼也沒學會。而德國製造業所蘊含的5大秘密,外國人還真學不來!
1、 製造業的靈魂之教育
說德國那麼發達一個國家大學入學率不到30%很多人不信,但事實就是如此。剩下的學生幹嘛去了?去讀職業技術學校了。
不過德國的技校一般都是4-5年制的,初中畢業或高中畢業後,如果家裡或孩子自己覺得自己不適合去讀大學,他們就會選擇去學一門技術,也就是技校。
德國的技校一周4天在工廠裡跟著師傅手把手地學習技術。而其中的1-2天,學生回到學校學習本專業內的理論知識。
在這5年間,德國技校學生的吃穿用度,當然也包括學費,全部由德國政府和學生學習的工廠來出,學生和家長不需要花一分錢。
而這樣學習4-5年後,90%的學生畢業後會選在待在了他學習的工廠上班。
而且,德國工人多數一上班就在一家工廠幹到退休。
而日本的終生聘用制,學習的正是德國的經驗。
德國工人的平均工齡是33年,美國的2-3年,亞洲某些地區工廠的工人工齡是1年都不到。
有意思的是,德國的工廠裡的很多領導,乃至董事長和總經理都沒讀過大學,他們很多都是從最基層的一線工人開始做起的。
而且,德國的工人屬於中產以上階級,工資高得嚇人。
德國的四口之家裡,如果有一個人在工廠上班,其他三個人什麼也不用做,全家就能過上富裕而又有品質的中產階級生活。
德國人對機械製造的嚴謹,有時已經達到了藝術的高度。喜歡槍械的朋友都知道德國手槍在世界上的地位,這不需要吹捧!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而日本,在明朝時期,日本和尚就自己花錢建立了2萬多所供窮人家孩子讀書的寺子屋,讓日本的識字率達到了40%。
到了清朝的明治維新時期,更是全面實施了義務教育,政府強迫孩子上學,這讓日本的識字率達到了驚人的90%,等同於英國本土。
也正是這些有效的教育,才讓德國、英國、日本這些國家在製造業中得到了蓬勃的發展。
2、 小而精的德國企業
德國的企業有個特點,那就是他們99.6%的企業都是中小型私人企業。這些企業的員工不到500人,年銷售額卻在1億美元左右。
這些企業多數都是隱藏者,有些世世代代生活在山區或小鎮上。
美國和亞洲的一些小企業一旦貸不到款或壯大不了,就會很快倒閉,平均壽命不到2年。
而德國一家生產縫紉用品的企業,居然活了1340多年,至今仍佔據著全球50%以上的市場。這種小企業在國際上被人起了一個專用名字,叫做「隱形冠軍」。
為什麼叫隱形冠軍?因為這些企業的名字你可能一輩子都沒聽說過,但他們卻壟斷著全球同行業70%以上的業務。
他們不申請專利,也不做廣告,死守著配方和秘密,躲在陰暗處悶聲發大財。
全球有2734家這樣冠軍級的小企業,德國佔了1307家,而美國僅僅只有366家。
這些企業有的只生產智能晶片上用的一種膠水,有的只生產魚類加工設備,有的只生產菜刀。
他們從不跨行業經營,也不搞金融和房地產,他們就一心一意紮下心來在一個領域一研究就是幾百年。
有個亞洲生產冰箱的巨頭企業去德國一家菜刀廠去收購人家,人家開價30億歐元,近200億人民幣。
當時這家冰箱企業的老總就懵了,這不是訛人嗎?但人家就值這個價!而且,這些企業多數都是家族企業。
不但企業的管理者代代世襲,就連車間裡的工人也是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有人會罵德國人傻,老爸跟著人家打了一輩子工,兒子為什麼不去拿著家裡的錢去創業?而非要繼承老爹的打工生活呢?
如果你去問問德國、日本這些國家的工匠,數數他們國家上千年的企業有多少,你可能就不會再問第二次這樣的問題了。
有的人將工作當成了掙錢的工具,一切的目的就是為了賺錢。有的人則把工作當成了一種事業,當成人生的追求來做,那能一樣嗎?
