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記憶中的蠶寶寶
文:楊曉光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叔叔從承德農林學校畢業,適逢唐山地區昌黎縣蠶種場初創時期,於是,叔叔那一代人,理所應當地成為養蠶事業的開拓者,蠶場的建設者,荒山荒坡的拓荒者,以及昌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扛鼎者。叔叔和他的同事們,以科學文化知識武裝頭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解放思想,打破成規,探索培育出適合昌黎地區種植和生長的闊葉桑,逐步擴展實驗果園面積,開創了我國北方地區種桑養蠶育種的先河。
我還記得奶奶教的謎語:「小米粒,真有趣,迎風長大黑螞蟻,吃桑葉,吐蠶絲,織出美麗絲綢衣」。謎底就是:蠶寶寶。蠶在人的眼中被視為寶,親暱地稱之為蠶寶寶。4000多年前,人們就學會了人工養蠶,足以見證人對於蠶的感情,該有多麼古老與深厚。
當桑葚紅了的時候,鵝掌似的桑葉泛出墨綠色。叔叔所在的昌黎縣蠶種場開始忙了。蠶場的養蠶工將越冬的蠶種拿出來,晾在蔭涼透風的蠶房,那是蠶寶寶蛻變的蠶蛾子產下的蠶卵,黏在一張張隔年的草紙上。每隻蛾子一生能產下六七百枚卵,刺繡一般排列著,猶如金燦燦的小米粘貼畫。鐫刻了無數生命訊息的整張草紙,就是捎給春天的聯絡圖。當春天扎穩了營盤,春風染綠了山川,桑葉肥了,原先黃橙橙的蠶卵漸漸轉黑。用不了幾天的功夫,草紙上便開始蠕動起了螞蟻般的黑點點——幼蠶。
一個星期後,幼蠶蛻去穀殼般的黑衣,此時的蠶寶寶如有神助,氣吹似得長個兒,真可謂一天一個樣,三天大變樣。蠶的食量也隨之大增,白天要餵兩次桑葉,這些蠶寶寶們將桑葉吃得剩只下一根根葉莖。晚上也要餵一次夜食,所以蠶房內晝夜都要有人照應。人們從蠶房附近經過,都能聽到蠶吃桑葉的「沙沙」聲。蠶一刻不停地在吃,人們則忙著採桑、運輸、餵食,「一條龍」 作業流水線一刻也不停歇,足見正值「催蠶期」的養蠶人是何等的辛苦和忙碌。
蠶屬於全變態的昆蟲,這樣急匆匆地蠶食桑葉的目的,只是為了快速催肥,讓自己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成熟蠶寶寶,一個人見人愛的胖姑娘。一個月以後,蠶個個出落得體態豐滿、圓潤,通體透亮。此時的蠶便不再進食,耐心等待作繭自縛那一神聖時刻悄然到來。
趁蠶不再進食的當兒,人們忙著在一根根的竹竿上,綑紮一圈圈的麥秸,就像用於插糖葫蘆的草把子,人們將這樣的麥秸把子,均勻地放在蠶叢中。養蠶的人形象地說:蠶要「拜把子」了。所謂的「拜把子」,就是蠶寶寶爬到麥秸把子上,開始了以犧牲自己為代價的作繭自縛——結繭了。人們將蠶繭從麥秸上剝離下來後,放上些時日,然後取一些在耳畔搖動,聽聽是否能搖響;如果響了,說明蠶已衍化成蛹,蠶絲也已成熟。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織綢的國家。舊石器時代,人們知道了吃桑椹和野蠶繭。進入新石器時代,人們通過咀嚼蠶繭,發現蠶絲並用原始的腰機織成絲織品。在傳說中的黃帝時期,人們學會了人工養蠶。因為養了蠶寶寶,從而開闢了我國古代連通世界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聯繫刪除。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609618366@qq.com,本號收錄鄉土、鄉情、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