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山腳,在一個微雨的冬,手中傘也遮不住魁星公的一雙怒目。人們在其腳下傳說著他的委屈與憤怒,它卻用炯炯怒目回報世人以金榜題名與錦繡前程。
於是,多情的永春人仔細尋來一山巍峨蔥鬱用心織出一座滿月廣庭、一臥宋時石槽、一牆飄逸方字,還有一位詩書雋秀的書法家贈予魁星公。我猜在某一個月圓之夜,它們定會相約畫一道曲水,擺一出流觴,邀來天上明月,暢飲手中美酒,直至醉紅了漫山蟲鳴,醉鳴了滿地黃花。
從奎峰山到魁星山,從詹巖到魁星巖,名字的變遷當從近千年前的那兩位同榜進士陳樸、顏應時講起。相傳,此兩位同科同門為感恩魁星,請木以雕神像,自此後我桃源之地永獲魁星庇佑。
到如今,這尊怒目魁星到底應了人間多少希望多少未來,人壽太短無力點算,或許只有崖石上的「華嚴三聖」毗盧遮那佛、文殊、普賢心中才明了其中機緣。立於三聖腳底,你總恍惚了歲月是否真的如人所言般流逝,就算曆經千年,就算已被斷了手蝕了足,它們卻依舊臉如滿月、耳似懸弓、豐膄圓潤、慈祥端莊、衣褶疏密深淺有度。如此神採該是風雨也不舍侵襲吧,任風狂雨暴,來到面前,都只化作和風細雨般禮敬。三聖之外,得禮敬的還有近旁那牆高懸於壁堂堂正正蒼勁雋永的武人筆法「魁」字和立於路畔結體寬舒端莊飄逸的文人筆法「文昌臺」。
當然,對「文昌臺」,永春人不免多一份自豪:咱們桃陵公的書法,那可是一絕。自明至今,人們爭相傳頌出生在魁星巖下的孝子顏廷榘的成功之路,一條勵志的成功之路:以磚為紙、用水作墨,刻苦臨池習字,終成書法大家;還有爽口的「寫字換蚵」的故事:為了給病中母親買一碗喜歡吃的蚵,貧家子顏廷榘只能以字去換,可喜的是買蚵人不管懂不懂字,都樂意成全書生的一份孝心。那一刻,買蚵賣蚵人恐怕都未曾料到,恰是這一副換蚵之書引得四方來客爭相求字。到後來,顏公以歲貢之功名入朝為官,再後來,人們以「桃陵公」尊之敬之,或許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了。同樣順理成章的是,他與好友李廷機、李卓吾、黃克晦、李開芳、李開藻等同時名士「相偕登魁星巖,倡和其間」,並為之標景十二,曰:萬松巢鶴、半嶺迎雲、茂林幔綠、廣庭秋月、梅盤仙榻、煙籮鳥道、吟臺懸壁、竹塢佛泉、鬥石鐘靈、山陰禊跡、曲澗春流、崆峒通玄。
魁星目下,人間多苦,學途多艱,但書山有路,自魁星山腳一步一階,一階一天,365個臺階的篤學路恰好一年,一路上去自是一路風光。待到登頂之時,站在那方刻有「政和八年」字樣觸手可摸的貯水石槽前,魁星公贈予你的定是千年恍若一瞬的灌頂醍醐:
人間事小人更小,歲月無情你有情。
華嚴三聖
蒼虯巖寺
(圖片自拍於永春魁星巖)
梁白瑜感謝您與黃梁一魚的默契。。。
黃梁一魚,不是夢,也不是魚。是手無寸鐵者執著於心的念頭和活著的方式。
執著,如喑啞巨石般沉重,如西西弗推動巨石般令人絕望。在絕望中尋到力量是活著的方式。
活著,是存在的合理也好,是合理的承受也罷,是獨自愴然的今日昨日亦或是唱罷登場的輪迴,都一樣需要一種方式來支撐它的樣子。而其中最討巧的恰是以文字顯現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