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骨灰
責編\姜戈
如果說,我們上一輩的人會反覆看《迷牆》這部電影,是因為他們憎惡戰爭;而我們這一輩的人會反覆看《迷牆》這部電影,則是因為我們害怕戰爭。
1982年,英國敏感派導演亞倫.派克根據Pink Floyd的專輯《The Wall》拍出了第一版電影《迷牆》,90多分鐘的帶故事情節的專輯長MV成為了電影史上後現代主義的經典作品,並讓人一直津津樂道,傳頌至今。
《迷牆》1982
由於這部電影的名氣實在大得過分,豆瓣網上這一電影詞條下的影評幾乎都在詳細地講述電影中搭配著音樂的各個畫面下的深層含義,這裡再來分析也無太多新意了,便不說了。
同時關於PF的專輯《The Wall》的延伸作品還有兩個:一是1990年,孤身一人(彼時他離隊了)的Roger在柏林圍牆舊址舉辦的《迷牆》同名演唱會,我不知道把演唱會歸為「作品」會不會有點奇怪,但這是我唯一想到的詞語了,原諒我的腦細胞都被期末的各種論文壓榨完了。另一個則是今年九月上映的演唱會紀錄片《Roger Waters the Wall》,原諒我的無能我實在找不到這是什麼時候的演唱會,但肯定不是1990年那場,儘管曲目都一樣,也肯定不是1994年那場,因為舞美不一樣。
但實際上,到底是那場演唱會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的水爺依舊在唱《The Wall》,時隔近36年,我們水爺想表達的東西似乎並無大變。
倘若要給以上這幾部由專輯《The Wall》延伸出來的電影打標籤,絕對不能離開以下幾個詞:自由、反戰、反極權、自我意識的迷茫與覺醒。然而就這幾個詞,我們絮絮叨叨幾十年,真的有必要嗎?
誠如開頭所言,我們這兩代人對《迷牆》的熱衷,無非是對戰爭的牴觸與恐懼。82年的電影《迷牆》通過講述名叫Pink的男子從小到大的經歷,結合變幻莫測隱藏含義深厚的動畫形式批判了戰爭對一代人對影響:家庭、教育、擇偶、工作等各個方面。這部電影很巧妙地將「戰爭」這個概念對人的傷害具體化到了某一個個體的生活中的每一個層次,這個時候的戰爭已經超越了戰場那一個小小的時空空間。
82年的《迷牆》在做得非常好,它讓我們害怕戰爭、厭惡戰爭,讓我們在反戰或擁護反戰的同時,感覺到和平生活的美好,並且能抒發自己對現實的憤怒。也可以這麼說,反戰這一題材,也指《迷牆》這部電影,能在這麼長時間內經久不衰,也正是建立在我們對現實生活的不滿之上,反戰對於部分人而言只是情緒的抒發口之一,也是最好的抒發口之一。
也因為82年的《迷牆》做絕了,幹得實在漂亮,15年的《迷牆》便無法再從結合故事和音樂這個角度切入,再次歌頌反戰,贏得共鳴了。此刻水爺又找了一個新的共鳴出發點:水爺自己的個人經歷,結合一場演唱會的紀錄片。不得不說,水爺新瓶裝舊酒功力深厚,情懷賣得一絕,三十年精力不減老當力壯更是值得敬佩。
《迷牆》2015
新版的《迷牆》化抽象為具體,回歸現實主義敘事。電影由一段演唱會錄像夾雜一段對話紀錄片,交錯組合而成。演唱會的舞美設計的一如既往的驚豔,同時對話紀錄片也拍的十分漂亮:全程的冷色調畫面,景物的全景和大全景畫面,仿佛人之於世界就一直如此無奈而渺小,生死不過轉眼。一邊看,我一邊想著不久前看的關於伯格曼的紀錄片,並在看完這一電影之後接著看了伯格曼的《不良少女莫妮卡》,這是題外話。
說白了,15年的《迷牆》賣點不在演唱會,畢竟其舞美儘管精緻不少,但大體不過是對90年的柏林圍牆演唱會的複製,雖各有風格,但新意略欠。若問兩者澤一觀看,那麼實在是難以選擇——畢竟90年的演唱會上有眾多歌星客串助唱,場面宏大;而15年的紀錄片舞美精緻,牆壁上的圖案看得人眼花繚亂。另外,水爺的對話記錄片部分有點意思,他詳細地講述了自己與戰爭的相關記憶:關於他的夢、他的父親、他的童年等各種,簡直是PF的粉絲福利。
然而這一切,都還是舊酒。
有粉絲自問:水爺三十多年來對專輯《The Wall》對念念不忘,今年又再唱響一翻,究竟是不是有點「Fucking loud」?講真,是有點。但這種Fucking Loud對於我們錯過了82年電影上映,錯過了90年演唱會演出的人們來說還是有點價值。只不過這種價值僅是重溫,而沒有創新,畢竟源出一致,舊酒雖好喝,可惜忘得也快。
說句難聽的做結尾,新瓶舊酒,三十年三個版,總是易惹人厭的。
情懷賣得太多,舊酒也會變淡,但我還是一口氣把這些舊酒喝了,然後醉了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