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紀錄片《日常對話》獲德國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獎

2021-02-08 老於聊電影

《日常對話》在德國時間17日晚,得到今年德國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獎。《日常對話》在柏林影展有四場放映,每一場票都早早的售罄。甚至都有觀眾想買掛票進場觀看,可惜柏林電影節不是德雲社,人家不賣掛票。

泰迪熊獎是德國柏林影展在1987年時為了表彰以同志為主題的電影而設立的獎項,是同志電影的最高榮譽。每年會從入選柏林影展的電影中,挑選得獎的作品,今年頒發最佳劇情片獎、評審團特別獎以及最佳紀錄片獎。

1998年,關錦鵬導演的《愈快樂愈墮落》是第一部獲得此獎的華語電影。第一部獲得泰迪熊獎的臺灣電影是2007年梁洛施、楊丞琳主演的《刺青》

導演黃惠偵領獎時說:「從來沒想過電影會帶我走到這麼遠的地方!我們來自臺灣,一個很小但很美麗的小島,今年我們很有可能會成第一個通過同志婚姻的亞洲地區,謝謝泰迪熊獎把這個獎給了我們,這個獎是屬於臺灣所有為了婚姻平權努力的朋友們最好的禮物!」。

《日常對話》是38歲的導演黃惠偵與她的同性戀母親的家庭故事,2016年初曾經剪輯成片長1小時的短版紀錄片《我和我的T媽媽》,後來重新剪輯成88分鐘的長版。去年曾獲得金馬影展觀眾票選最佳紀錄片。監製侯孝賢看了電影之後說:「這部一定要上院線」。
這部紀錄片極度溫暖而且真摯,導演深入觀察了她年輕時就被迫嫁給一個暴力的丈夫,並有了兩個女兒的同志母親。通過攝影,黃惠偵得以進入母親的內心世界,讓她們可以一起將過去逐漸放下,與自己和解。

《日常對話》像是一場女兒對母親的漫長告白,透過日常生活的影像和訪談細細的傾訴。黃惠偵從小覺得母親老愛往外跑,只喜歡跟女朋友相處,回到家面對女兒卻非常冷漠。透過鏡頭,她向母親提出心中的疑惑,也才逐漸了解母親背負著的故事。

下面是去年金馬影展上,《日常對話》製作團隊的現場交流實錄:
以下是道哥在網絡上搜集黃導演對影片的自述:

最早開始想要拍攝母親的故事是1998年,我那時候二十歲,還在做牽亡(臺灣當地在葬禮上為了紀念亡靈而舉行的儀式)的工作。有一個紀錄片導演來拍我和我妹妹,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看到電視臺做節目的攝影機、知道有一種電影類型叫做紀錄片,那時候就開始想拍我們家的故事。於是先存錢買了一臺攝影機,然後在小區大學學基本的技術,片中畫面比例比較小的就是1998年左右的素材。因為我的母親從1998年就開始被拍攝,拍日常生活時她根本不在意攝影機的存在,比較難的是要她坐下來訪談的時候,因為她不是一個善於用語言表達情感的人,而且那些過去都是她不想提的。

大家都以為拿著攝影機就會在人和人之間產生隔閡,可是其實我一開始就期待攝影機可以把我和母親的距離拉近,因為沒有攝影機的話我根本沒有接近母親的機會。

我的女兒基本上從頭到尾都是跟著我們拍片,拍我們家的電影對她來說是一件有趣的事。她現在很愛拍照,像片尾看到的一樣,會拿著小小玩具攝影機學我做的事,一開始拍我、訪問我,後來去拍阿嬤,問阿嬤「你愛不愛我?」。片尾其實就是整部電影要說的事情:作為人,對於愛的追尋和質問,是與生俱有的。

這是一場我要和我媽媽告白的一場戲,擔心我們可能都會不自在,所以架了三臺攝影機,一臺對著我媽媽、一臺對著我、一臺可以看到整個景,然後攝影師就出去了。

拍了三個小時,剪掉了蠻多部分。其實那三個多小時裡沉默的時間很長,因為我們的溝通很笨拙,對最親近的人什麼都講不好,也什麼都不敢講。有人問我們最後是怎麼結束這場戲的,其實拍到最後是我情緒崩潰了,跟我媽說你先走。不然我們還會一直坐在那裡,即便只是沉默掉著眼淚。她離開之後我就趴在桌上一直哭,直到攝影師上來把攝影機關掉。

錄像記錄下來的好處是,重新看的時候會有比較抽離的態度,因為當天對話時,我的理解不見得是正確的。

拍片目的很明確,就是想改變我和媽媽的關係,結果我看到我們的關係往很正面的方向發展。當我把我們的人生拍成紀錄片的時候,然後把影片放在金馬影廳跟觀眾一起看,突然可以隔著一點距離看到我們這對母女,她才真正理解我們之間發生了什麼,我們互動為什麼是這個方式。我媽媽平常是情緒起伏比較大的人,看完影片情緒突然變得很穩定,開心了一整個月,我很高興看到她收到我要傳達給她的訊息。

