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距離中超球隊中性名申報截止日期已經過了兩周的時間了,為什麼還是有很多球隊的新名稱還沒有敲定下來呢?
這其中的原因就不言而喻了。你能想像一些傳統中超球隊改名後的情況嗎?或者你能想像這些傳統球隊能改成什麼新名稱嗎?像我們熟悉的國安,泰達,魯能,建業,這些名詞已經不僅僅代表著一個企業球隊了,而是當地球迷的一個情懷以及當地的一個足球文化。作為一個外省的球迷,看到了這些用了二十多年的球隊名稱被整改都會感到一些不舍,何況是當地的鐵桿球迷呢?
在職業聯賽創辦初期,這些名字已經陪伴我們近30年的時間了。30年的時間裡包括了多少激情四射的比賽,多少催人淚下的故事。如今,一刀切似的說改就改,誰的心裡不會咯噔一下啊。這種難以割捨的感情,不是說能釋懷就釋懷的。近日,看到報導說是天津泰達將改名為「津門虎」,河南建業改名為「洛陽龍門」,怎麼說呢?這就像穿拖鞋戴禮帽——不倫不類。
足協的這個規定真是有些吹毛求疵和出力不討好。本是一個簡單和好的想法卻到現在的令人感到別彆扭扭。這個中性名改制,首先會得罪當地的球迷。球迷們都舉著大旗看來了三十年來的球了,這隊名說改就改,真是吃飽撐的,沒事閒的。再次贊助商們也會不待見,我出錢投資贊助球隊,怎麼還把我司的名稱從球隊中撤掉呢?還會給球隊增添一些麻煩,比如國安要想保留原名,那麼中赫集團集團需要收購中信集團在俱樂部中的所有股份,來符合足協關於俱樂部名稱去企業化的規定。這真是令人感到費解的一個改制啊。
那麼我們來借鑑一下鄰國——日本,韓國的名稱改制辦法。
首先,日本J聯賽始於1993年,但是人家在1996年就完成了中性的改制。況且人家在J聯賽創始以前還有近30年的企業聯賽呢?我們中超呢,1994年創辦,之前沒有什麼企業聯賽,等了二十多年後才想起來中性名改制。結果呢,是一頓剪不斷理還亂的尷尬操作。
再來看韓國聯賽,雖然人家在1983年就創辦了,但是到目前還有企業名稱球隊。他們並沒有進行強制性改中性名而是選擇順其自然的過度。這也是很好的啊。不像中超,一刀切,遭到很多人的白眼。
事實上,我們也可以看出所謂聯賽中球隊的中性名稱,起到決定因素的是經濟基礎,而不是行政意思。日本選擇在聯賽初期進行中性名改制,韓國選擇自然過渡,中超卻選擇在聯賽創辦二十多年後,進行一刀切,真是讓人哭笑不得和費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這潮起潮落的足壇,我們只需做個觀眾,看盡足壇的繁華與凋零,享受足球帶給我們的故事與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