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識演員吳剛,可能是通過《破冰行動》中有堅守、有擔當的李維民組長,可能是通過《人民的名義》中坦蕩又可愛的李達康書記,也可能是通過《潛伏》中「蔫壞」的陸橋山,但其實他也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一位話劇演員。
吳剛出生在軍人家庭,但他從小熱愛演戲。小學二年級時,吳剛被選入中央電視臺的銀河少年電視演出隊,成為了一名小演員。小學三年級時,他出演兒童單本劇《大輪船來了》,萌生了「幹演員這個職業真挺好」的想法。
為了當演員,吳剛先後赴考中央戲劇學院與中國煤礦文工團,卻都沒有考上。接連失利後,吳剛也幹過一段時間的民警。但他心裡一直有著不滅的堅持,他想:「我必須要演戲,我真是非常非常地喜歡它。」
功夫不負有心人,1985年,吳剛成功考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表演班。學藝之路磕磕絆絆,吳剛跟在人藝老戲骨的身後,埋頭演遍了人藝舞臺上的甲乙丙丁,從龍套到主角,舞臺時光一晃就是多年。
1988年,人藝第一次排演話劇《譁變》。吳剛雖然只是小配角,卻早已在心中種下了對辯護律師格林渥一角的執念。
當時,格林渥這個角色由任寶賢老師出演。有一回,任寶賢老師突然失聲了。劇院便以吳剛作為青年演員培養對象,要求他務必在三天之內拿下所有臺詞,如果任寶賢老師的聲音還是不行,就由吳剛頂替上去。
吳剛抓住機會,發了狠地在三天之內拿下了所有臺詞,就等在舞臺上合成。可任寶賢老師的聲音好了,他這回沒能演成。
導演說:備份吧,你演B制。
於是,吳剛的名字第一次寫在了角色格林渥之後。
2006年,吳剛終於如願在人藝的舞臺上將熟記於心的臺詞講了出來,並憑藉出演話劇《譁變》中的格林渥一角,獲得了中國話劇最高獎「金獅獎」。
「為了這個戲、這個角色,」回憶起這段經歷,吳剛問心無愧道,「我等了十多年。」
吳剛在人藝的舞臺上飾演過許多角色。《茶館》中的唐鐵嘴,《雷雨》中的周萍,《北街南院》中的常光明,都是吳剛留下的經典印記。
他在話劇舞臺上辛勤耕耘二十多年,也因此而錯過了一些拍攝影視作品的機會。
「其實影視行當,是一個金字塔尖,」吳剛比喻道,「大家都想往上爬,都想在這個金字塔尖上站著,但怎麼可能?」
「底下肯定是越來越大,」吳剛繼續說道,「金字塔底越大,塔尖上才能多站幾個人。」
他深受人藝老先生們的薰陶。這些老藝術家們沒有拍過影視劇,秉持著「活要活在這個舞臺上,死也要死在這個舞臺上」的準則,一生都堅守在舞臺上。
「先生們一直教育我們,」吳剛至今記憶猶新,「戲劇是清貧的,你們一定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只有這樣,才可能做出一點成績。如果你們耐不住、想發財,在這個崗位上真的要不來。」
將人藝老先生們的教誨謹記於心,也因為對話劇舞臺的虔誠和篤定,當影視行業迅速興起,當同班同學都投奔影視劇發展,吳剛仍舊一直悶頭演話劇。
「那個階段,他演話劇太多,」妻子嶽秀清回憶道,「有時候一年演五六部話劇,別人也找過他,但他沒有時間拍影視劇,也確實放棄了一些機會。」
「放到現在,別人可能會說『沒事,吳剛,我們等你,你演完話劇再來』,」嶽秀清的話語中不乏惋惜與遺憾,「可那時候,如果你沒有時間,就真的算了。」
作為妻子尚且覺得悵然,那麼吳剛自己就不著急嗎?
