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一點,中國足球也沒有做到。中國足球如今推行中性名,表面上是為了日後的足球文化和傳統,但其實,中國足協已經對球隊不得異地搬遷的禁令開始「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此前就有消息傳說,足協對「異地轉讓」的政策開始鬆動,四川的一直球隊就有可能遷往深圳。
而且,中國球隊的投資方大多都是民營企業,這兩年國企都已經開始從足球圈退潮,而地方政府單位更是幾乎就沒有涉獵過足球圈。中國足球根本談不上「地域密著」,既然談不上「地域密著」,自然中性名也就沒有意義。不然,以山東泰山為例,如果中性名起了個泰山,過兩年球隊搬家到了四川,難道要叫「成都泰山」嗎?
第三,J聯賽球隊更名是在職業聯賽初期,各隊本身就還沒有形成職業球隊文化,他們對於原有的企業名稱並不在乎,球迷也沒有對原有的企業球隊產生過渡的歸屬感和依賴感。
但中國足球不一樣。不管1994年以來至今的是企業聯賽還是職業聯賽,反正中國足協自己對外聲稱是職業聯賽,既然是職業聯賽,俱樂部就按照職業聯賽的標準的打造球隊文化。像國安、泰達、建業、亞泰、綠城、魯能等球隊,已經有了深厚的足球文化內涵。
如果中國足協的中性化命名在1994年的時候一刀切,相信沒有任何俱樂部有反對意見,哪怕拖延到1995年1996年都可以,甚至說哪怕拖延到中超創辦的時候,也還好說。現在一拖拖了20多年,原有的球迷文化已經養成,再一刀切就不合適了。
|北京的球迷文化早已形成
國安早已不是一個企業名詞
所有人都知道這兩個字是傳承,是信仰
反過來,有一些球迷問,那為何韓國聯賽就允許有企業名稱的球隊呢?其實這個跟韓國聯賽球隊的構成性質有關係。
韓國聯賽以前也是企業聯賽,現代、三星、大宇等企業控制的球隊。這一點其實K聯賽跟中國聯賽很像,都是拿企業聯賽當成職業聯賽,但問題是,無論企業聯賽還是職業聯賽,韓國聯賽成立的很早,他們在1983年就創辦了,比日本早了10年,比中國早了11年。
韓國聯賽當時創辦的時候,其實跟當時的日本聯賽差不多,都是無法完全脫離大企業,所以現代、大宇、三星這些大公司的名字就一直都在球隊的名稱中。不過,隨著近年來的發展,韓國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市民球隊。
所謂市民球隊,就是非企業球隊,其最大的特點是,控股方為市政府,俱樂部主席往往就是市長。這樣的球隊,如大邱、濟州等都是如此。他們的名字也一般就是大邱FC、濟州聯。
|大邱FC、濟州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