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茶後(64)從造影師到介入醫生

2021-02-22 卒中軼事

一個學者要敢於想像,敢於創新,敢於「紙上談病」。

 

雖然想像常是荒謬的,創新並不意味著正確,紙上談病更是反義詞。但是科學就是由敢於想像和創新的人發展起來的。

 

自從葡萄牙學者 Egas Moniz(見 Moniz 一章, 上圖)在1927年發明了血管造影術 Angiography,這個世界上就出現了一個新職業,血管造影師 - Angiographer。造影師屬於放射科,之所以稱師是因為做造影的人多數是醫生。

 

從1930年造影師開始進入醫院,直到1960年的30年中,全世界的造影師幹了同一件事情,就是協助造影,讀片,出報告,幫助內外科醫生做出診斷。

 

對,只是診斷,僅此而已。

 

所以,放射科被稱為輔助科室,輔助內外婦兒等一線科室做出診斷。在英語中有人認為造影師或放射科醫生 「幾乎 - Almost」 是個醫生。

 

一個造影師,只能診斷,不做治療,按英語幾乎是個醫生,按中文是輔助科室醫生。

 

然而,在1963年出現了一個美國造影師,Charles Theodore Dotter(1920-1985, 上圖),他敢於想像,敢於創新,敢於紙上談病。

 

Dotter 認為造影師可以利用手中的工具來 "治療" 病人。

 

在1963年6月19日,在當時的捷克斯洛伐克 - Czechoslovak - 放射年會上,Dotter 做了題為 「未來的心臟導管和動脈造影技術 -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and Angiographic Techniques of the Future」 的發言。

 

Dotter 講到他在1963年初一次腹主動脈造影時,導管通過狹窄的髂動脈 - Iliac Artery - 時,狹窄的病變血管同時被導管擴張。

 

從這一無意中的發現,Dotter 竟敢提議使用造影技術從單純診斷,"應用無限的想像力",向外科手術 "治療" 轉型。

 

Dotter 的講話像一枚炸彈,震撼了在場的300多聽眾,全場的造影師們起立為 Dotter 鼓掌。

 

使用想像力,看同一事物的不同側面,如同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Dotter (上圖) 膽敢把做造影的導管想像成是一把手術刀,一舉捅破了窗戶紙。

 

科學需要敢於捅破窗戶紙的人。

 

半年後在1964年1月16日,Dotter 做了歷史上第一例經皮穿刺用導管擴張了局部狹窄的股動脈表淺支,介入放射學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 誕生了。

 

病人是一位82歲的女性,Laura Shaw,下肢缺血性疼痛和壞疽,但是她拒絕截肢。在無奈中普外醫生把病人送給 Dotter,像我們把病人推給中醫一樣,希望另有生路。

 

Dotter 用導絲和 Teflon - 聚四氟乙烯導管擴開了狹窄的股動脈,恢復了血流。

 

當然任何創新都會受到保守勢力的阻撓。當時 Dotter 所在的 Oregon 州大學醫院外科醫生們不讓這個病人出院,他們想看到擴張段會有血栓形成,然後再次栓塞動脈來宣告介入失敗。

 

結果幾周後病人下肢疼痛好轉,壞疽消失,且病人用雙腳自己走出了醫院。

 

在1964年 Dotter 在 「循環 - Circulation」 - 上發表了他的 「血管成形術 - Angioplasty」 觀察。

 

Dotter CT, Judkins MP. Transluminal Treatment of Atherosclerotic Obstructions: Description of a New Technique and Preliminary Report of its Application. Circulation 1964:30:654-670 (上圖)。

 

可以想像,Dotter 和他的助手 - 導管制作者 Melvin Judkins ,自己製作、修改且創造所有的導絲、導管和氣囊。

 

大膽設想使 Dotter 一舉改變了造影師的命運和前途,使他們從診斷造影師 - Diagnostic Angiographers - 轉型為 「人體管道工 - Body Plumber」 或 」介入治療師 - Interventionalists」。

 

放射科醫生開始 "治療" 病人了。

 

在1967年,Alexander Margulis (上圖) 在他為 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寫的編者案時創造了 「介入放射學 -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一詞。

 

Dotter 因此成為 "介入放射學之父 - Father of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

 

當時有誰能想到 Dotter 這一想像的創舉改變了整個醫學世界和人類進程。

 

其實 Dotter 也不是完全憑空想像,早在1960年美國的神外醫生 Lussenhop 和 Spence 就描述了用矽橡膠珠子直接打入腦動靜脈畸形部位來栓塞治療。

 