媽媽的前女友大部分住我們家附近,找到她們並不難,這些阿姨們答應的理由不一而足。我媽媽現任女友很愛講話,之前那任很想被訪談,沒訪談前我們在家裡附近巧遇都覺得很不好意思。有些則是帶著想找人抱怨的心情來的。這些生活在比較底層的媽媽們反而沒有所謂中產階級可能比較拘謹愛面子的心情,他們很理解人生都是這麼回事,很辛苦的人生也是很值得與人分享的。

我的製片那時候從美國剛回來臺灣,就是想幫臺灣導演們,她在工作坊當講師時,我是學員。幫我們配樂的林強二十年前是當紅歌手的時候,有一次我做牽亡工作的時候,他來給亡者上香。後來我們在釜山的臺灣之夜遇到,我跟他提起這件事,他也多問了一些我紀錄片的內容,說要幫我們配樂,費用不用擔心。跟侯孝賢導演認識是通過社運,因為我拍電影之前的正業本來是做社會運動,他膽子很大,幫一個不是科班出身的人拍的電影做監製,當時NHK想投資就用侯導的公司名義與NHK籤約,後來找資金也比較方便。拍這部片一路真的有很多貴人。

 

 

 

相關焦點

  • 臺灣同志紀錄片 日常對話.Small Talk.2016 臺灣首部以同志孩子的視角拍攝的同志親情紀錄片
    紀錄片取名《日常對話》,卻是一次打破華人精神邊界的推心置腹,坦誠得令人髮指。該片入圍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全景單元,並最終摘取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獎。日常對話 獲獎情況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  (2017)泰迪熊獎 最佳紀錄片 黃惠偵泰迪熊獎 評審團最佳紀錄片 黃惠偵第53屆臺北金馬影展  (2016)金馬獎 最佳剪輯(提名)   林婉玉金馬獎 最佳紀錄片(提名)第19屆臺北電影節  (2017)臺北電影獎 最佳紀錄片第17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關於我愛你——柏林電影節與泰迪熊獎
    同志亦凡人的創始人兼導演魏建剛童鞋有幸收到邀請出任今年柏林電影節泰迪熊獎的評委下面就讓他帶我們一起走進柏林電影節重要而又神秘的泰迪熊獎吧~▲臺灣酷兒影展主席林志傑與愛酷電影周策展人魏建剛泰迪熊獎目前共設置如下六個獎項1、最佳劇情片(長片)獎  (3000歐元獎金) 2、最佳短片獎 (3000歐元獎金)3、最佳紀錄片獎
  • 其實拍到最後時我情緒崩潰了 專訪柏林LGBT「泰迪熊獎」得主黃惠偵
    奪得「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獎的黃惠偵和其他「泰迪熊獎」獲獎者在一起 | © Berlinale在剛剛過去的柏林電影節上
  • 白玉蘭獎名單揭曉,中國紀錄片《熱流》獲最佳紀錄片獎
    白玉蘭獎名單揭曉,中國紀錄片《熱流》獲最佳紀錄片獎 2020-08-08 2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白玉蘭獎名單揭曉,中國紀錄片《熱流》獲最佳紀錄片獎!
    >來自中國的《熱流》獲最佳紀錄片獎,來自德國的《人類紀元——人類的崛起》摘得最佳系列紀錄片獎。 其中《熱流》的獲獎,也是白玉蘭獎歷史上第一部獲得最佳單集紀錄片獎項的中國作品。導演謝雋激動地表示,很高興能創造歷史,實現中國紀錄片在該獎項上的「零突破」,也希望中國紀錄片行業能繼續加油。
  • 第34屆泰迪熊獎入圍影片揭曉,共17部影片,《日子》入圍主競賽
    2月6日, 第70屆柏林電影節平行單元第34屆泰迪熊獎入圍影片揭曉,本次入圍劇情長片單元的電影一共17部,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入圍主競賽的有《亞歷山大廣場》、《日子》、《我的妹妹》,其中《日子》是中國臺灣導演蔡明亮執導的電影。
  • 第90屆奧斯卡入圍名單公布 臺灣紀錄片《日常對話》未入圍
    臺灣紀錄片《日常對話》海報。(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中國臺灣網1月24日訊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第90屆奧斯卡入圍名單於23日在美國洛杉磯公布,《水形物語》入圍最佳影片、導演、女主角、女配角、男配角、原創劇本等13獎項,毫無意外地成為本屆大贏家。緊隨其後的是入圍8項的《敦刻爾克》與7項的《三塊廣告牌》。
  • 文娛早報|凱撒獎頒獎禮多名影人抗議離場,柏林電影節費比西獎公布
    第45屆凱撒獎頒獎,羅曼·波蘭斯基獲最佳導演後多名影人離場2月28日,第45屆凱撒獎公布獲獎名單,《悲慘世界》獲得最佳影片、最佳新人男演員、最佳剪輯三項大獎,羅曼·波蘭斯基執導的《我控訴》獲得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和最佳服裝設計
  • 推薦 | 紀錄片《日常對話》
    《日常對話》英語名字是Small Talk,是臺灣導演黃惠偵所拍攝的紀錄片,2016年獲得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也入圍了同年的第53屆臺北金馬影展。影片講述的是導演與母親長達幾十年的心結在多次漫長的談話中解開。隨著影片的講述,我們可以看到母親與女兒幾十年的生活場景的變遷,及至到孫輩思想觀念的變化。
  • 臺灣金穗獎最佳紀錄片《歸去來兮》放映交流
