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偵探原創
作者 | 顏宇
2020年的倒數第四天,《紐約客》發布「The Plague Year」(大災之年)。這篇長文盡力還原了美國如何面對新冠疫情,年初隔岸觀火,春季篤信能夠控制,直至大流行來臨,失業率飆升,股災爆發,印鈔水閘大開,接著華爾街悄然讓財富發生大轉移,美股在年末創下新高。
這場疫情下的種種「小事」,共同組合出來了一個被很多人忽略的大問題:災難之下富人越富,為什麼成了刻在人類文明史上的鐵律?
災難與財富,向來都是共生的。歷史書上,每逢地震、瘟疫、戰爭富人們都會開啟的饕餮盛宴,被壓迫者為了活著,會交出多年耕耘的土地,以此來換取生存。即便遇到王朝更迭,這種普通人殺向上層社會的大好機會,也是如此。古人很形象的做出過總結: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封建文明起,普通人想完成階級跨越只能「當官與經商」。17世紀二級市場誕生後,財富分配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股市給了每個投資者跟隨時代的機會。而這三條路徑可以用兩個字概括——智慧。在日後的發展中,三股力量最終交匯於一處,成為撬動階層分化的屍山血海。
去年3月底,《泰晤士報》刊登了一則頭條新聞:「失業率飆升,美國病毒病例高居世界首位。」而美股卻扭跌為漲,開始了一段與實際經濟狀況不符的長時間攀升。四個月後,在華爾街旁的多個街區,無數廢棄家具沒人清理,很多貧民被迫就地生活。
有趣的是,政府一直在慈悲地印錢救助普通人。
2020年8月7日,推特網紅Charlie Bilello稱,「蘋果、亞馬遜、微軟和谷歌的總市值達到6.2萬億美元,超過了美國和中國外的所有國家GDP。」這揭露了資本市場的殘酷,投資者不用有多高明的認知,只要相信這4個贏家,就能搶光普通人手中的錢。簡而言之,就是跟隨時代的勝利者。
從千禧年開始,我們的生活就與網際網路息息相關,因此誕生了一批世界級企業勇登時代的山巔。人們對這些壟斷巨頭的不滿達到頂點,仿佛往日拆解「託拉斯」的時刻再現。而那些新的機會一直在大眾視野裡若影若現,需求側悄然變化、新技術集合一處、金錢攻勢掀起併購熱潮。
即將過去的庚子年,讓歷史站到了十字路口上,新的變革之路已經繪製好了起點。除了「喝酒吃肉」,下一群跑贏時代的人會是誰?
變化:娛樂產業需求側改革
2021年開了個好頭,電影行業似乎迎來了春天。
前有劉德華的商業片《拆彈專家2》,上映十天斬獲8億票房,再次告訴了市場「什麼叫港片不死」。後有元旦檔總票房超12.98億,觀影人次超3200萬,創下歷史記錄。這計強心針注下,無數電影人奔走相告,灑淚歡呼。因為過去三年,影視寒冬從未退潮。
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去年參加中國電影投資大會時,講得第一句話就是:沒錢。
這個行業近幾年極不受資本待見。曾經的煤老闆帶資進組已成往事,一級市場上開始很難拿到投資,二級市場又融不到錢。據IT桔子統計,2016至2020年間,影視行業投融資合計金額達762億元,近兩年融資金額僅為18億元和35億元。而在A股,這三年僅博納一家影視公司過會。
投資人在經歷2015年那波輝煌後,已經把電影公司看透了,除了短線炒炒票房和節日檔期,沒人會願意和他們做時間的朋友。究其原因,是因為他們既缺乏「成長」也沒有「價值」。
首先來看成長,中國電影2017年-2019年總票房分別為559億元、609億元、642億元,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增速放緩了。再來看價值,2019年上映了612部電影,票房過億的電影是89部,票房相加大約是551億元,也就是說大多數電影是虧本的、沒有價值的。