如果你想看到真正矗立千年的唐宋古建築,你就去日本。如果你想見到能夠製造這些建築的活著的工匠,你還要去日本……
3、 是人決定的產品
二戰後,德國被五個國家瓜分。其中有個國家看中了德國的一家著名的手錶製造廠,於是乎就將這家工廠打包運回了國內。
但奇怪的是,一年後,這家工廠又被原封不動地運了回來。
同樣機器,同樣的布置,到了另外一個國家,在一年之內,他們沒能生產出一塊質量合格的手錶。
而這家手錶企業,正是一家傳承了幾百年的家族企業。
這裡的師傅技術高到了什麼程度?手錶上那麼細小的螺絲釘,他們不使用任何儀器,僅憑肉眼和感覺就能知道哪些零件是合格品。
這不是什麼超能力,這是長期訓練下工人融入到了血液裡的職業素養。
在民國時,北京有一條街,那條街上的夥計一律不得使用工具來做生意。
抓藥的夥計直接用手抓,賣布的夥計用胳膊量,賣肉的一刀切。
這不是為了炫耀,這是夥計想進入那條街的基本行規。
如果你弄錯了,同行就敢過來砸你的招牌。一旦招牌被人砸了,這輩子就別想在這這個行業內混了。這就是行矩,這就是工匠精神。
德國和日本之所以採用終身僱傭制,就是著力打造工人身上這種高度敬業、高度責任心、高度專業化的行業技能。
4、 製作業決定一切
經濟學家把經濟分為兩種模式,以德國為代表的保守派,稱作萊茵河模式。以美國為代表的是開放派,管他們叫做盎格魯-撒克遜模式。
你看看美國的CEU,他們像明星一樣,不但經常出入各種公共場所,還喜歡對未來的經濟走向進行大膽的預測。
因為美國的職業經理人都是短期聘用制的,他們的工資和地位直接和他們為公司創造的短期價值有關。
而美國高級管理層的幾句話,在媒體曝光之後,就可能引起公司的股票大漲,這才是他們想要的目的。
美國為何會在1890年,1929年,2008年分別爆發了金融危機?為何日本在二戰崛起後也消沉了20年,就是因為他們製作業空心化。
這些暴發戶在賺了一大批錢之後,轉而將大量精力和財力投入到了金融和樓市,這能長久嗎?
而德國人看似保守,卻僅僅抓住製造業不放,將好的崗位和生產全部留在國內,將最沒技術含量,最粗笨的生產發往海外生產。
在整個GDP中,德國製造業為國家做出的貢獻始終沒低於過21%,而美國僅有13%,法國、英國都在下滑,反而德國在2019年之後逐步提升。
德國人始終把製造業和本國工人的利益放在了第一位,然後再去考慮全球布局。但美國的企業家只考慮公司利益,從不考慮員工的利益。
只要能將利益最大化,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將廠房搬到工人工資更低的亞非拉去。
這樣以來,短期內是很快就能為企業製造大量的財富。但長期來看,無論是對國家,還是對本國的工人都將是一種無形的傷害。
看看美國後來的總統都在號召什麼?是製造業回流。
5、 強大的政府支持
前面說了,德國的製造業多數都是中小型企業。
這樣的企業雖然靈活精緻但在研發和資金上和國際大企業相比,他們是很有局限性的。
面對這個困局,德國政府出手了。
德國境內有兩大研發機構,他們分別是佛勞恩霍夫研究協會和馬普學會,僅這兩大研發協會,他們就僱傭了幾十個諾貝爾獎獲得者。
這兩大協會在德國有上百個分部,年研發經費高達幾十億歐元,而這些錢都是政府來出,而研究結果,則分給德國的民營企業。
德國的這些機構從來不研發那些虛頭巴腦的概念性的玩意,他們就在基礎領域和應用開發領域進行苦苦地鑽研。
用句直白的話說,在德國的研發機構裡,論文不值錢,簡單實用的成果才是最受尊重和歡迎的東西。
有歷史愛好者說,如果當初不是因為德國戰敗,倉庫裡的圖紙和技術不被列強搶劫一空,德國才是二戰後世界上名副其實的老大。
而搶劫者,只因為得到了德國的技術,科技才得以快速提高。
另外,在貸款方面,德國企業不喜歡上市,也不喜歡融資。如果他們需要錢,他們就去貸款。而德國的貸款途徑分私人銀行、儲貸銀行和合作銀行。
這些銀行都受到了德國政府的嚴格監管,不但要對德國的中小企業廣泛提供貸款,而且利率都必須十分低廉。
而中小企業佔整個德國銀行貸款的75%,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銀行裡大部分貸款都被中小型的民營企業給吸走了。
而銀行也不吃虧,因為德國的中小企業雖然發展很慢,但95%以上都是穩賺不賠的。銀行雖然收益不大,但風險更小。
當讀者您看完德國的5大製造業優勢後,您還對德國的製造業抱有懷疑態度嗎?這個世界就是如此,你種什麼因,就會結什麼果。
異想天開的好事從來都不會發生,你想得到什麼,就必須付出什麼。
同樣,你所得到的每一樣東西,都要犧牲掉另一部分東西來換取。聰明的讀者,您從中讀懂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