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完奶拍嗝在很多爸爸媽媽眼裡已經是「人間正義」了,但是餵完奶真的必須要拍嗝嗎?今天這篇文告訴你。
01
吐奶是怎麼回事?
首先明確一下,能夠引起吐奶的原因有很多,嬰兒的胃及嘔吐中樞與成人相比都相對發育較差,因此容易出現吐奶的現象,這屬於生理現象,一般在6-12個月左右自行消失,一般情況下不影響正常發育,但是需要注意防止寶寶嗆咳。
日常生活中對寶寶進行餵養時,餵養的量、餵養的方式不當時也會導致寶寶吐奶。此外,寶寶自身如果患有某些疾病也會有吐奶現象。
02
如何預防吐奶?
拍嗝是目前幾乎所有爸爸媽媽都認同且每天採取的措施,但是大家真的有好好觀察過、了解過寶寶真的需要拍嗝嗎?
你是不是發現拍嗝也並不見得那麼有成效,有的寶寶拍半天沒有嗝;有的寶寶不用拍嗝,一豎抱就出嗝;甚至還有的寶寶吃完奶就不能拍嗝,越拍越吐。
那是因為拍嗝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餵完奶後如果寶寶吸入了空氣,這時只要豎抱起來,把寶寶靠在肩上,就會打嗝,因為空氣是往上走的,自動就會跑出去,根本不需要拍。
想像一下咱們成年人吃飽後被人一頓在後背猛拍是啥感受?就算有嗝,也知道躺著不好出嗝,上半身保持直立,挺挺肚子就能出嗝,寶寶也是一樣的。
同時注意的是,也不一定非要出嗝,可能寶寶吃奶時吸入的空氣少,當然不會有嗝出來了。
如果寶寶一直打嗝不停,可以餵兩口熱水,這跟我們成年人是一樣的。
不要盲目跟從網絡上的「真理」,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分析和判斷,識別出一些偽科學和偽科普。
我們都知道餵奶需要找到一個媽媽和寶寶都舒適的姿勢,然後就是幫助寶寶正確含住乳暈,不僅可以儘可能少地吸入空氣,從源頭解決吐奶,讓寶寶吃到多多的奶,還可以減少堵奶,刺激乳汁分泌。
可是很多媽媽說母乳總是餵不好,寶寶吃不到,媽媽疼到哭,但瓶餵就很順利,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我們只關注了親餵時候寶寶的銜乳方式,而不知道寶寶的銜乳習慣已經被奶瓶慣壞了!
很多人選奶瓶的第一反應就選擇大牌子,覺得大牌子的就一定好,其實並不一定,選奶瓶需要注重的是奶嘴尖尖的長度,就是奶瓶「乳頭」的長度。人類女性平均乳頭長度是0.9釐米,偏短,所以建議選擇奶嘴稍短點的奶瓶,選擇一個適合培養寶寶張大嘴吃奶的奶瓶,一定要注意讓寶寶張大嘴。
因為奶瓶奶嘴太長,寶寶吃奶時很自然地就只含住一點點,而且奶瓶裡奶水充足,不用使大勁就能吃到,這樣餵奶養成習慣後,寶寶吃奶的嘴就張不大了,吮吸的勁也就小了。
這時再母乳的話,寶寶也只會含住媽媽乳頭,但是媽媽乳頭裡只儲存了少量奶水,大量奶水在乳腺裡,乳頭只是個小閥門,就算吸疼吸破也沒有用,寶寶吸不到奶,然後下意識就使勁吸媽媽乳頭,吸破乳頭的媽媽們簡直要哭暈在廁所。
而媽媽乳汁的大開關在乳腺導管裡(在乳暈下面),所以需要寶寶張大嘴直接含到乳暈部位,吃奶時ta的小嘴直接擠壓乳暈。
下面的動圖是正確的銜乳方式。
▲ 正確的銜乳方式
如果一直是錯誤的餵奶方式,寶寶吃不到,媽媽的出不來,大量乳汁存在乳腺裡,造成堵奶,甚至可能引發乳腺炎,讓大人小人兒都痛苦不堪。
所以,選奶瓶要慎重,瓶餵也要讓寶寶張大嘴吃,嘴唇稍稍撅出來。
如果餵奶過程是正確的,沒有多少空氣吞入,根本不需要拍嗝,甚至豎抱都不用,如果非要拍嗝才可以,很大可能性是餵奶有誤區,比如:銜乳方式不對,吃得急,吃得猛,吃得時間過長等等,都容易導致吞入空氣過多。
03
吐奶了怎麼辦?
如果寶寶吐奶了,也不要緊張,首先要把ta豎抱,然後把ta的頭傾向一側,讓ta嘴裡的奶水能順利流出來,不要讓ta的頭仰起,否則奶水容易流入氣管。
如果寶寶平躺的時候出現了吐奶,也迅速將ta的頭側向一邊,將吐出、溢出的奶水快速清理出來,保持寶寶呼吸道通暢,然後用棉籤檢查清理寶寶鼻孔,同時,注意檢查奶水是否流入外耳道。
如果吐奶後,寶寶面色變暗,表示吐出的奶水可能已經進入了氣管,要讓寶寶趴在大人腿上或者床上,頭朝下,稍用力拍打ta的背部4~5次,讓寶寶咳出來,如果達不到效果,立即稍用力捏寶寶的腳底,讓ta疼哭,從而大口呼吸空氣。
吐奶後要多多注意寶寶的表現,也不能馬上再次餵奶,如果吐奶嚴重,應該及時去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
總結:要讓寶寶堅持張大嘴吃奶,減少吞入空氣,如果不小心吞入空氣,豎抱即可,吐奶後要快速清理口腔,注意觀察寶寶狀況。
下周,我們一起探討「小寶寶打噴嚏是因為沒長鼻毛嗎?」
關注我們,不盲聽,不盲從,不輕信。
一起呵護寶寶成長。
👇👇👇
到家精品育兒嫂、月嫂服務
新年福利優惠進行中
點擊下圖,諮詢城市顧問
享新年折扣
▲ 掃碼關注,領新年寵愛大禮
點讚 在看,讓更多人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