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視劇拍的最好的,正午陽光敢稱第二,想必沒人敢稱第一,它可謂是國劇之光,更有觀眾稱正午出品,必屬佳品。那這個如此厲害的正午陽光又有什麼樣的發展史呢?
提到正午陽光,必須要先梳理一下它與山東影視之間的關係。山東影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前身是1986年成立的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是國內最早,且最有影響力的電視劇生產機構之一。
2008年底,山東廣播電視臺與所屬的山東電影電視劇製作中心出資組建了山東影視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根據天眼查資料顯示,實際上是山東財政廳出資3500萬建立的。
2012年轉企改制為省管國有大型文化集團,核心業務是影視劇製作與發行,同時兼營藝人經紀、影視基地開發等業務,而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由原先山東影視傳媒集團的主要成員孔笙、李雪、孫墨龍三人組建,直到2014年,侯鴻亮也從山影辭職,帶著策劃、宣發、製作、經濟、商務等部門加入了正午陽光。
因此要說正午陽光的歷史,就必須從山影說起。山東影視曾有過三次創作高峰,第一個創作高峰是1982年到1984年,《武松》、《高山下的花環》、《今夜有暴風雪》連續三年獲得金鷹飛天獎一等獎,第二個創作高峰是2003年的2012年,以《大染坊》、《闖關東》、《沂蒙》、《南下》等為代表,創造了「魯劇」的金字招牌,第三個創作高峰是2014年到2015年,以《北平無戰事》、《父母愛情》、《馬向陽下鄉記》、《琅琊榜》、《老農民》等為代表,被網友譽為「山影出品,必屬精品」。
正午陽光團隊也是跟隨著這三個創作高峰。從初出茅廬到爐火純青,再到自立門戶,山影一直都是導演師徒「傳幫帶」的培養模式,最早一代山影人是導演張新建、張建棟、王文杰、錢曉鴻、孔笙,當時山影的導演大哥是資歷最深的張新建和王文杰,而孔笙就是他兩的徒弟。
1989年,孔笙和孫墨龍進入山影,同年,孔笙的第一部攝影作品是由張建棟執導的《正午陽光》,這或許就是之後正午陽光定名的原因吧。
1992年19歲的侯鴻亮加入山影,成了孔笙的徒弟。1993年,國內最早的武俠劇代表作《白眉大俠》開拍,這是正午導演團的第一次集結,副導演孫墨龍,攝像孔笙,副攝像侯鴻亮,常務王永泉。而正午陽光跑龍套的「企業文化」也是從這時候開始培養的,孔笙和王永泉就在《白眉大俠》中飾演了幾個小角色。
21世紀初,正午的第二代導演團簡川禾、李雪、張開宙陸續加入山影,山影導演團的人生經歷有著驚人的相似,除了簡川禾是西安人,孔笙、侯鴻亮、孫墨龍、李雪、張開宙全是山東人,而且都是從攝像開始做起,然後攝而優則導,正是因為攝像的職業經歷,讓他們對鏡頭感的語言,有著近乎強迫症的把控。
2003年,王文杰執導的《大染坊》讓山東影視一戰成名,正午陽光團隊在山東影視專業的磨練下迅速成長。2008年,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開年大戲《闖關東》播出,代表了山東影視在第二階段創作的最高點,前24集平均收視率高達6.88%,最高收視率達到11.84%。
經過這部宏大正劇的洗禮,正午陽光團隊有了雛形,闖關東總導演是張新建,侯鴻亮監製製片人和發行人,導演是孔笙,攝像師孫墨龍、李雪,副導演是簡川禾並在劇中客串了老崔,執行導演王永泉在劇中客串了王老永,《闖關東》的主演是國家一級演員李幼斌、薩日娜,編劇是高滿堂、孫建業,而孫建業本人也是闖關東的山東人的後代,在央視一套首播,豆瓣評分9.2。天時地利人和,真正做到了編劇好好講故事,演員好好演故事,導演好好拍故事,至此,山東影視進入黃金時代,兩代山影導演團開始接力。
2009年,編劇蘭曉龍繼《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後,戰爭題材劇的封筆之作《生死線》被搬上了銀幕,出品方正是山東影視。孔笙與前兩部康洪雷導演的風格迥然不同,《生死線》也沒有前兩部那麼火爆,這是孔笙唯一一部沒有獲獎卻是他本人最喜歡的作品。
2011年,山東影視與編劇高滿堂合作的「工農商三部曲」,第一部《鋼鐵年》代在四大衛視開播,這是孔笙身處在山東影視旗下的最後一部作品。2011年8月17日,東陽正午陽光影視有限公司成立。2012年,「工農商三部曲」的第二部《溫州一家人》在央視一套首播,正午陽光成立後,第一次以高清視頻製作公司的身份在片尾亮相。正午陽光時代正式開啟。
2011年至2014年,孔笙、李雪、孫墨龍當家的正午陽光主要負責的是電視劇製作,他們與還在山東影視任職的侯鴻亮合作密切,主要做的就是侯鴻亮製片的電視劇,要區分這一時期哪些電視劇是山東影視獨家的,哪些是山東影視和正午陽光合拍的,看導演就知道了,張新建主導+侯鴻亮製片,基本就是山影自家的,孔笙主導+侯鴻亮製片,那就是山影和正午陽光合拍的。