    2020 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節複評入圍2020第十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2020 Asian Film Festival, Los Angeles Hollywood Official Selection2020 Chinese American Film Festival Official Selection2020
  • 第十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大獎揭曉 大陸紀錄片導演張贊波獲華人紀錄片首獎
    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aiwan International Documentary Festival)大陸獨家媒體協力:青年電影手冊第十屆臺灣國際紀錄片影展競賽單元獲獎名單揭曉以母親的溫暖視角記錄兩個兒子成長點滴的《挪威年少時代》,奪得「國際競賽」首獎,伊朗紀錄片《英雄的鬥篷》榮獲「亞洲視野競賽」首獎,《日曜日式散步者》則拿下「臺灣競賽」首獎。而《大路朝天》和《灣生畫家-立石鐵臣》也分別拿下「華人紀錄片獎」首獎及「觀眾票選獎」!
  • 中國電影在柏林電影節
    日常對話》獲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臺灣電影《刺青》獲泰迪熊獎最佳電影。陳默和美婷》獲特別提及最佳處女作獎。》拿到銀熊獎阿弗雷鮑爾獎和泰迪熊獎最佳電影。》獲金熊獎最佳影片,這也是中國電影第一次在柏林電影節上獲此殊榮。
  • 我們為你精選了臺灣近20年來5部高分紀錄片 | 「生猛海鮮」臺灣紀錄電影特別放映
    ,於2018年8月18日和19日放映五部臺灣電影人於1998年至2016年間創作的紀錄片。>黃孫權出席映後交流,語言:中文)地點: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2號798藝術區創意廣場免費入場
  • 第69屆柏林影展得獎名單 | 華語片又創新紀錄
    第69屆柏林影展頒獎典禮在(柏林時間)16日晚間舉行,本屆影展中,華語片「戰績」傲人。
  • 觀影|紀錄片《日常對話》
    紀錄片開場,沙發上剪著寸頭的婦人,臉色不耐。手持攝像機的女兒問:「媽,我結婚了以後你會怎樣?」
  • 金馬最佳紀錄片《囚》+最佳劇情片《大象席地而坐》
    此後,他們將在藥物的控制下和 不容置疑的規訓之下,開始自我反思,它觸及靈魂,意志,欲求,思想……2017 第67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青年論壇單元2017 第41屆香港國際電影節紀錄片競賽評審團獎2017 第54屆臺北金馬影展金馬獎最佳紀錄片2017 第11屆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最佳紀錄片關於導演
  • 《我們誕生在中國》獲首屆「金熊貓」國際傳播獎最佳長紀錄片獎
    其中,由SMG尚世影業聯手迪士尼自然、北京環球藝動影業出品的自然題材紀錄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獲得首屆「金熊貓」國際傳播獎最佳長紀錄片獎,成為這場流光溢彩的國際影視盛宴中最靈動的瞬間。電影《我們誕生在中國》獲「最佳長紀錄片獎」「金熊貓」國際傳播獎以「中國故事·國際傳播」為主旨,設有紀錄片、電影、電視劇、新媒體四大類別獎項和評委會特別獎,面向全國和全球影視製作機構徵集黨的十八大以來涉及中國題材、在海外播出上映、產生良好國際傳播效果的影視作品和新媒體作品。
  • 《英雄兒女》獲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歷史文獻紀錄片獎
    2月26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指導,中國傳媒大學主辦,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承辦的第十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郎園Vintage16號館虞社演藝空間舉行。本屆中國紀錄片學院獎以「真實高於月亮」為主題,在十周年之際,藉助紀錄片這一媒介,喚起人們對於真實價值和紀錄片社會功能的關注和思考。頒獎典禮上,由中共中央宣傳部指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攝製,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的大型紀錄片《英雄兒女》獲得最佳歷史文獻紀錄片獎。
  • 電影《叔·叔》獲柏林國際電影節泰迪熊獎提名
    電影《叔·叔》獲柏林國際電影節泰迪熊獎提名高口碑動人同志電影《叔·叔》首支中字預告片釋出!該片獲得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泰迪熊獎提名!入圍金像獎最佳電影,導演,男主等9項大獎!入圍金馬獎最佳劇情長片,男主,女配,劇本!一次邂逅,一段說不出口的情感...計程車司機柏(太保飾演),以及退休單親爸爸海(袁富華飾演),甚至大半生受盡傳統社會的規範與約束,兩人仍對多年來努力建立的家庭為榮。不過,兩人沒料到能在人生的最後這段路上,與彼此邂逅...。柏與清(區嘉雯飾演)結婚45年,育有一子一女,可謂上一代傳統香港人眼中「幸福家庭」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