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龍,哥倆好,三星照,四喜財,五魁首,六六六,七個巧,八匹馬,九連環,滿堂紅。」這是在酒桌上用的「划拳」口訣的一種,其中「五魁首」,與酒一點兒關係也沒有,而是主宰文人命運的魁星,怎麼就上了酒桌,成為助酒興的口訣了!「五魁首」與「獨佔鰲頭」,可是讀書人最為榮耀的目標,十年寒窗,夢寐以求。
「五魁」,過去指的是「五經魁」、「五經魁首」。明代科舉分五經考試士子,五經就是《詩》、《書》、《易》、《禮》、《春秋》五部儒家經典。每經所取頭名稱之「經魁」,「魁」即有「首」、「第一」之意。鄉試中,每科前五名必須分別是某一經的經魁,故稱「五經魁」,簡稱「五魁」。經魁、五魁中的「魁」,源於古人的奎宿崇拜。
「奎宿」是星官名稱,又叫「天豕」、「封豕」。這是二十八宿之一,是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古人就將其附會為主管文運之神。奎宿也就是奎星,人們習慣上稱為「魁星」。東漢宋均批註道:「奎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後來便有了「奎主文章」的信仰,並常以「奎」稱文章、文運,如稱秘書監為「奎府」、「奎章」。因「魁」與「奎」同音,有「首」之意,所以科舉取得高第也稱為「魁」。科舉考試進士第一名稱狀元,則稱「魁甲」,鄉試中試的舉人第一名稱解元,也稱「魁解」。
由於魁星主文運,所以與文昌帝君一樣,備受讀書人崇拜,過去魁星,魁星閣遍布全國各地,香火旺盛。因「魁」字「望文生義,因聲起意」,將魁字附會為「鬼」搶「鬥」,「鬼之腳右轉如踢北鬥」。魁星的形象是一赤發藍面之鬼,立於鰲頭之上,一腳向後翹起如大彎鉤,一手捧鬥,另一手執筆,意思是用筆點定科舉中試人的名字。此即所謂「魁星點鬥,獨佔鰲頭」,被視為應試者獲中之徵。唐宋時,皇宮正殿的臺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和鰲的圖像。考中的進士要站在宮殿臺階下迎榜,頭一名進士即狀元,按規定要站在鰲頭那裡,故稱「獨佔鰲頭」。
魁星,人間的模樣是什麼樣子!有好幾種傳說。有一種傳說魁星是個才子,曾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卻因貌醜驚嚇了皇后,被亂棍逐出皇宮,憤而跳入東海,玉皇深憫其人,賜硃筆一支,命其掌管人間科舉文運。還有一種傳說是:魁星高中進士,在殿試之時,皇帝見他相貌太醜,跛腳加滿臉麻子,就問他為什麼臉上長了這麼多斑點?魁星答道:「麻面天星。」皇帝又問他的腳為什麼跛?魁星回答:「獨腳跳龍門。」魁星應答巧妙,皇帝龍顏大悅,高興之下就點了魁星做了狀元。
划拳又叫猜拳,是喝酒時助興和佐酒的一種方式,即划拳的兩人同時伸出手指,並喊一個數,誰喊的數剛好和雙方所伸手指的總數相符,誰就算贏,輸的人喝酒。划拳時喊的數,從零到十,共十一個數,每個數字一個詞語,都有意義,要麼是吉祥祝福語,要麼是歷史典故。比如「六六六」,就是大順的意思。「五魁首」,自然是頭名狀元了。
划拳屬於飲酒文化,唐代人稱划拳為「拇戰」、「招手令」、「打令」等,《勝飲篇》記載:「皇甫嵩手勢酒令,五指與手掌節指有名,通籲五指為五峰,則知豁拳之戲由來已久。」五代《新五代史·史弘肇傳》記載:「他日會飲章第,酒酣為手勢令。」《七俠五義》上面,就有划拳明確的記載。如果以最早時間計,划拳喝酒也有千年以上的歷史。其口訣毫無疑問是隨時代潮流而變化的,與時俱進才有生命力,「五魁首」科舉場上有了,酒桌上自然是缺不了席的。划拳,可以是赤膊上陣,也可以擼起袖子,皆是咋咋呼呼,聲震屋宇。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天下好事,均在口中連連,快樂至醉,「五魁首」,「獨佔鰲頭」,所有富貴均在夢裡。(文/蔡駟讀歷史 圖/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