Lussenhop AJ, Spence WT. Artificial Embolization of Cerebral Arteries. Report of use in a Case of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JAMA 1960; 172: 1153-1155。

 

據說 Lussenhop 也試嘗過填塞動脈瘤但是失敗了。

 

不知道身為放射科醫生的 Dotter 是否看神外雜誌。

 

想起南宋楊萬裡的小池: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創新真的很難,別人總是想在我們的前面。

 

雖然神經外科醫生是介入治療的先鋒,但是當時的普通外科醫生們幾乎全力反對介入治療,他們拒絕送病人給 Dotter,Dotter (上圖) 只能通過小診所醫生或者報紙、電臺和電視節目來直接影響病人。

 

沒有其他科室醫生的支持,Dotter 只好把病人收入放射科,由放射科的住院醫生來學習管理各種病人。

 

意想不到的是美國的放射醫生們也一致反對 Dotter 的導管治療,在 Dotter 發明經皮穿刺導管擴張術(PTA)後的4年中,雖然 Dotter 連發了17篇介入文章,仍然沒有一個美國放射醫生使用 PTA。

 

在 Dotter 幾乎走投無路時,Oregon 州立電視臺去醫院採訪一位心臟病醫生,偶然聽到 Dotter 的創新發現,於是順便採訪了 Dotter。電視節目播出後使 Dotter 名聲在外,也改變了介入放射學的歷史進程。

 

於是一個紐約的富婆看到電視採訪後把 Dotter 團隊飛到紐約為她做了介入治療,並且捐了50萬美元,使 Dotter 可以更新設備。

 

但是最後真正改變歷史的是敢於接受新生事物的歐洲人,尤其是德國和瑞士的放射醫生們(包括 Andreas Gruentzig 1939-1985, 上圖)開始認識到介入的遠大前景。他們走訪了 Dotter,開始使用和改進 PTA,包括改善球囊導管,發揚光大了介入的使用。

 

有些歐洲放射科醫生對 Dotter 膜拜,把 Dotter 轉化為動詞,親切地稱擴張血管為:Dottering an Arterial Stenosis。

 

可以說是歐洲人拯救了介入放射學。

 

在 Dotter 發明了經皮穿刺導管擴張股動脈表淺支15年後,美國新一代放射醫生去德國和瑞士學習介入球囊導管技術,然後帶這些新技術回到介入概念的發源地美國來行醫。

 

這是輪迴還是諷刺?

 

真的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

 

Dotter 的艱辛,難以描述,介入發展的情節曲折,最終結局很像陸遊的遊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與 Dotter 的遭遇挫折相比,與周圍血管介入平行發展的 "神經介入放射學 -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 - 尤其是 「血管內神經外科學 - Endovascular Neurosurgery」 的進程似乎平穩多了。

 

血管內神經外科的鼻祖是俄羅斯的神外醫生 Fedor A. Serbinenko(1928-2002, 上圖)。

 

Serbinenko 似乎對腦血管外科有天賦,他在醫院裡首先學習開展了經皮穿刺腦血管造影。他隨後的博士論文是頸動脈海綿狀瘻的臨床分型。

 

博士論文的選題激發了 Serbinenko 的想像力,他開始尋找替代外科手術治療頸動脈海綿狀瘻的方法。

 

在1959年莫斯科紅場上五一勞動節活動時,Serbinenko 被孩子們手中的氣球點燃了想像的翅膀,他幻想可以用導管把小氣球送入動脈,填塞動靜脈瘻或動脈瘤。

 

在無資助的情況下,他一個人在廚房裡5年反覆實驗和失敗後,在1964年2月8日,Serbinenko 用氣球栓住頸內動脈,然後用微導管做了選擇性頸外動脈造影。

 

請記住,Dotter 的介入手術是在1964年1月16日完成的,比 Serbinenko 早了23天。

 

在1970年4月24日 Serbinenko (上圖) 做了第一例氣球栓塞頸動脈海綿狀瘻的介入手術。

 

由此,從博士課題的夢想開始,10年後 Serbinenko 創造了一門新學科,神經外科的新分支,血管內神經外科。

 

Serbinenko 在1971年全蘇維埃神外年會上報告了他的成就,同年發表了文章,在1974年又發表在美國的神經外科雜誌上。

 

Serbinenko FA. Catheterization and Occlusion of Major Cerebral Vessels and the Prospec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ascular Neurosurgery. Vopr Neirokhir 25:17-27, 1971。

 

Serbinenko FA. Balloon Catheterization and Occlusion of Major Cerebral Arteries. J Neurosurg1974; 41: 125-145。

