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記憶中的蠶寶寶

2021-02-27 鄉土文學公眾號

鄉情散文:記憶中的蠶寶寶

文:楊曉光

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叔叔從承德農林學校畢業,適逢唐山地區昌黎縣蠶種場初創時期,於是,叔叔那一代人,理所應當地成為養蠶事業的開拓者,蠶場的建設者,荒山荒坡的拓荒者,以及昌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扛鼎者。叔叔和他的同事們,以科學文化知識武裝頭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解放思想,打破成規,探索培育出適合昌黎地區種植和生長的闊葉桑,逐步擴展實驗果園面積,開創了我國北方地區種桑養蠶育種的先河。

我還記得奶奶教的謎語:「小米粒,真有趣,迎風長大黑螞蟻,吃桑葉,吐蠶絲,織出美麗絲綢衣」。謎底就是:蠶寶寶。蠶在人的眼中被視為寶,親暱地稱之為蠶寶寶。4000多年前,人們就學會了人工養蠶,足以見證人對於蠶的感情,該有多麼古老與深厚。

當桑葚紅了的時候,鵝掌似的桑葉泛出墨綠色。叔叔所在的昌黎縣蠶種場開始忙了。蠶場的養蠶工將越冬的蠶種拿出來,晾在蔭涼透風的蠶房,那是蠶寶寶蛻變的蠶蛾子產下的蠶卵,黏在一張張隔年的草紙上。每隻蛾子一生能產下六七百枚卵,刺繡一般排列著,猶如金燦燦的小米粘貼畫。鐫刻了無數生命訊息的整張草紙,就是捎給春天的聯絡圖。當春天扎穩了營盤,春風染綠了山川,桑葉肥了,原先黃橙橙的蠶卵漸漸轉黑。用不了幾天的功夫,草紙上便開始蠕動起了螞蟻般的黑點點——幼蠶。

一個星期後,幼蠶蛻去穀殼般的黑衣,此時的蠶寶寶如有神助,氣吹似得長個兒,真可謂一天一個樣,三天大變樣。蠶的食量也隨之大增,白天要餵兩次桑葉,這些蠶寶寶們將桑葉吃得剩只下一根根葉莖。晚上也要餵一次夜食,所以蠶房內晝夜都要有人照應。人們從蠶房附近經過,都能聽到蠶吃桑葉的「沙沙」聲。蠶一刻不停地在吃,人們則忙著採桑、運輸、餵食,「一條龍」 作業流水線一刻也不停歇,足見正值「催蠶期」的養蠶人是何等的辛苦和忙碌。

蠶屬於全變態的昆蟲,這樣急匆匆地蠶食桑葉的目的,只是為了快速催肥,讓自己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成熟蠶寶寶,一個人見人愛的胖姑娘。一個月以後,蠶個個出落得體態豐滿、圓潤,通體透亮。此時的蠶便不再進食,耐心等待作繭自縛那一神聖時刻悄然到來。

