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足協的兩大新政限薪和改名弄得輿論譁然,正反兩面的聲音都有,可謂是熱鬧非凡。中國足球已淪落到「人見人欺」的地步,如果說選擇改革的好時機,此時最佳:因為不改革肯定「死」,而改革才可能「活」。
限薪已是大勢所趨,異化的「金元足球」已將中國足球推入到懸崖邊沿,不限薪,中國足球必然死路一條,所以,儘管有雜音,但是,限薪才是中國足球「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迫不得已的選擇。
但是,要求中超各俱樂部中性化改名,遇到的阻力很大,有些俱樂部名號己久,具有很大的文化價值和品牌價值,一旦中性化改名,這些價值將蕩然無存,因此,從俱樂部到球迷都覺得改名沒必要,傷害人們的感情。
但是,隨著俱樂部市場化改革的不斷深入,中超俱樂部中性化改名已是勢不可擋,形勢所迫。只是幾乎沒有人看出其中的遠見卓見,一般人看不出。實際上,中性化改名為中超積極發展掃清了障礙,有幾點與各位探討。
一是目前各俱樂部名號不利於中超發展
中超球隊大都冠以企業名號,這樣,一支俱樂部被一家企業所壟斷,這樣名號的好處是:這家企業可以一心一意支持這支球隊!
但是,它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由於被一家企業控制,形成話語壟斷,看不到自己的缺點,而且會隨著企業發展的好壞而影響球隊的成績,甚至導致球隊消亡。
二是中性化命名後可吸引更多資金進入,有利於球隊的長期繁榮
中性化命名後,各中超俱樂部不再是某一企業獨享,最有可能實行股份制改造,一支俱樂部可由多家企業投資,從而形成「勢力均衡」的相互監督、相互制約的良好態勢,球隊發展的方向、教練球員的選擇等,可以由球隊的股東共同決定,就不會出現如今的過度投資、無成債要求的合同、天價球員和教練等問題,因為這些東西需要各股東一致同意才行,集思廣益總比如今的獨斷專行好一些。
更有益的是,各俱樂部股份制改造後,各球隊不會像現在這樣「惡性競爭」:看誰能搶到頂級外援?為了搶到外援,各俱樂部拼命加價,可把這些外援「樂瘋了」。股份制後,這些外援的引進需要大夥同意,一家企業說了不算,這樣可避免惡性競價,將自已血汗錢拼命往外送。
三是各俱樂部名號雖然具有歷史、文化、品牌價值,/但是為了球隊的長遠發展,這些價值還是值得捨棄的
改名必然有損失,但是與足球長遠發展的長遠利益比,目前的這些利益是微不足道的。有舍才有得,如果捨不得眼前利益,未來的「得」怎麼去得?
目前傳出北京xx球隊在中性化改名上,想與足協硬剛,聽到這一消息,心裡不禁啞然:堂堂的中超名隊,竟然連中性化改名的遠見卓識也看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