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丟掉了名字,也丟掉了歷史,丟掉了歸屬感,這一點,中國足協想過嗎?
中國足球球迷,怒了。
河南建業的官方球迷帳號「建業紅魔球迷俱樂部」,直接在微博上喊話,「你在教堅持了26年的爹做事?」
配圖中拉起橫幅抗爭的建業球迷,一行清晰的黑字寫著:「你們不止是黑暗,更是黑洞!」
中超各支老牌球隊的球迷間向來是涇渭分明的,可這一次,卻因為同樣的情緒而空前團結,一致對外,這個外,就是中國足協。
到底為了什麼?
「逼人改名」不可能是一件討喜的事兒,但中國足協就要這麼幹。
早在11月15日,中超投資人會議上,中國足協就明確要求俱樂部名稱必須中性化,做到完全去企業化。通俗一點,叫了28年的國安、26年的建業、24年的亞泰,以及22年的泰達和魯能,在新的賽季中,不能再叫了。
為了能挽救自家的「老字號」,有些俱樂部甚至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中赫國安俱樂部董事長周金輝曾經說過,如果以後俱樂部改名,只能保留四個字,他會毫不猶豫地把「中赫」拿掉,保留「國安」。足見這個名號的分量,早已超乎了商業冠名的範疇。
但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說:「我們今天大力推進(這項改革),若干年以後,我相信俱樂部和球迷會適應一個新的名稱。如果因為時間的原因,保留一部分球隊企業化的名稱,那對其他俱樂部是不公平的。」
微博上加V認證的「國安新聞」,就直接衝著這番「公平說」喊話:「如果老字號球隊不改名,對其他球隊不公平,我倒要問問,是哪支球隊覺得不公平,你有資格說不公平嗎?」
更有懷舊的球迷,找出了當年的熱播神劇《閒人馬大姐》中的經典片段。片中馬大姐穿著全套的國安球迷綠色行頭,在工體看完球後得意而歸,老伴卻悶悶不樂,只因為馬大姐在國安進球後「得意忘形」,親了一嘴身邊的陌生球迷。「他能樂意嗎?你親的那是客隊球迷!」
和北京國安的球迷一道,天津泰達、河南建業、浙江綠城連同此次不必改名的上海申花,一齊打出了「我們以我們的名字為榮」的抗爭口號。
天津泰達的球迷,在看臺上舉出的橫幅似乎更有些鮮血淋漓的悲壯感——「泰達早就刻在心裡了,真要拿刀剜走嗎?」
(泰達球迷不想改名)
在網絡上,泰達球迷聯繫了數位球隊曾經的外援,呼籲足協能讓泰達俱樂部保留名稱。視頻中,佐拉、路易斯、帕爾塔魯、古斯塔博、何塞·維倫紐瓦、巴茨、卡斯蒂亞諾和桑託斯等在甲 A 或中超時期曾身披泰達隊戰袍的外援一一亮相,不禁讓人淚目。
策劃此事的球迷「北看臺老王」在微博上用「較為溫和」的方式向足協此舉喊話稱:「失望的是,我們甚至都沒有機會走進球場,與青春做一個正式的道別;憤怒的是,滿嘴為球迷考慮的你們,在這一次選擇了民意,沒有跟球迷共情。請不要讓熱愛中國足球的同仁們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最後,衷心祝福中國足球。」
至於隊名歷史沒那麼悠久,但因為這些年接連不斷的榮譽而早已深入人心的廣州恆大,倒是因為同城對手廣州富力先一步改名為「廣州城」,而陷入了後手的困境,最終不得不選擇「廣州隊」以視區別。
(恆大球迷為球隊助威)
在頂著「廣州恆大」這一名號的11年中,球隊以中甲冠軍為開端,拿到2個亞冠冠軍,8個中超冠軍,還有足協杯冠軍,超級盃冠軍。可惜在「恆大時代」的最後一個賽季,顆粒無收,略顯遺憾。
但球迷意難平,不僅在未來兩支廣州球迷的番名開起了文字玩笑:「以後這兩支球隊之間的勝負怎麼論啊?廣州隊大勝廣州城,廣州隊敗走廣州城,廣州隊逼平廣州城?」
誰曾想,開心麻花電影《西虹市首富》裡將恆大隊名做了喜劇化改造的「廠州恆太」,在如今的語境下,居然顯得如何合適……
或軟或硬,或煽情或調侃,中國足球俱樂部以及他們的球迷,試圖用一切辦法改變足協的方針,但他們能成功嗎?