 

在知道了 Serbinenko (上圖) 的神經介入技術之後,世界各國的神外醫生紛紛湧向 Serbinenko 所在的醫院學習血管內神外手術技術。

 

想起唐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捲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介入放射學在1980年後仿佛一夜間傳遍世界。各種技術,設備和適應症應運而生,從擴張血管到閉塞血管,分流,到腫瘤治療,從血管到肺,膽道,胃腸,到中樞神經系統的應用。

 

到了1990年後 Guglielmi 發明了可脫落彈簧圈 - Detachable Coil - 後,尤其是在1995年美國的 FDA 批准使用可脫落彈簧圈後,神經介入更是日新月異,一日千裡。

 

在1999年美國的 Anthony Furlan (上圖) 領導的對腦缺血病人直接動脈內溶栓的臨床試驗開啟了腦缺血的介入治療時代。

 

2004年美國的 FDA 批准了 Merci 取栓裝制,缺血性卒中的取栓治療開始了。

 

腦血管介入 - Cerebrovascular Intervention - 一詞開始出現在詞典裡。

 

除了介入先鋒神經外科醫生之外,神經放射和神經內科醫生也開始使用介入來治療腦血管疾病。

 

幾十年來,介入放射學站住了腳,成為醫學的一個重要部分,不用手術刀的手術醫生,是未來的醫生。

 

比較一下這兩位有想像力的大師:

 

Dotter (上圖) 在1941年畢業於 "杜克 - Duke" 大學,1944年在康乃爾大學醫學院獲得醫學博士學位,然後在紐約醫院放射科做的住院醫培訓。

 

1944年與護士長 Pamela Battie 結婚,有三個孩子。

 

Dotter 在30歲結束培訓開始行醫,32歲成為 Oregon 大學放射科主任,教授,大概是美國最年輕的放射科主任。

 

Dotter 在 Oregon 大學整整做了32年,創立了介入放射這個新的醫學分支。

 

Dotter 發表了300多篇論文,其中一半以上是第一作者,真是個實幹家。

 

Dotter 熱愛登山,他爬遍了美國全部67座在14000 尺(5000米左右)以上的高峰。

 

能爬所有的高山證明 Dotter 有克服任何困難的毅力。

 

而 Serbinenko 是苦出身,從小打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去莫斯科學醫,1954年畢業,後來去了 Burdenko 神經外科研究所,一直幹了44年。

 

Serbinenko (下圖) 先後發表了150多篇文章。

 

在住院醫期間 Serbinenko 與神經生理學家 Maya 結婚,有一個女兒。

當他成名後,Serbinenko 被提拔為 Burdenko 神外研究所的副所長。

 

Serbinenko 熱愛鄉村生活,讀書和歷史。

 

來自東西方兩個敵對陣營,興趣愛好不同,但殊途同歸。

 

當然,介入放射學的黃金時代 - Golden Days - 還沒有真正開始就基本上結束了,原因是所有能用介入治療的科室都自己培訓人員自己操作了。

 

放射科的先天不足是不熟悉病人的管理。美國現在把放射住院醫師培訓分成診斷與治療兩部分,其中治療的要學習管理病人,尤其是 ICU 病人。

 

可以說介入放射學雖然曇花一現但是徹底改變了醫學,使傳統醫學向未來醫學發展了。

 

對卒中醫生來說,介入放射學改變了他們對卒中的認識和治療戰略。神經保護戰略失敗了幾十年,現在人們才開始認識到開通腦血管才是最有效的。

 

對,在溶栓和介入取栓的啟發下,醫生學者們用了2400年才認識到開通腦血管可以治療卒中。

 

這些醫學領域中翻天覆地的變化,都來源於一個造影師 Dotter (上圖) 和一個神經外科醫生 Serbinenko 的想像力。

 

Dotter 和 Serbinenko 走在了時代的前沿。

 

送給 Dotter 和 Serbinenko 一首唐人李白的行路難: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大膽設想吧。

 

