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小時候,樣板戲紅極一時,《紅燈記》、《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鵑山》等劇目循環演出,不知道反覆看過多少遍。
看的次數多了,劇中的許多情節都牢記在心,非常熟悉,一些經典臺詞更是耳熟能詳。記得《紅燈記》中有一句 「磨剪子來嘞——戧菜刀!」至今記憶猶新,恍如昨天。
之所以記憶深刻,還源於現實生活中磨剪子戧菜刀的時常出現在村子中,且生意火爆。
那時候,由於生活需要,我們村的街頭巷尾經常可以看到磨剪子戧菜刀師傅的身影,響亮的吆喝聲時不時地在村子上空飄蕩。
記憶中,磨剪子戧菜刀的都是腰系粗布圍裙,扛一條長板凳,一頭放一塊表面下凹的磨刀石,凳腿上掛著盛有清水的罐頭盒,裡面插著一根扎著布條的小棍;另一頭釘一塊門形扣鐵、一片方木、三兩片木鍥。這可以固定刀剪,用於削鐵開刃。
那個年代,刀剪經常反覆使用,總是有鈍、有壞的時候,誰家都離不開磨剪子戧菜刀的。聽到吆喝聲,都惦記著自己的剪子和菜刀,趕快拿出請師傅修理或者戧磨。
收到了活計,師傅就找個寬敞的地方停留下來,支起攤子,擺開架勢,按照先後順序投入到繁忙工作之中。我們小孩子們也圍在周邊,一邊看熱鬧,一邊做各種各樣的遊戲。
師傅騎在板凳上,把鈍口的菜刀拿在手中,先用戧刀刮下一層鐵屑,使刀刃變薄,再將菜刀在粗石上打磨,然後用細石慢慢磨出鋒利的刀刃。
商品經濟不發達的時期,女人們自然離不開針線活,縫縫補補的事情天天都有。剪子作為重要的裁剪工具,更是須臾難離的。所以,家中有一把鋒利、耐用的剪刀是女人最大的心願。
磨剪子的技術含量比磨刀要高,剪刀是雙側單刃,中間還有相連的軸,軸上安有「眼圈兒」。磨剪刀不能用刀戧,只能按剪刀的刃口磨,需要小心謹慎,有條不紊,稍有閃失就可能影響剪子的正常使用。
所以,剪刀磨完後,還要拿一塊舊布鉸一鉸,試試刃口是否鋒利,鉸合是否嚴絲合縫。如果不對刃,就要緊一緊「眼圈兒」,或是用錘子砸一砸中間的軸,減少一點間隙;如果剪刀口過緊,還要鬆動「眼圈兒」,擴張兩面剪刃之間的縫隙。
八十年代左右,磨剪子戧菜刀的升級換代大都改成了大水管自行車,長板凳上的開刃工具也變成了手搖砂輪。九十年代末,連「磨剪子來嘞——戧菜刀!」都懶得叫喊了,而是先錄入磁帶,馱著擴音器,打開開關,吆喝聲就連續響起。
時代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改變。現在,磨剪子戧菜刀的市場逐漸萎縮,只有少數老年人還在堅守著傳統的老行當,偶爾在街道和小區裡顯身,但生意越來越少,不足以維持生計了。
雄媒社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作者:天高雲淡
投稿郵箱:1702786888@qq.com 雄媒社歡迎下列稿件:新聞評論、事件剖析、風土人情、鄉村傳說故事等。文章採用即有稿費,讚賞直達作者微信帳戶,作品將在雄新社、雄媒社及各大網站全網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