趁蠶不再進食的當兒,人們忙著在一根根的竹竿上,綑紮一圈圈的麥秸,就像用於插糖葫蘆的草把子,人們將這樣的麥秸把子,均勻地放在蠶叢中。養蠶的人形象地說:蠶要「拜把子」了。所謂的「拜把子」,就是蠶寶寶爬到麥秸把子上,開始了以犧牲自己為代價的作繭自縛——結繭了。人們將蠶繭從麥秸上剝離下來後,放上些時日,然後取一些在耳畔搖動,聽聽是否能搖響;如果響了,說明蠶已衍化成蛹,蠶絲也已成熟。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舊石器時代,人們知道了吃桑椹和野蠶繭。進入新石器時代,人們通過咀嚼蠶繭,發現蠶絲並用原始的腰機織成絲織品。在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人們學會了人工養蠶。因為養了蠶寶寶,從而開闢了我國古代連通世界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聯繫刪除。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鄉情散文:跟著大人值班守夜的記憶
    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鄉情散文:跟著大人值班守夜的記憶  文:吳建昌  記得小時候,總想證明自己已經不是
  • 記錄:女兒蠶寶寶開始吐絲啦!還是金黃色的·····
    女兒的蠶寶寶終於長大了。白白胖胖的,肉乎乎爬行在桑葉上看這挺好玩的。幾隻蠶小的時候,一天一片桑葉就夠了,可是現在,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這幾隻蠶要吃幾片桑葉。城市中生活不比鄉村周邊沒有桑樹葉,被女兒逼無奈,這幾周一項「艱巨又光榮「」的任務,就是到處為女兒的蠶寶寶找「糧食」。
  • 文具中的蠶,那是往昔的美好玩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而養蠶就成了我們那個年代的美好事情!春天,天氣變暖,萬物復甦,樹木發芽正是養蠶的好時節。取出為蠶寶寶備好的小房子—文具盒,將小蠶寶寶輕輕放在葉子上,看著葉子上不斷出現的孔洞,很快一片葉子吃完了,又放上一片,就這樣不斷的重複著,有一種喜悅的感覺。隨著孵化的蠶寶貝越來越多,村莊附近的葉子無法滿足蠶寶寶的需求了。就去採河邊桑樹的葉子,每次都會採摘不少,生怕不夠用。
  • 小一班蠶寶寶的幸福之旅(二)——吐絲結繭
    隨著蠶寶寶的到來,我們班上也更加熱鬧起來了,孩子們對蠶寶寶充滿了好奇和疑問,他們談論的話題也多了起來:我們這哪裡有桑樹,蠶寶寶有幾條角,蠶寶寶什麼時候才吐絲
  • 【方志四川•散文】王斌 ‖ 記憶中殺年豬
    【方志四川•散文】王斌 ‖ 記憶中殺年豬 2021-01-0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買50隻蠶寶寶送來150隻,她半夜餵蠶餵到哭……網友笑噴了!
    最近有位小姐姐瀕臨崩潰邊緣每天半夜她都要掐點起來拿出準備好的「糧食」再拿出紙巾來一點一點擦乾淨然後餵…餵蠶!
  • 買50隻蠶寶寶送來150隻,她半夜餵蠶餵到哭...網友笑噴了!
    最近有位小姐姐瀕臨崩潰邊緣每天半夜她都要掐點起來拿出準備好的「糧食」再拿出紙巾來一點一點擦乾淨然後餵…餵蠶!為了圓兒時的夢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小姐姐寧寧買了50條蠶寶寶,她尋思萬一養不好夭折就這樣精(shen)心(xin)呵(ju)護(pi)了一個月蠶寶寶終於結繭了寧寧也該熬出頭了▼
  • 買50隻蠶寶寶送來150隻,姑娘半夜餵蠶餵到哭……網友笑噴了!
    來源:半島都市報(ID:bandaobao)、新浪微博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最近有位小姐姐瀕臨崩潰邊緣每天半夜她都要掐點起來拿出準備好的「糧食」再拿出紙巾來一點一點擦乾淨然後餵…餵蠶!為了圓兒時的夢這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小姐姐寧寧買了50條蠶寶寶,她尋思萬一養不好夭折20條還能剩下30條足夠自己完成養蠶的夢想了▼
  • 【散文】 鮮章平 || 粽子裡的鄉情
    粽子裡的鄉情鮮章平   「你個小鱉孫,精得很!」在我的記憶裡,家裡開始吃粽子,大概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在這之前,究竟是因為父母都不會包粽子,還是因為貧困的年代物資匱乏所致,不得而知。二嫂家是從三連調到園林二連來的。記得剛搬來的第一年秋天,大人們都在地裡收打瓜,我們小孩子也過去湊熱鬧。想不起來當時是說起什麼話題,就發生了文章開頭的一幕。後來慢慢熟悉了,我才漸漸回過味來:阿姨這是在誇我啊!
  • 2020-4《十月》·散文∣蘇滄桑:春蠶記