昨天的夢想,今天的希望,明天的現實。

卒中茶後(63)腦靜脈血栓的發展史

卒中茶後(60)誰最先發現基底動脈環-I

卒中茶後(59)看見顱內動脈瘤的歷程

卒中茶後(54)Monro 提出顱內壓的概念

卒中茶後(58)中國轉化卒中研究的展望

卒中茶後 (57) 蛛網膜下腔出血研究現狀

卒中茶後(53)Harper 腦血流監測的先驅

卒中茶後(52)Lassen 提出奢侈灌注的理念

卒中宗師(3)Millikan 奠基了卒中研究的上層建築

相關焦點

  • 卒中急救又提速!入院到溶栓:30分鐘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以下簡稱《指南》)裡提出,「靜脈溶栓治療是實現血管再通的重要方法,應儘快進行,儘可能減少時間延誤,在DNT60分鐘的時間內,儘可能縮短時間。」[1] 也就是說,患者到達院內後在60分鐘內須進行溶栓治療。不過,在一次次實踐中,60分鐘已被大大縮短。
  • 卒中後不遵醫囑,長沙37歲男子三次腦出血,醫生提醒:警惕卒中復發
    卒中後不遵醫囑 37歲男子三次腦出血兩個月前,家住雨花區37歲的李哲(化名)在上班開會時突然出現講話含糊不清,起身後左腳邁不開腿,行走不穩,需人攙扶的情況。同事看到情況不妙,急忙將他送到長沙市中心醫院(南華大學附屬長沙中心醫院)急診科。
  • 三水有了國家級高級卒中中心
    入院後,卒中中心專家組立即對老人進行急診腦CT檢查,評估腦血管,發現其顱內一根小動脈血管被堵塞,確診為腦卒中。由於送醫及時,且堵塞血管為小血管,三水區人民醫院卒中中心專家當即為老人實施了靜脈溶栓術。從老人入院到檢查,再到溶栓,整個過程僅僅用時29分鐘。
  • 47歲男性市民突發腦梗 人醫卒中團隊創造生命時速
    患者徐先生的家屬見到神經內二科主任葛勝後,緊緊握住他的手,激動之情溢於言表。而說起這背後的驚險故事,則是一場生命與時間的賽跑。徐先生今年47歲,12月2日13點30分,他突然出現口齒含糊,右側肢體偏癱的症狀。徐先生家屬急忙呼叫120救護車。14點左右徐先生被送到了市人民醫院急救中心,急診醫生快速判斷病情為「腦卒中」,就是人們常說的小中風。
  • 加拿大卒中最佳實踐建議: 卒中後情緒,認知和疲勞(2019年第6版更新)
    隨著患者卒中治療的複雜性增加,醫務人員之間以及醫療團隊成員與患者及其家人之間的緊密溝通就更為必要,正如整個建議所強調的那樣,因為它們是確保從急症治療到積極康復再到重新融入社區的順利過渡的關鍵要素。這一版本CSBPR的主題是「合作關係與合作」,強調整個醫療系統的整合和協調的重要性,以確保對卒中患者進行及時和無縫的治療,以優化康復和結果。指南強調了協調有組織的多學科方法來指導篩查、評估和管理決策的重要性,卒中患者及其家屬的臨床醫生可以在多種環境中進行應用。1 2019的新內容有哪些?
  • 番禺發布全市首份區級卒中急救地圖
    為使腦卒中患者在黃金救治時間內得到更快、更系統、更有效的救治,2020年12月16日,廣州市番禺區衛生健康局發布了廣州首份區級卒中急救地圖。番禺區內將以卒中中心為核心,溶栓醫院為網點,所有醫療機構為哨點的卒中急救網絡體系初步建成,卒中病人在網絡內實施綠道救治管理,確保在區內即可獲得妥善救治。
  • 山一大二附院院前急救科周亞東:抓住黃金4.5小時遠離卒中危害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記者 孫玉唐 通訊員 和樹芸《醫宗金鑑·刪補名醫方論三·三生飲》中曾曰:「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並痰厥、氣厥。」卒中,自古有之。而近年來,因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復發率高,卒中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卒中是全世界死亡和殘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治療卒中和卒中後護理的經濟成本很高。
  • 齊心協力,開創北京老年醫院神經介入工作新局面
    2020年12月4日,是北京老年醫院神經內科全新組建以來第一次腦血管介入診療手術日,也是神經介入負責人及學科帶頭人張志勇入職北京老年醫院後的第一個手術日。手術當日一早,副院長李娟與醫務處處長李翔蒞臨導管室指導工作,並給予充分的支持、鼓勵與肯定。
  • 世界卒中協會主席希望先聲藥業先必新®能應用於國外卒中患者
    我國卒中死亡人數約佔全球卒中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而帶病生存的卒中患者在我國已高達1300萬。據「全球疾病負擔研究」估計,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加劇,中國已成為卒中終生風險最高和疾病負擔最重的國家,高達39.3%。在此背景下,先聲藥業先必新終於在經歷12年研發後上市。