著急!吳剛的回答是:著急,就想多演戲。他精益求精地磨鍊自己的演技,細緻入微地打磨每一個角色,真正將「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落到實處,用一部部作品為後來的影視之路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石。
在時下的文化氛圍裡,造一顆星很容易,出一位真正的好演員,卻需要時間的磨礪和自我的修煉。而吳剛,就是這樣一位真正的好演員。
2009年對吳剛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一年。四十七歲的吳剛憑藉電影《鐵人》,奪得了第二十七屆金雞獎影帝。
然而,影帝的成就並非輕而易舉,「鐵人」的熔鑄也並非一揮而就。
在我們的想像中,「鐵人」無疑是強壯的。但實際上,「鐵人」王進喜個頭不高,身材幹瘦。為了貼合人物形象,吳剛下定決心:減肥吧,必須要減!
連續兩個月的時間裡,吳剛幾乎每天只吃一點西紅柿和花生米。劇組吃涮鍋,他也只是弄些白菜,一口肉都不吃。直到後來攝影看不下去了,跑去跟導演說:不行,一定要讓這小子吃飯!
「但是一直要堅守著,哪怕吃一口肉,我都覺得是對這種堅持的詆毀,」吳剛事後這樣說道,「不能前功盡棄,我必須咬著牙,必須得這麼幹!」
「鐵人」王進喜會吼秦腔,吳剛就與秦腔專家學習,每天學一句,從最初的一竅不通,到最後深深地喜歡上了它。
拍攝井噴鏡頭時,吳剛遭遇了驚心動魄。他往前一衝,正好與噴發的泥漿衝撞,上眼皮被整個打穿,登時就不能視物。吳剛微微睜著眼睛,只見筒燈在亮、機器在亮。他深知,他不能停。
堅持將鏡頭拍完,吳剛閉著眼睛說:快,扶我一下,別動,我聽導演的!
導演問:吳剛眼睛怎麼了?怎麼閉著眼睛?
吳剛回答:眼睛好像進東西了!
導演又問:還能不能拍?
吳剛反問:這條過不過?
導演說:你要是能拍的話,我想再拍一條行不行?
吳剛毫不猶豫道:行!拍!
又拍了一條,吳剛這才被人扶出去,直接上了救護車。事故過後,吳剛只休息了一天,便接著開工幹活。
如若說王進喜是石油工業中的「鐵人」,那麼吳剛則是演藝行業中千難萬險打不敗、千錘百鍊鑄就成的「鐵人」。
他是當之無愧的「影帝」,也是腳踏實地的實幹家。在碩果纍纍的2009年,吳剛被問起表演於他意味著什麼——
「我會繼續努力,」吳剛以自謙刻苦作答,「我在劇院見過很多大師、很多藝術家,我會用一生去奔這個目標。也許一輩子夠不到,但我會努力去夠到。」
吳剛以他的身體力行證明了,作為演員,天分很重要,熱愛很重要,堅持更重要。
2017年,吳剛憑藉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李達康書記一角,成為了老戲骨中的「流量擔當」。
這個角色在書中的筆墨並不多,在劇中的戲份也不過是開會、開會、再開會,憑何脫穎而出?
網友們在高唱「達康書記的GDP,我來守護」的同時,不要忘了所有的傳神,都來自於演員對角色的揣摩。
吳剛對李達康書記一角的塑造始於髮型。在我們的刻板印象中,領導的髮型總是修飾得很好,或偏分,或背頭,油光鋥亮。
但李達康書記不同,他是一個心胸坦蕩、沒有彎彎繞繞、直來直去的人。他把整顆心投入到工作中,把整個市當成自己的家。
基於對角色的揣摩與體會,吳剛不認為這樣一位領導會有時間在每天出門前吹吹頭、理理髮型。於是,他果敢地選擇了寸頭。
與此同時,他在給角色設計行動時,也追求快節奏,走路、做事應當雷厲風行。
吳剛演活了李達康書記。他真正做到了舉重若輕,也真正應了那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
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吳剛用多年的清貧、寂寞與磨礪成就了他的今天,成就了演員吳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