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鐵面無私的包拯,為何拿柴文意沒辦法?他的背景有多強大?

2020-12-25 歷史揭密檔案

在歷史上,有不少有名的人物流芳百世,他們的出現對社會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一個好官對於百姓來說也是至關重要的,畢竟百姓的利益也關乎到一個國家的命運,接下來要說到的這個好官想必大家應該都不會陌生。

包拯是北宋時期的名臣,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後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包拯在職期間,鐵面無私、清正廉潔,不畏懼權貴,敢於幫百姓伸張正義,所以包拯自古以來都很得人們的喜愛。

包拯是出了名的鐵面無私,他站在正義的一方,即使是自己家裡人犯了法,他也同樣秉公執法,大義滅親,因此包拯對達官貴族一樣不留情面,不少王公貴族、貪官汙吏都死於包拯的鍘刀下。

宋仁宗賜給包拯青天三鍘刀,又名御鍘三刀,御鍘三刀在此即如同當今萬歲親臨,三口鍘刀皆可先斬後奏。另外皇帝還賜給包拯三張空白聖旨,不管是誰阻攔包拯辦案皆任由包拯處置即三張空白聖旨。

青天三鍘刀分別是:龍頭鍘,可鍘皇親國戚、鳳子龍孫;虎頭鍘可鍘貪官汙吏、禍國奸臣;狗頭鍘可鍘土豪劣紳、惡霸無賴。有了皇帝的放權,包拯可以秉公執法,更不用怕達官貴族了。

不過一向鐵面無私、清正廉潔的包拯,卻不敢鍘柴文意,柴文意作惡多端,電視劇中的他更是殘暴,但為何包拯不敢鍘他呢?難道是柴文意的背景強大?其實柴文意是柴榮的後世子孫,而柴榮是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致力於統一大業,立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

在他的統治下,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後世更稱讚他是「神武雄略,乃一代之英主也」。然而趙匡胤曾經是柴榮的手下將領,還屢創戰功,但是後來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取代了後周的政權,眾將以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

就這樣趙匡胤即位後,改國號為「宋」,定都開封,不過趙匡胤當上皇帝後,對柴榮心懷愧疚,所以趙匡胤下令柴榮後世子孫若犯罪可免刑罰,趙匡胤的子孫將祖訓銘記在心,所以在宋朝時期,柴文意有了「免死金牌」,有皇帝「撐腰」,包拯自然無法用鍘刀來懲罰柴文意了。