直到2014年,侯鴻亮在山影上市的前一天遞交了辭職報告,他感受到了市場和體制內的變化,上市就意味著更加市場化,但在體制內根本做不到真正的市場化,只有自己做公司才能有更好的市場化的空間,於是侯鴻亮帶著他的黃金班底一起加入了正午陽光,並進行了改組。侯鴻亮是董事長,孔笙、李雪、孫墨龍都是董事。
侯鴻亮離開山影的時候,《琅琊榜》已經拍攝完成,《偽裝者》正在製作過程中,《他來了請閉眼》則開始了落地事宜。山東影視和正午陽光又開始了兩年的密切合作,直到2016年才逐漸結束,在這一時期,孔笙開始帶著徒弟們練手,第二代正午陽光導演團出道。
其實與山東影視藕斷絲連的2012年的2016年,也是正午陽光的高光時刻,正午陽光歷史上的所有高分劇都在這一時期產出,雖然之後也保持了較高的水準,但再也沒有刷新過自己的成績。
梳理完正午陽光的發展歷程,就不得不提靈魂搭檔鐵三角,侯鴻亮、孔笙、李雪。鐵三角是結交了快30年深厚情誼的中年男團,是兄弟也是師徒。侯鴻亮認識孔笙的時候才19歲,孔笙的價值觀和審美觀深深地影響了侯,李兩人。三人分工明確,侯鴻亮負責市場,孔笙和李雪專注藝術創作,侯鴻亮曾談到過他和孔笙之間的默契,「我一直在考慮怎樣滿足他在藝術上的追求,而他永遠在考慮為我省錢」。
侯鴻亮是控制成本的高手,每部戲演員的成本不得超過投資的50%,剩下的全部用在孔笙的藝術創作上。山影的劇基本上都是比較宏大的正劇,口碑和收視率都不錯,但看的人幾乎都是父母長輩,年輕人在沒有掌握家庭遙控器之前,大多是被迫看的,之後的國產劇受眾肯定都是年輕人,播放平臺也從電視向網絡平臺轉移。於是正午陽光在離開體制後,開始在市場競爭中嘗試更年輕化,多樣化的探索。
《琅琊榜》是正午陽光提交的一種全新的解題思路,即國產偶像權謀劇,《偽裝者》是偶像諜戰劇,延續了過去較好的傳統,開啟了「叫座「並且是」叫年輕觀眾座「的國產劇新篇章。《琅琊榜》成功之後。正午陽光堅定了他們的方向,就是做最好的商業的東西,好與商業並不衝突,不是一提到生活劇就必須是婆媳關係,一提到古裝劇就一定是宮鬥。正午陽光不僅能拍主旋律年代戲,也能拍生活劇愛情戲,而且都是現象級的。
正午出品,必屬精品。是因為製作人、導演、編劇以及演員的通力合作。好劇本能吸引好的製作團隊,好製作團隊會挑選好演員,好演員會因為好劇本迫切的想加入好團隊,這種完美的三方協力才能為觀眾呈現最好的作品。
《北平無戰事》投資了一個多億,匯聚了華語電視劇中最強的編劇、導演、製作和演員陣容,陳寶國原本只有兩個月的戲份,最後拍了四個月沒多要一分錢,編劇劉和平為了這個本子籌備了七年,在正午接拍之前,七次投資七次撤資,劉和平賠了100多萬,之前的出品方都覺得劇是好劇,但風險太大了,只有正午選擇了最合適的演員,講好了這個波瀾壯闊的故事。
正午又是審美與技術兼具的製作團隊,2014年,侯鴻亮加入正午的時候曾說過,現在的電視劇市場有些混亂,但最大的問題還是觀眾的審美變得模糊,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好東西。所以《琅琊榜》在審美層面為觀眾打了個樣,雖然劇中服飾、道具、建築、禮儀都沒有具體可對應的朝代,但團隊力求在一定的歷史界限內還原古韻,在構圖布景上遵循傳統的中國風,每一幀都是山水寫意畫,一看就很中國。
孔笙對於光影、線條的表達和影片的節奏,場面的調度都是值得一吹的。同時正午陽光又是一個全員強迫症的團隊,《琅琊榜》中譽王謀反,攻打獵宮的那場戲只有十幾分鐘的攻城戲,卻整整拍了七天;《父母愛情》中70年代的海軍大院,是團隊在青島找了一塊沒有現代建築的地方,從無到有完全搭建起來的。
但是中午陽光並非完美無缺,由攝影轉行的導演或多或少都面臨同一種困境,對鏡頭語言有著超高的把控,但敘事節奏比較差,陳凱歌的《妖貓傳》評價出現了嚴重的兩級分化,就是因為美術置景登峰造極,而故事稀碎。正午團隊的張開宙導演也是如此,敘事風格和置景轉場的短板過於突出,被稱為正午陽光最大的bug。唯一一次超常發揮是與孔笙導演合作的《戰長沙》,豆瓣評分9.1。
而沒有與孔笙合作的作品就一直在撲與不撲的邊緣垂死掙扎,張開宙緩慢的敘事風格,在宅鬥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尚且算好,但在歷史劇《清平樂》中完全暴露了所有的缺點,被戲稱為「張開宙人間褪黑素」,雖然全員演技在線,服化道感人,但劇情真的過於拖沓,導致這部在開播前備受期待的正午劇,最終以平均每集收視率0.558%的成績收場。而孫墨龍首次執導的黑色喜劇《餘歡水》高開低走,因為某片段涉嫌諷刺女權,豆瓣評分從8.5降到了7.3。
正午團隊最著名的是男人戲,在女性角色處理方面稍顯單薄,正午陽光先後與胡歌、王凱、霍建華合作,雖然都是俊朗型,但也還是專業的演員出身。而即將開播的電視劇《落花時節》,主演之一是張藝興,這是正午第一次啟用偶像來拍戲,結果如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