足協或許很冤枉,如足協主席陳戌源所說,他們的目標是為了」打造百年俱樂部「,但足協過去這些年的騷操作,實在讓人難以信任。
2002年12月,甲A聯賽進行亞軍抽籤儀式。抽籤是以抽取撲克牌比較大小為方式進行,最終深圳抽得亞軍,國安名列第三。
(深圳靠抽籤獲得甲A亞軍)
在2001-2002和2004-2005的兩屆聯賽中,足協居然兩次取消了頂級聯賽的升降級,美其名曰「一年練進攻,一年練防守」。沒有升降級後,各隊的競爭欲望大打折扣,聯賽質量逐日下降,導致贊助商減小,觀眾銳減。
(足協主席陳戌源給足協杯冠軍頒獎)
2007年初,中國足協為解決聯賽不景氣的問題,不想著提高聯賽質量,反而要求各俱樂部推陳出新想辦法將球迷吸引到賽場。為加強約束力,足協設定了懲罰措施,聯賽平均上座人數低於5000和1萬人的俱樂部,將在年終聯賽分紅中分別扣除10%和5%。
為了避免損失,湊夠上座率,中超和中甲都出現了組團觀賽的現象,各俱樂部組織免費看球,大發贈票,只為完成上座率的KPI,終於在那一年為聯賽換來了還說得過去的上座率。可虛偽繁榮換不來長效的發展,於是在堅持不久後,又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滑稽戲。
(國安球迷遠徵客場)
2017年推行U23政策,本意是想通過把U23球員強制放入中超聯賽的實戰氛圍中,迅速提高各隊青年梯隊的建設,但不免有「揠苗助長」的嫌疑。球隊本身在執行中也深受其苦,於是讓U23球員每場上場做短暫的亮相,然後迅速換下,成了這幾個賽季中讓人啼笑皆非的怪相。
2019年,足協副主席李毓毅在會議上提出的「五大目標」,其中「把中超聯賽提升為世界第六大聯賽」的宏偉願景,更是被調侃稱,是五大聯賽被黑得最慘的一回。
至於其他的,諸如當年深圳、北京同分、同淨勝球、同勝負關係抽籤決亞軍,2009年聯賽贊助商的「啤酒分紅」,再到世界初為了備戰世界盃預選賽而禁止球員留洋(一舉耽誤了張恩華),以及為了配合恆大徵戰亞冠,將外援名額放寬到6+1的特例……
足協似乎尤其擅長在動機並不壞的細節上「好心辦壞事」,而在更應該著眼的、更關乎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的宏觀戰略上,卻總是雷聲大雨點小。高高舉起,輕輕放下的無效舉措,讓業內業外都大呼看不懂。
(中國足協應該更多關心青少年足球)
「中性名」的緣起,要追溯到2015年,由國務院審議通過,報由中央深改領導小組進行審議定稿的《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裡頭的原話是:「鼓勵具備條件的俱樂部逐步實現名稱的非企業化」——三個關鍵詞,分別是「鼓勵」、「具備條件」和「逐步」。
由中央最高層親自掛帥的深改委過問中國足球的改革,《方案》毫無疑問是具有相當的指導意義、專業水平的好文件。奈何作為實施者的足協,又一次不負眾望地把文件裡那些方向正確、對多數人都有益的改革舉措,辦得槽點滿滿。
簡單說來,就是《方案》裡把球隊改名的進度表定得很寬裕,很有彈性,可新官上任的陳主席愣是把事情辦絕了。
按照《方案》裡的表述,現在(5年前的文件,如今亦然)中國足球的一大問題是「社會基礎薄弱」。但這次「中性名」方案,似乎是準備把中超各隊裡面最具社會基礎的那部分也一併消除,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從頭再來。
(足協主席陳戌源)
但足協是否想過,若今後中超遍地是「XXFC」這樣看似乾淨清爽的隊名,球迷會有找不到組織的悲愴之感——丟掉了名字,也丟掉了歷史,丟掉了歸屬感,「百年俱樂部」首先就丟掉了一幫打根基的人。
更糟糕一點,如果繼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生出「不中不洋」的特色新名號,對中超,乃至中國足球,何嘗不是一種諷刺?
畢竟,讓豬爬上樹很難,但砍樹就很容易了。
從根上說,中國的足球文化根基來自於群眾,而足球文化的核心不是糊塗的決策者,而是永遠不離不棄的球迷——妄圖通過「中性化」迅速打破「偽市場化」的桎梏,卻未考慮到人心之失,才是最不可逆的損失。
更何況,中國足協的「打造百年俱樂部」計劃,不過是白紙一張,空頭說話,但國安、建業、魯能、亞泰、魯能、泰達等球隊,已經把「百年」這樣一個虛無縹緲的目標完成了四分之一的現實。誰更值得信賴,一目了然。
最後問一句中國足協:建造新城,就非要打破舊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