相關焦點

  • 連包拯都不敢鍘的柴文意,究竟有多強的背景?歷史中宋朝無人敢惹
    相信很多人都與包拯都是非常熟悉的了,不管是在小說中還是影視作品中,他的形象一直都是不畏懼權貴與鐵面無私的「青天」的。
  • 正因趙匡胤留下這道旨意,於是就算柴文意是惡賊,包拯也動不了他
    眾所周知,包拯是一位大公無私且不畏強權的人物,不管犯罪之人和皇帝有什麼關係,只要犯了罪,包拯都敢依法將其治罪,甚至會將他們殺頭。於是,這樣的包拯才會進入當時大宋天子仁宗趙禎的視線當中。因此趙禎賜給了包拯三口鍘刀,這三口鍘刀如同皇帝親臨,包拯就可以憑藉此刀可以先扎後奏。可以說,包拯憑藉宋仁宗御賜的三口鍘刀(龍頭鍘,虎頭鍘和狗頭鍘)殺了不少皇親國戚和貪官汙吏,駙馬陳世美,國舅龐昱,八賢王趙德芳之子趙祥,京東王趙怡,還有八賢王趙德芳的弟弟,全都死在了包拯的龍頭鍘下。
  • 連包拯都不敢鍘的柴文意,背景到底有多強?宋朝皇室也沒人敢惹
    包拯,北宋名臣,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清官。包拯此人處事廉潔公正、性格剛毅,不隨意攀附權貴,處理事情鐵面無私並且英明決斷,替老百姓著想,敢於抱不平,因此有「包青天」及「包公」之稱號。由於包拯剛正不阿,是一個難得的好官,因此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因為民間相傳包拯是黑面形象,因此他被稱為「包青天」。
  • 柴文意背景有多強?宋朝皇帝縱容,包青天證據十足也不敢處置
    開頭主題曲一句「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更是膾炙人口。人們的印象裡這個額頭上有著明顯的新月疤,面容黝黑,聲音洪亮的高大男人辦案公正,絕對不會出現冤假錯案的情況。好人不用擔心被人栽贓陷害無辜頂罪,壞人也終難逃法律制裁。
  • 「再世諸葛」公孫策,為何被包拯推上虎頭鍘問斬?原因令人無奈
    在演義中,公孫策的身份是包拯的軍師,幾乎包拯破除的案件中大多都有公孫策的身影。然而,在百姓心中,公孫策的名氣卻遠不如包拯,甚至有點被選擇性地忽視。我們根據演義中描寫的公孫策形象就能知道,他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不僅如此,他醫術方面的造詣也是頗高。不過,也不能怪人們忽視他,畢竟他這個人確實有點倒黴。
  • 公孫策被稱再世諸葛,包拯為何把他推上虎頭鍘問斬?原因很無奈
    一提包拯的大名,世人就會想到清廉和公正這樣的字眼。包拯為人正直、嫉惡如仇、鐵面無私,再加皮膚是黑色的,有「包青天」的美譽。
  • 包拯去世後,南俠展昭和他的四大護衛去了哪?為何不再出現?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細,江湖豪傑來相助,王朝和馬漢在身邊……」哼起這個小調,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作為我國古代歷史上的第一清官,包拯的美名傳天下。而有關他的故事,更是讓人們津津樂道。在人們的傳說故事中,包拯的身邊總跟著六個人,分別是: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展昭和公孫策。
  • 真實的包拯是什麼樣的人
    大家都稱之為包青天或者包黑炭,經常出現在影視劇中,大家的的印象就是,清官,大清官,鐵面無私,破案高手,文曲星下凡,等等還有很多,但影視劇畢竟是影視劇,藝術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今天小編就結合歷史記載和大家聊一聊這位歷史上的大清官,包拯首先,歷史上根本沒有記載包拯有斬殺過任何皇親國戚,這就沒有了所謂的影視劇中的鍘美案和狸貓換太子,不過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
  • 包拯真有文學作品中說的那麼神嗎?
    包拯,字希仁,是北宋時期的名臣,世人一般稱呼他為「包青天」。他一生廉潔公正、鐵面無私,這些都是史書上有記載的。
  • 原來鐵面無私並不是真的——在宋朝官場混得如魚得水的包拯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詳的歌詞,無論是在歌曲中,還是在螢屏上,包拯包大人的形象基本都是以剛正不阿、鐵面無私
  • 牛舌被人偷割,農民找包拯報案,包拯:把牛殺掉,兇手就現形了
    提起我國歷史上斷案如神的清官,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便是開封府尹包拯。他在職期間,不僅廉潔公正、鐵面無私,而且心細如髮,平反了很多冤假錯案,深得百姓敬重。因此世人都尊稱他為「包青天」。而小編今天給大家介紹的,便是包拯擔任揚州天長縣縣令時破獲的一起案件。
  • 農夫說自己牛舌頭被割了,包拯為何說把牛宰了,小偷就會來自首?
    黑面仁心,鐵面無私,說的就是那個包青天了吧?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現今,流傳有許多語錄,說的都是包拯如何之英明蓋世,斷事如神,能在短時間內破解諸多難案奇案,且這些事隨著人們嘴巴之流傳,一傳十,十傳百,便大變了模樣,將包拯說得不是了一個人——而是一個神。
  • 包拯視公孫策和展昭為左膀右臂,為何卻把公孫策推上虎頭鍘問斬?
    一提包拯的大名,世人就會想到清廉和公正這樣的字眼。包拯為人正直、嫉惡如仇、鐵面無私,再加皮膚是黑色的,有「包青天」的美譽。
  • 喜歡「參人」的白麵包拯,為何進化成了黑青天?
    2020年5月14刊|總第2141期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作為觀眾心中最知名的宋朝官員之一,包拯最近終於在《清平樂》中上線了。
  • 公孫策作為包拯的得力助手 包拯為什麼要殺公孫策
    原來在一次南巡中,包拯遇到了一件命案,而就在案件調查過程中,包拯卻一再遭人刺殺,這個刺殺他的人叫江龍,還口口聲聲是為了弟弟報仇,他的弟弟就是以前被包拯斬殺的惡霸
  • 包拯一生正直忠義,為何執意要斬公孫策?看看展昭當時做了什麼
    「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辨忠奸」  歷史上的包拯,是一個清官, 以不畏權貴著稱,他有一個稱呼叫「包青天」,是後世百姓對清官包拯的褒揚之稱,表達了人們對於包拯鐵面無私、英明決斷、不畏權貴的崇高品質的尊崇。
  • 包拯聰明絕頂,斷案如神,但他也有馬失前蹄的時候
    因此,後世也稱其為「包龍圖」、「包待制」,又因為他鐵面無私被稱作「包青天」、「包黑子」。 嘉佑七年(1062年),包拯辭世,享年六十四歲,諡號「孝肅」,故又稱「包孝肅」,留有著作《包孝肅公奏議》。 《宋史》記載:「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
  • 演過包拯的5個明星,陸毅英氣,王學兵傻氣,而他是包青天專業戶
    大家好,今天小編又來給大家報導新的娛樂資訊了,說起包青天包拯可謂是家喻戶曉了吧。包青天給我們的一直是清正廉潔,鐵面無私的形象,那句「開封有個包青天,鐵面無私辮忠奸」也是為大家傳頌。今天小編就為大家盤點幾個版本的包拯吧?
  • 開封府傳奇——「黑臉」包拯
    進入官場後的他很快就得到皇帝的重用。因為包拯他這個人不畏權貴,鐵面無私,在任何情況下,他只相信法律。所以當時皇帝就利用包拯來打壓權貴之勢。但是包拯出名的事情就是他辦案非常的厲害,記得當時他還是天長縣的知府的時候,恰巧包拯就遇見了一件非常難辦的案子。當時有一個農民說有人割了他們家牛的舌頭。
  • 包拯為何要忍痛將展昭處死?連趙虎和張龍2人也都牽扯其中
    包拯是在民間頗受歡迎的一位北宋名臣,在民間的許多話本中,都有他剛直不阿,鐵面無私的英勇形象,他對於權貴階級根本毫無懼色,哪怕冒著得罪皇室宗親的風險,也要秉公辦案,給老百姓一個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