    曾獲「冰心散文獎」、「豐子愷散文獎」、「琦君散文獎」、「中國故事獎」等。多篇散文作品入選全國各類散文選集、散文年選、排行榜、教材讀本,並被應用於中、高考試題。春蠶記蘇滄桑農曆四月,我把一些細碎的時光給了一百條蠶,它們回饋我最後一頭「春天的小獸」。
  • 《琉璃美人煞》揭秘,司鳳化身「蠶寶寶」,金甲壯士力能扛鼎
    在觀眾視線中,這是一場很虐的養傷畫面,而在第三者的視角中,禹司鳳則是化身「蠶寶寶」,可以看到小鳳凰穿著白色襪子的雙腳,緊緊纏在了一起,好似害羞的蠶寶寶,話說鳳大哥是不是被熱情似火的璇璣,照料得有點不好意思了呢?
  • 《禪,蟬,蠶》林清玄散文賞析——單純+熱情+堅持
    我躲在屋子裡百無聊賴,隨手抽出一本林清玄的散文集《發芽的心情》,看作者寫的自序《禪,蟬,蠶》,一下子就被他那優美而浪漫,質樸而豐富,深刻而又溫潤的文字所吸引。忙從客廳搬把小凳子到房間,將書攤在床上,坐下細細的品讀。第一篇《禪,蟬,蠶》三個同音的字組成的四個短篇,編成一組,篇篇精彩,字字珠璣。
  • 陳小瓜鄉情散文之「董雞」
    陳小瓜鄉情散文《仙聖山》系列之「董雞」:           ——謹以此散文系列獻給所有慈愛的母親我赤腳貓身,腳趾抓進溼潤的泥土中,稀泥漿從趾縫中擠出。田埂上新發的瓜秧,影響了我的行進。我提腳邁過瓜秧四周的幹杉刺,悄然摸索到董雞鳴叫的田邊。屏息凝神,我希望能找到秧苗中的董雞。但稻盛苗高的田中,我看不到董雞的影子。即便我悄然的行動,也打攪了董雞,它不再「董、董、董」。我知道,它的警覺超過了兒童團員。不期而至的我驚嚇了它,它不再鳴叫,悄無聲息。
  • 散文︱雷寅鋒:一條吐絲的金蠶
    等到我再從學校回家,卻決計不敢提我偷偷養死兩隻蠶的事兒。母親興是知道我做了什麼,她旁敲側擊的對我講:「蠶寶寶不喝水,因此對於桑葉的新鮮程度是要求很高的,如果不及時更換新鮮桑葉,不僅會影響蠶寶寶的生長發育,甚至很可能導致蠶寶寶死亡。」母親說「死亡」兩個字的時候聲音壓得很低,似乎她提高一點嗓門,那些盒子裡的蠶寶寶會因為聽見而死掉似的。此後的日子便完全由母親一個人照料她養的蠶兒。
  • 明朝時期的「蠶神殺人」事件,是天神顯靈還是另有隱情?
    特別是在農耕時代,蠶吐的絲可以為大家帶來財富,是所有人應該珍惜的,對於那些沒有珍愛蠶寶寶的人必定會受到蠶神的懲罰。 故事是這樣的,弘治年間有一個姓伍的人因為養蠶賺了一筆錢,於是他看中了這個商機,想要得到更多的財富。為了能夠實現自己的富豪夢想,姓伍的這個人養了非常多的蠶寶寶。
  • 肖天丨鄉情
    作者:肖天咖啡已冷火腿沙拉飛以亂蠅酒招浮雕的窗口歲月流走金黃的杯聲你可記得我你可記得我秀髮披一肩流淌的女貞一隻竹背的絮語呢喃在石巷深處我是你報春的紫燕剪彩著旖旎的風景綿綿的細雨綿綿的鄉情攔幾重山水我聆聽竹簫的呼喚但瞬間便化作一團蟲嚶把名子胡亂寫在紙上然後撕去拋一地輕嘆與落英或者夢是渡舟子夜載去我相思的遊魂拍遍欄杆三千裡雲空依舊白雪掩去淺香的花徑即使如此我也要放出想像的鴿子借風抖開皎潔的羽翎沿陽光的囑託飛回故裡街上一片帶春的柳絮撫慰我凝重的鄉情作者簡介
  • 慈城人馮驥才:鄉情,愈遠牽愈緊
    書房裡,安放了19件從天津馮家搬來的物品,文具盒、眼鏡、印泥盒、裁紙刀、毛筆、鎮紙、筆架、檯燈……  馮驥才說,我們去外地的時候,一個人住在旅館裡,是沒辦法靜下心來寫散文的。但是在這裡,如果不是因為現在人多,我坐下來就可以寫散文了。
  • 江西作家徐小明獲散文大獎
    江南都市報訊 近日,由《海外文摘》雜誌社、《散文選刊-下半月》雜誌社主辦的「2020年度中國散文年會」在北京召開,評選出4個年度獎項,江西作家徐小明散文《父親與鄉下菜園》榮獲2020年中國散文年會散文類單篇作品二等獎。
  • 解析「金蠶」
    金蠶不可識     「金蠶」在文獻中出現比較晚,比較集中出現在魏晉六朝時期的文人筆記類文獻中。而且甫一現身,就是在春秋時代王侯級別的大墓中。這樣一種現象,大概跟當時的好古成風盜墓盛行的時尚相關。     目前可見的最早記錄是晉代陸翽《鄴中記》所記的永嘉末年在春秋霸主齊桓公墓中所發現的「金蠶數十箔,珠襦、玉匣……不可勝數」。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載有在吳王闔閭夫人墓中發現的「金蠶玉燕千餘雙」。北宋李昉等編纂的《太平御覽》徵引《三輔故事》也記載說秦始皇陵裡「以明珠為日月,魚膏為脂燭,金銀為鳧雁,金蠶三十箱」。
  • 市圖書館開展「蠶寶寶」二十四節氣親子故事會活動之小雪
    11月21日下午,滁州市圖書館在新館多功能廳開展「蠶寶寶」二十四節氣親子故事會之小雪活動,共25組家庭參與其中,一起學習小雪節氣的相關知識。本次活動的開展,激發了小讀者的閱讀興趣,潛移默化中也提高了小讀者的審美情趣和美學修養。本次活動圖書館抖音官方帳號同步直播,讓更多小讀者在家中也可以一起聽故事,做創意DIY手工雪松。【來源:滁州市文化和旅遊局】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