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新冠肺炎)馬來西亞學者:打贏「封城」之役 中國科技力量不可忽略
中新社吉隆坡4月8日電 (記者 陳悅)「76天」,馬來西亞中國公共關係協會副會長顏天祿清楚記得武漢「封城」的時長。他說,武漢能夠那麼快「解封」,「是出乎很多人意料的」。
自「封城」以來一直關注武漢抗擊疫情進展的顏天祿說,武漢能夠迅速戰勝疫情,順利「解封」,當然首先是歸功於中國政府充分動員全社會資源,以舉國之力打贏「防疫」這一仗。「中國能夠在那麼短的時間迅速實現全國上下一致的團結,這是一般人想像不到的。」
4月8日,武漢「解封」日,在漢口吉慶街蔡林記熱乾麵店,市民有序排隊過早買熱乾麵。熱乾麵是武漢最出名的小吃之一,也是武漢人的「專屬情懷」和他們對日常生活的一份信念。熱乾麵是武漢人太熟悉的一部分。 王康榮 攝
在他看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容易為人所忽略——中國近年來在科技領域,尤其是網際網路領域的飛速進步,為戰勝疫情奠定了堅實基礎。
顏天祿說,「封城」76天,武漢民眾積極配合政府舉措,作出了巨大的犧牲;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中國政府在「封城」「封小區」的同時,也充分保障了民眾的物資供應,令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無虞。
「能做到這一點,除了中國政府動員社區力量,做好物資供應,中國發達的網際網路生態也功不可沒。」顏天祿對記者說,他注意到,在疫情期間,無論是武漢還是中國各個城市,包括網際網路送餐平臺、電商平臺,很多都保持正常運營,普通民眾只要一點手機,就能得到所需的日常生活物資。
顏天祿說,這也讓民眾大大減少了出門上街的需求,最大程度保證了「封城」的效果。所以,中國領導人在疫情期間都為「快遞小哥」「點讚」。他認為,這是十分值得馬來西亞學習和借鑑的。
其實,在十年前首次訪問武漢時,顏天祿就對武漢科技產業發展產生深刻印象。
他告訴記者,當時他以馬六甲州行政議員的身份隨同馬官方代表團訪問武漢。武漢長江邊上以太陽能、風能發電的路燈令他和一同訪問的馬六甲州首席部長「驚豔」。
他們在訪問期間對接了生產這種綠色能源路燈的武漢企業,並很快將這款綠能路燈引入到馬六甲。
「如今矗立在馬六甲的這些路燈,也見證了馬六甲、馬來西亞和武漢科技交流的一段歷史。」顏天祿說。
正因為如此,當得知武漢「封城」的消息,尤其在眾多視頻報導中看到武漢瞬間變得寧靜、空曠,顏天祿說,對比當年在武漢目睹的繁華景象,真是「感觸良多」,「武漢加油」「中國加油」的感慨立刻在腦海中浮現。
為此,顏天祿和馬來西亞、馬六甲華社立刻動員起來,為中國和武漢抗擊疫情籌款籌物。
如今,看到武漢能順利「解封」,顏天祿頗感欣慰。他說,將來徹底戰勝疫情後,要「續接」武漢與馬來西亞的交流合作,推動武漢與馬來西亞、馬六甲更多新的合作項目進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