  • 援疆醫生治好了困擾老人3年的眩暈症
    衡陽援疆醫生蔣福生查房後,結合患者病史及查體,診斷其為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PPV)也稱耳石症,是一種與體位變化相關的短暫反覆發作的眩暈,是眩暈疾病中最常見的類型。蔣福生用Epley手法對患者進行復位,患者眩暈症狀很快消失。「組團式」醫療援疆延長了援疆成績單。
  • 世界卒中日|科學運動,健康生活
    所以積極預防卒中非常重要。世界卒中組織數據顯示:全球每4個成年人中有1個將會罹患卒中,全球每6秒便有1人死於中風,但積極運動能降低卒中風險。我國的卒中預防指南中對於運動的建議是:每天不少於30分鐘的運動。
  • 《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卒中」已高居過早死亡原因首位
    「我國每五位死亡者中至少有一人死於腦卒中,卒中已成為造成過早死亡和疾病負擔的首位原因。」近年來第一份較為全面反映我國卒中流行狀況和住院疾病醫療質量等診療水平和住院結局的英文版統計報告《中國卒中報告2019(英文版)》(以下簡稱「報告」)日前在北京天壇醫院發布,我國卒中防治相關情況引發關注。
  • 中山市中醫院獲評國家高級卒中中心建設單位
    腦卒中、卒中,俗稱「中風」「腦血管意外」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是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的發病率高於出血性卒中,佔腦卒中總數的60%~70%。
  • 【紅手環「世界卒中日」在行動】廣東省卒中學會
    2020年10月29日第15個「世界卒中日」來臨之際,廣東省卒中學會(Guang Dong Stroke Association,GDSA)響應中國卒中學會《關於廣泛開展2020年世界卒中日健康科普志願行動的通知》,呼籲學會理事會成員在所屬單位結合實際情況,創新宣傳形式和載體,以開展健康教育講座
  • 健創故事會丨強聯智創®秦嵐:希望讓每一個基層醫生都用上AI
    當前,腦卒中已經成為我國致死、致殘的第一病因。對於腦卒中病人來說,他們的黃金治療時間一般是發病後4-5小時。但由於患者發病後對疾病缺乏認識未能及時就診,醫院就診流程繁瑣、排隊時間較長等問題,往往導致腦卒中治療不能及時有效的進行。正是看到上述醫療痛點的存在,新銳企業強聯智創®才研發出腦血管病智能診療平臺。
  • 「中國聲音」引領世界卒中治療新方向 長海醫院DIRECT-MT研究論文...
    2018年《新英格蘭雜誌》報導,25歲以上中國人一生中患中風的風險高達到39.3%,且發病率以每年8.7%的速度逐漸遞增,顯著高於世界卒中總體年發病率。目前普遍應用的靜脈溶栓以及在靜脈溶栓後進行血管內取栓治療均有各自的局限性,是否可以跳過靜脈溶栓步驟,直接微創動脈取栓?這是全球科學家們共同關注的焦點問題,今天,長海團隊率先給出了答案。
  • 東西協作 | 中山醫生大山深處援「心」接力賽!
    在中山市人民醫院援助之前,鹽津縣醫院對於心腦血管卒中診療水平低下,對於內地許多地方常規開展的微創介入技術更是一片空白。許多心腦血管卒中的患者要緊急轉往2個多小時車程的四川宜賓市搶救。然而,在這茫茫的大山深處,山高,路遠,坡陡,轉送病人談何容易。
  • 搶救大腦,突破高齡禁區 靜脈溶栓助88歲娭毑中風後快速恢復
    救護車在接到王娭毑後,院前急救系統自動啟動,長沙市第一醫院卒中中心值班團隊接到通知,開啟綠色通道。患者入院後第一時間取得影像資料,完成王娭毑的病情評估及頭部影像學評估,診斷為急性腦梗死。靜脈溶栓開通血管為腦梗死最為關鍵的治療,但王娭毑88歲高齡,溶栓出血等風險明顯增加。
  • 《小花仙》手遊64級茶街煙巷材料有哪些 64級茶街煙巷材料介紹
    導 讀 《小花仙》手遊64級茶街煙巷製作的過程中需要什麼材料呢?很多小夥伴還是比較陌生的吧!
  • 急性進展性卒中,離死亡線最近的腦梗死!
    因不同部位腦組織的功能是分區的,當梗死發生後,影響到那個區域就會導致相應不同的區域症狀。 急性進展性卒中是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亞型,這種腦梗死通常在發病後一周內神經功能缺損症狀逐漸加重,病情進展較快。這種類型的腦卒中概念及定義在醫學上並沒有統一的說法。國外及國內的臨床指南都沒有界定和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