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與包拯都是非常熟悉的了,不管是在小說中還是影視作品中,他的形象一直都是不畏懼權貴與鐵面無私的「青天」的。而他所在的開封府裡面就有三把御賜的鍘刀,分別是龍頭鍘、虎頭鍘與狗頭鍘。而龍頭鍘主要就是專門處置皇親國戚的,主要的目的就是讓這些知法還犯法的貴族們慢慢的死去,用來作為懲罰。而虎頭鍘就是專門用來懲治貪官汙吏的,狗頭鍘顧名思義就是專門對待民間的犯人的,並且鍘刀也是越來越鋒利的。
其實這三把鍘刀都具有「尚方特權」,這些是能夠先斬後奏的,而且龍頭鍘還象徵著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意思。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法寶在手,所以包拯才敢屢次抗旨不遵,在開封府斬了不少的皇親國戚與高官之子,像當朝駙馬陳世美、太師之子龐昱,包拯甚至連自己的親侄子包勉都給斬了。包拯是一個不畏懼皇權、不畏懼官威、更加不會徇私枉法的一個人,在他的眼中只有法律,看上去就是一個無懈可擊的人。但是在影視劇中卻以一個人是包拯都奈何不了的人,而這個人就是柴文意。
影視劇中的柴文意生性殘暴、簡直就是一個無法無天的惡人,最開始的時候因為個人的恩怨將邊關大將楊家聲給殺害了,後來就接二連三的謀害了很多人,甚至還企圖將自己的父親給逼死。這樣一個作惡多端、十惡不赦的人在包拯審完、判完之後,卻不敢按照法律將他施行鍘刀之刑,只能夠眼睜睜的當庭釋放。
這個柴文意究竟有什麼背景存在呢?就連包拯都不敢去鍘他。影視劇《包青天》裡面給柴文意設定的身份是柴王爺的嫡長子,也就是未來的小商王。這個身份是大有來頭的,因為歷史上的柴王爺其實指的就是周世宗柴榮,而這個人被歷代史學家稱為是「一代英主」的。
柴榮是年少成名的,並且在繼承了義父郭威的後周帝位之後就立下了「以十年開拓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壯志。在位期間,柴榮連敗了後蜀、南唐,又北伐遼國,開疆擴土未逢一敗。作為最有希望能夠終結五代亂世的柴榮最終卻英年早逝、壯志未酬。手下的部將發動了一場兵變,將後周的政權給奪取了,而這個漁翁之利的人就是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了。
後來趙匡胤為了能夠討一個好名聲,並沒有將柴榮的幼子柴宗訓進行處置,反而是封他為「鄭王」,還專門賜給他「丹書鐵券」。宋太祖後來就在太廟裡面立下了第一條組訓,那就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還有一條就是「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而《包青天》裡面的柴文意其實就是柴宗訓「鄭王」的後人,所以有免死的丹書鐵券和宋朝太廟祖訓兩道護身符在,自然就沒有人敢去動他。就算是宋朝的皇帝也不敢去招惹。就在包拯想要鍘柴文意的時候,龐太師專門送來了丹書鐵卷並且還告訴包拯鍘了柴文意,不僅包拯要誅九族,還要逼得皇上不遵祖訓,被扣上宋室不肖子孫的罵名。
這樣一來作為人臣的包拯也就不敢犯上了,只能夠被迫將柴文意給釋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