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最大的失敗是沒一個兒女,所謂活出了自己都是蒙人的,讓你再年輕30年,到了100歲,你的容顏難道還能保護30歲樣子,即使你再美再優秀都是逃不過歲月的摧殘,到了90歲,兒孫滿堂那種天倫之樂。」
近日,楊麗萍發布的生活視頻下的這一條熱評引發爭議。
對於這一說法,戚薇力挺楊麗萍老師,更新動態稱「一個人最大的失敗是:時至今日 還在給我們「女人」下定義,還把兒孫滿堂當作女人唯一的成就……生育工具?!呵呵,我們早就不是了!」
「小龍女」李若彤霸氣駁斥「不結婚比找錯了湊活湊活強吧!」
為何人們見不得這樣的評論?
留下熱評的人,強行將自己的三觀附加給了楊麗萍老師:
1、沒有兒女,是女人的最大失敗
2、容顏不是女人的價值,最多算作是女人的附加值
很喜歡一句話:我希望您能指點,但不想看到指指點點。
無論是」女人最大的失敗就是沒有兒女「還是」一個人長大就要成家立業「,他們的評價就是強行攤派任務,並因你的現狀不符合他或她的要求,而加以斥責。
女人從不是生育機器,一個女人的價值是什麼或者說一個人的價值是什麼,早已不再是依靠別人評價過活的時代。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理應由親生經歷自己人生的人去作出評價。如果一個人適合平庸,那他的價值就是平庸;如果一個人的價值是奉獻,那他的價值就是奉獻。
收起假意為別人患得患失的措辭,你眼中的酸甜苦辣並不是她或他的。
每當看到女人最大價值在於生兒育女,尤其是母慈子孝、兒女優秀云云就感到無比傷心。女性獨立的認知就是不依賴他人,不再物質和精神上依賴他人。你可以去信賴,但不要想著去依賴。生兒育女的成就,不應該成為評判一位女性的標準。一位母親可以為之自豪,不要將它認定為自己唯一的價值。
想到這裡,更期待看到《使女的故事》第四季。《使女的故事》拍出了三季,拍到了第四季。故事背景是在世界經歷巨變之後,世界人口急劇減少。人類的未來是什麼樣子的?
人類為了能夠繁衍生息下去,開始實行一夫多妻制。每一位有生育能力的女人,都是寶貴的國家財富。儘管小說和電視劇都是虛設的世界,但故事的內容卻能夠在現實中找到貼切之處。
原著作者瑪格麗特·阿特伍德也表示,《使女》故事中的每一個情節,都不是自己瞎編亂造的,她不寫地球上從沒發生過的事兒:
「我寫作有一個規矩,就是我書裡的每一個情節,它不能是從來沒發生過的。不管是科技也好,什麼也好。我的書裡沒有虛構的物品、虛構的法律、虛構的暴行。人們說,上帝隱藏在細節中。沒錯,但魔鬼也一樣。」
三季下來,兩部評分8.5,一部9.0。在這部劇中的女性有著自己不同的職責和分工:
「妻子」是統治階層「大主教」們的妻子
「瑪莎」負責家庭中的家務勞動
「經濟太太」是中下層國民的妻子
以女主角Offred為代表的「使女」們則是國家統一管理調配的生殖機器。
她們是」被選中的天使「,她們不需要辛苦勞作,不需要從事任何社會生產活動。她們享受著錦衣玉食和周到的服務,她們存在的價值就在於能夠為統治者生下孩子。
說她們是「移動的子宮」,並不為過。
女主發現自己的資產被凍結,更為可怕的是更多女性資產被凍結。她意識到這絕非偶然也不是表面文章那麼簡單,在出逃被抓之後,她成為了」使女「。作為一名使女,儘管免除了勞作,但也剝奪了她們的權利。她們接受洗腦,沒有自由,生活就像是施捨,完全依靠別人生存。這就是女主反抗的原因。
很簡單,當你過分依賴或者是被剝奪權利後,你的命運便被別人所掌控。你沒有話語權,你沒有經濟能力,你沒有行動自由,你更沒有決策權。壓抑的狀態,必然會催生出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