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傳出劉亦菲要出演花木蘭這部電影開始,花木蘭這部電影的熱度就一直居高不下,可奈何內地還沒上映就只收穫了了4.8的評分,大有還沒上映就成爛片王的節奏。
眾所周知年前由於特殊情況,各大電影院都沒辦法開放,導致花木蘭的上映日期一拖再拖,直到最近花木蘭才終於呈現在我們眼前,但是讓很多人失望的是,阿花木蘭明明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但是在國外導演的演繹之下,讓我們對花木蘭這個形象變得特別的陌生,甚至有一種勉強的感覺。
其實我們注意觀察,在迪士尼剛剛成立之初,主要呈現的作品都是王子與公主的幸福生活,並沒有宣揚女性的獨立與自主,更沒有刻意的去展示女性的力量,但是當迪士尼到了後期之後,就開始轉變自己的思維,把主題放在了女性的堅韌之美。
其實這未嘗不是一個很好的發展,但是當迪士尼過於強調這種美之後,女性觀眾反而會覺得有一種被冒犯的感覺,像花木蘭作為中國民間傳統故事,從我們小學就開始耳濡目染,當時,電影方宣布由劉亦菲擔任花木蘭的時候,很多人是非常驚喜的,畢竟劉亦菲之前有很多代表作都是跟動作戲相關的,尤其是他飾演的小龍女,一顰一笑,甚至是每一個武打動作都形容流水,可以說,劉亦菲完美復刻了我們心中的小龍女,這也讓很多人對她有特別高的期待,覺得他也可以完美的復刻出我們心目當中的花木蘭。
但是我們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花木蘭本身是中國民間的故事,有國外的導演來拍攝,總是會讓人覺得有些牽強,我們回顧中國的電影業會發現,其實中國也有不少歷史題材的電影,但大多都不怎麼出名,主要是因為中國的歷史比較的難懂,甚至是比較的生澀,讓國內很多優秀導演都望而卻步,更別說國外的導演了。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花木蘭整部電影呈現出來的效果非常的怪異,尤其是當我們看到演員說的流利的英文的時候,這種怪異感就越發的強烈,在我們心中,花木蘭應該是一個比較男孩子氣,甚至是比較喜歡逞強的一個女孩子,那麼他的形象應該是更加中性化,甚至是有一些粗糙,要知道花木蘭在軍營裡面生活了這麼多年,形象上面肯定不可能嬌弱無骨,甚至會有一種融洽的豪爽感。但是劉亦菲的長相比較偏古典,甚至是比較稚嫩的感覺,雖然劉亦菲的年齡有所增長,閱歷有所增疊,但是五官依舊非常幼齡化,所以很多觀眾沒辦法入戲。
而這部電影選擇在中國上映,也是大有深意的,一是因為花木蘭的故事更加貼近中國人的思想,二是因為中國的購買力度大大上升,可惜國外的導演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影民的審美越來越高,對於電影的質量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如果國外的導演想在中國獲得一個好票房,首先要學會尊重中國,其次要提高自己的電影質量,而劉亦菲髮長文,究竟是為了感謝花木蘭這個機會,還是在為已經撲街的電影宣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