所以如果沒有2020年的這場疫情,投資電影公司就等於在一片紅海裡賭博。而當電影院被迫關閉後,流媒體平臺開始探索PVOD模式,其全稱叫做高端付費點播(Premium Video on Demand)。通俗來講就是在窗口期內,網絡上發行的院線級電影。
這種需求側的改革,將給電影公司帶來新的增長點。在過去,因為排片問題,會讓很多中腰部的優秀電影無法獲得足夠的資源,導致虧本。再加上疫情常態化的原因,一線城市的電影院限流很難解決。而通過PVOD模式的顛覆性變革,這些問題或許有解。
去年,好萊塢發生了兩件大事。華納兄弟宣布放棄院線窗口期,其2021年的所有影片,將在院線及流媒體平臺HBO Max同步上映。幾天後,迪士尼股價暴漲13%,原因是預計其流媒體平臺Disney+訂閱用戶將大增,其出品的《尋龍傳說》也將院網同步上映。
數據來源:雪球
2020年最後一天,迪士尼股價站上180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成為3200億美金市值的巨頭。市場就是如此現實:在存量廝殺的戰場下,你還有增長預期,那依然是好公司。
這邊影視行業需求側改革打得火熱,同為傳媒股的遊戲公司也暗暗醞釀了一場革命。2021年第一天,華為和騰訊鬧起了彆扭。華為發布公告:雙方合作產生重大障礙,騰訊遊戲從華為平臺下架。但到晚上,雙方就恢復了友好,騰訊遊戲重新上架。
騰訊開的這一槍,源於「天下苦渠道久矣」。中國手遊安卓渠道的分成比例很高,一般都是五五開。由於應用商店掌握了流量,廠商不得不把經費用作買量。再加上聯運模式直接關係到渠道公司收入,導致大推氪金遊戲,形成「劣幣驅逐良幣」。
從《原神》拒絕上架華為等應用商店起,米哈遊打響了反抗渠道的第一槍,廠商與渠道的矛盾開始公開化。之後,僅上線一個月的《原神》移動端吸金2.5億美金,成為現象級遊戲。整個行業看到了一條新的路:需求側對於優質內容的渴望,足以繞開渠道。
因此,騰訊和華為互相試探。標誌著優質研發商議價能力提升的開始,蛋糕重分時刻來臨。2020年末,整個12月遊戲版號都沒有發放。一些嗅覺敏銳的人已經意識到,手遊版本號數量將縮減,但需求依然旺盛,手遊市場會步入精品化階段。
所以,遊戲開發商將有更大話語權與發行商談判,改變渠道綁架廠商的局面。各家遊戲公司將有更充足的預算去打磨遊戲,做好內容。再加上雲遊戲時代的來臨,對於硬體的需求減弱,行業新增長點肉眼可見。
去年9 月,蘋果首次公開雲遊戲上架標準,允許雲遊戲服務以「目錄型應用程式(catalog app)」的形式上架應用商店,但是服務商提供的遊戲仍需從商店下載。在龐大的用戶流量下,蘋果對雲遊戲平臺限制的放寬或將為各個雲廠商在 iOS 端業務帶來可觀的增長。
在2020年的大部分時間裡,流量仍是稀缺的,增長已經停滯。但疫情所帶來的改變巨大,QuestMobile數據顯示,過去一年,移動用戶月人均使用時長增長了12.9%,由 2019 年 4 月的128. 2 小時增長至 2020 年 4 月的144. 8 小時。
在傳媒股需求側改革啟動後,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大勢:新技術無法阻擋
2021年的第一天,特斯拉宣布 Model Y 的定價為 33.9 萬元後,知乎上立馬有人提問「怎麼看?」,該問題短短幾天收穫500回答,300萬瀏覽。
這種關注度反應在二級市場上更為直接,今年A股第一個交易日,特斯拉概念股漲停20隻,板塊指數當日狂飆超5%,成交額突破340億。最惹市場關注的是寧德時代爆漲15%,市值達到9413億元,超過中國石油1744億元。時代交替的大鐘,已然敲響。
方正證券在去年12月發布了一篇研報《汽車半導體:研究框架》,裡面很清晰地提出了一個觀點:電車的本質是利用「能量+信息」實現「電動化+智能化」。換句話說,新能源車身上將是科技時代的綜合體。它的大腦是晶片,眼睛是雷射雷達或視覺算法,心臟是自動駕駛,血液是清潔能源......
它任何一處地方,都閃耀著人類文明智慧的光芒。在政策上,全球一致為電動車開道,碳排放等協定加速了電動車的推進歷程;資金上,資本市場已經瘋狂,一個PPT就能在港股上市的時代來了;科技上,新技術將全面爆發,華為、蘋果、三星、百度等巨頭相繼入場。
甚至阻礙特斯拉降價的壁壘「電池」都將被攻克。
去年12月,韓國媒體 KoreaTimes報導了,LG 能源已經研發出了 NCMA 四元鋰電池,將於 2021年大量交貨,供應給特斯拉汽車。這款電池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安全性,能使電動汽車續航超過 600 公裡。LG 還與特斯拉籤訂了協議,將為上海超級工廠所產的 Model Y 電動車供應電池。
特斯拉將Model Y當作下一代核心產品,是有著自己的考量。在中國市場,SUV遠比同等級轎車受歡迎,原因是空間大、功能性強,能滿足家庭的生活需求,加上品牌加持,將對燃油SUV車型產生強烈衝擊。當預計馬斯克的降價屠刀已經握在了手上時,Model Y離成功僅一步之遙。
更進一步講,新技術將成為電動車發展的至高準則。今天電動車成功的兩個因素已經公開:一是智能化,構成車企護城河的核心在於——無人駕駛,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動駕駛晶片和人工智慧算法,特斯拉的降價戰略,是為了接入更多的用戶,收集到最大力度數據,從而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
第二點則是產品的迭代能力,也就是對於供應鏈的管理。今天電動車依然不完善,是一個不同路徑齊走的狀況,最優解並未出現。任何一個影響行業發展的新技術出現,都將倒逼製造業進行換代。而對於車企來說,最快速度迭代追上對手,再利用規模效應實現降價,至關重要。
電動車的基底其實是四股力量:能源行業、網際網路工業、整車製造業、半導體工業。從寧德時代市值超過中國石油,再到「All in AI」的百度入場搏命,以及五菱宏光MINI的銷量神話,還有汽車晶片缺貨的新聞圍繞大眾耳邊。所以有理由相信,新能源車行業已經走在了創造價值的路上。
創造這兩個字背後,也許跟時代會更貼切。
未來:生物是21世紀領頭羊
張一鳴當年填報志願時選的專業是生物,但南開生物系沒要他。
2018年,清華大學教授問及這段往事時,張一鳴笑著答道:「當時都說生物是21世紀的領頭羊。」但在這二十年裡,學生物幾乎約等於找不到工作:數學是把火,點亮物理的燈;物理是盞燈,照亮化學的路;化學是條路,通向生物的坑;生物是個坑,埋葬理科生。
從這句調侃不難看出,生物科技絕對是個高潛力、高價值的行業,只是在網際網路時代,缺少一把火,熱錢沒往上燒罷了。在《「十三五」生物產業發展規劃》中,將其分為了七大領域:生物醫藥、生物醫學工程、生物農業、生物製造、生物能源、生物環保和生物服務。
為抗擊新冠疫情做出突出貢獻的是生物醫藥產業,可分為中藥、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三大領域。也正是這次的疫情,新冠特效藥和疫苗被媒體的高頻次提及,徹底改變了大眾對醫藥產業的認知。資本市場的熱錢,開始往這個賽道上揮灑。
高瓴資本頻頻出擊,花式重倉醫療賽道,專注價值投資理論。國際老牌機構瑞銀集團更是旗幟鮮明地站隊:Big year ahead for biotech (生物科技大年在即)。
這場大年其實會落在併購上,因為併購是大型製藥企業拓展研發管線和實現規模擴張的重要手段。與2019年相比,2020年大型併購數量和金額大幅度減少,全球前十併購總金額1367億美元,僅為去年的50%。但如果關注美股的話會發現,併購一直在持續。
因為隨著2020年美聯儲放水,以及對公司股票回購的限制,不少大藥企資金儲備雄厚,為併購交易提供了充足的彈藥,不少巨頭均有收購緋聞傳出。瑞銀基於此下了預判,大型藥企通過收購來進行藥物創新的趨勢將擴大。
因為除了疫情這樣的天時,地利也已經出現: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支持創新者。再通過併購補齊人和,生物大概率會成為21世紀的領頭羊。
在2020年11月4日,BIIB股價暴漲43%,達355美元。原因是其研製的阿爾茨海默抗體藥物,將於兩天後在FDA進行生物製品許可申請。之後的兩個交易日,BIIB股價回落至236美元,並且市場、機構、分析師均持負面看法,不認可BIIB的治療方法。
但有意思的是,巴菲特的基金持股了這家公司,他們確實是「別人恐懼,我貪婪」的實踐者。畢竟,FDA已經同意了較低的臨床終點療效標準,審判未落定前,BIIB還能翻盤。有分析師預計其全球銷售額十年後可能超過600億美元/年,這落到股價上將輕鬆地翻五倍。
對於普通人來說,感受到這種紅利總是後知後覺,打工積攢一生的財富總在貶值。完成階層躍遷在房貸、車貸的壓力下,更是比做夢都難。庚子年過後,選擇將大於努力,資產升值和時代風口變得比個人勤奮重要。抓住任何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都能寫成勵志故事。
著名的周期天王周金濤在15年前寫了篇策略研報《繁榮的起點並非沸騰的年代》,裡面預言了中國將在2020年出現首次證券市場大繁榮,還有能源革命。這個時間節點下,越老越完善的資本市場,以及種種跡象都表明,投資紅利或將成為一條跨越階級的重要通道。
普通人雖然不能創造機會,但還是可以抓住那些已經出現的時機。